第一,全面性与系统性相结合。论文作者首先需要尽可能全面地搜集古往今来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当然,正常人不可能掌握当今世界上的所有语言文字。但中东史学史研究者在梳理有关文献时,至少要充分考虑那些使用中东主流文字(或研究对象国文字)、西文(以英文为主)和中文撰写的论著。这三种文献缺一不可。在全面爬梳了相关文献后,就要对它们进行系统地分类整理。首先按照文字划分,然后按类别细分。比如,在回顾现当代阿拉伯世界的阿拉伯族谱学研究史时,我们至少要把所有的相关阿拉伯文献划分成五类:1.略微提及族谱学的相关论文;2.族谱学研究专文;3.谈到族谱学的相关专著;4.族谱学工具书;5.族谱学研究专著。
第二,代表性与层次性相结合。每篇期刊论文开头的学术史回顾部分通常只有寥寥数百字,甚至更少,因而,我们不可能详细地介绍所有已经整理出来的文献。此时,我们还要对已经分类的文献进行层次划分。通常情况下,我们可把每类文献分成“最具代表性的”、“较具代表性的”和“一般的”。在撰写学术史回顾的内容时,我们在正文中重点介绍“最具代表性的”,在脚注里罗列“较具代表性的”,摒弃“一般的”。
第三,简明性与学科性相结合。限于篇幅,我们在重点介绍最具代表性的文献时,应当追求简明扼要,要聚焦于其学术贡献或主要观点。介绍一篇论文或一部著作的学术贡献时,我们应当从学科发展史的层面上考虑。比如,我们在回顾西方的阿拉伯史学史研究史时,不得不提及德国东方学大师费迪南·乌斯坦菲尔德(Ferdinand Wüstenfeld,1808—1899)的《阿拉伯史学家及其著作》(Die Geschichtschreiber der Araber und ihre Werke)。我们可以这样介绍它:《阿拉伯史学家及其著作》梳理了590位阿拉伯史学家及其著作的概况,在西方学术史上首次较为系统地展现了阿拉伯伊斯兰史学的辉煌成就。
第四,贯通性和前沿性相结合。我一直主张,中东史学史论文的学术史回顾部分要体现作者“贯通古今”的学术史意识。这就需要作者至少找到最古老的代表性文献和最新的研究论著。我们还是以我比较熟悉的阿拉伯族谱学为例。在追溯阿拉伯学者的族谱学学科认知史时,应当提及贾希兹(al-Jāhiz,约780⁓869)的《动物志》(al-Hayawān)和《解释与阐明》(al-Bayān wa-al-Tabyīn)。这两部书“提到了大量早期的阿拉伯族谱学家,特别是口传族谱学家,是后来学者们研究阿拉伯族谱学发展史的必备参考文献”【梁道远、洪娟编著:《古代阿拉伯族谱学家及其著作提要》上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第76页】。而沙特阿拉伯著名族谱学家伊卜拉欣·哈希米(Ibrāhīm ibn Mansūr al-Hāshimī al-Amīr,1964⁓ )的《族谱学及其原理入门和阿拉伯人对它的重视》(al-Madkhal ilá ʻIlm al-Nasab wa-Qawāʻidihi wa-ʻInāyat al-ʻArab bi-hi),则是阿拉伯学者系统探讨阿拉伯族谱学发展史和理论的最新代表性著作。
作者:梁道远(被德高望重的西方史学史老先生誉为“中东史学通史的勇士”)
撰写时间和地点:2024年11月14日12:09(九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