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段说起了唐太宗对司门令史的“钓鱼执法”,讲到了一个叫尚书裴矩的人。
这个尚书裴矩,从前我和老段还聊过,还挺有意思的。
裴矩(548年-627年),本名世矩,字弘大,后因避唐太宗讳而去“世”字。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中国隋及唐初政治家、外交家。
有关裴矩的评价说法不一,普遍认可的标签是“佞于隋而诤于唐”。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诤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诤化为佞;君乐闻其过,则佞化为诤。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司马光认为,裴矩在隋朝奸佞而在唐朝正直,并非是性情有变化。如果君主不愿听自己的过错,那么正直的人也会变奸佞;如果君主愿意听真话,那么奸佞的人也可以变正直。大臣犹如君王的影子,身子怎么动,影子就会怎么动。
裴矩出在北齐朝任北平王兵曹从事及高平王文学。
北齐灭亡后,北周定州总管杨坚召裴矩为记室。杨坚任丞相后,任命裴矩为相府记室事。杨坚称帝后,裴矩官拜给事郎,参与机密。开皇十年,裴矩因功升任开府,赐爵闻喜县公,后又升任民部侍郎、内史侍郎、尚书左丞、吏部尚书等职。
隋炀帝即位后,因西域各国商人多来张掖经商,诏命裴矩专管其事。
隋朝灭亡后,裴矩先为宇文化及尚书右仆射。
后又在窦建德军中做官。
唐朝建立后,担任左庶子、太子詹事。在玄武门政变中,裴矩因功升民部尚书。
裴矩,绝对是人中之龙,为人处世、见风使舵的能力,开个培训班绝对没有问题。
裴矩历仕北齐、北周、隋、唐的朝代更迭,混乱的间隙,甚至还担任过弑君谋反宇文化及与夏王窦建德的官职。
这样一份复杂又魔幻的履历,换了大多数的官员,只要朝代更迭,都可能是被斩杀或是革职的命运。
但裴矩,就是这样的一位天选之子,生在一个“士无节操”的乱世,做人的标准不是很高,“改朝换代就即抛身份”被视为正常的事;加上,裴矩的确有本事、有能力,能说会道,还真的能承担很多重活、累活、麻烦事。
说一件事,就能明白裴矩的能力。
隋朝曾经在大业六年,在洛阳举办了一场盛大的“世界峰会”,史书记载“声闻数十里,自昏达旦”。
西域各国的国王、使节携大批商人以朝拜和开展贸易活动为名,纷纷组团来到东都洛阳。
时逢中国传统节日元宵佳节来临之际,隋炀帝好大喜功,裴矩就建议在东都洛阳举行规模盛大的元宵庆典;这类似于现代的“奥运会”级别了。为充分展示大隋的繁荣昌盛,及帝国臣民富得流油的美好生活,使四方“蛮夷”心悦诚服地拜倒在大隋脚下,裴矩策划了一次盛况空前的大型文艺汇演活动。
裴矩在洛阳征调四方的奇技、杂戏,向外宾夸耀;所有人都全都盛装打扮,倾情出演,大隋文武官员们则全体出动,亲临演出现场,与洛阳城内的男女老幼在端门一条街内排排坐定,共同观看演出盛况。
据说每夜灯火通明,每日鼓乐喧天足足闹腾了一个来月,花了一大笔巨款。
当然,钱也不是乱花的,裴矩大人绝对是花到了实事上,让远方的外宾都被深深“折服”于大隋的繁荣和长昌盛。
当时的外宾最满意的是,吃饭、喝酒、住宿都免单;有好外宾不好意思这么白吃白喝,就问工作人员。
接待人员直接就自豪地回答:“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直通“值”)。”
裴矩为炫耀富有,把街道市场整饬一新,店铺铺上地毯,树木缠上丝绸。有些对大隋有着别有用心的胡商故意找茬问:“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我见到贵国衣不蔽体的百姓不少,何不把这绸子给他们做衣服,缠树上干吗?)”
“关你屁事,请下一个胡商继续问问题!!!”
裴矩最擅读心和预判,对隋炀帝的了解远胜同僚和王公贵族;所以一直被隋炀帝重视且称赞。
裴矩这样的玩弄权术的官员,历经改朝换代,都能保持官位和自身安全;除了聪慧,还有一个很坚定的原则,他绝不贪墨,洁身自好。
人事练达的裴矩,到了李世民当皇帝,发现李世民和杨广根本是两种人后,迅速调整了自己位置和心态,即对自己的为官之道做出泾渭分明的调整。
唐太宗纳谏于朝,隋朝八面玲珑的谀臣裴矩,像变成了另一个人,诤言直谏,敢于为唐太宗纠错。唐太宗褒奖他:“裴矩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倘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这样的裴矩,又是安然无恙,如鱼得水。
和裴矩有些相似的一位唐朝大臣苏世长,也是做官经历了几个朝代。
说到苏世长,不是想拿他和裴矩作比较,而是我和老段聊过一段事。
有一年,某地出了一张中考初中文言文阅读试题,选择的阅读题是《唐语林-苏世长讽谏》;其中有一道题目是:请概括说说本文讲了两个什么故事?你认为他是怎样的人?
考卷的正确答案是:
一是批评高祖围猎荒废政务。二是劝谏高祖要以隋炀帝为戒,切忌奢侈浪费。
从这两件事中可以看出苏世长是一个敢于直谏、能言善辩、胆魄过人、有远见卓识的忠臣。
老段看到这个答案,就觉得有些小小的疑惑,和我讨论了一下。
我们俩的意见,其实差不多,就觉得这个题目、苏世长这个历史人物,都有些争议。
就拿李渊对苏世长的评价来说,《全唐诗》中仅收李渊诗作一首,诗名《嘲苏世长》。
“名长意短,口正心邪。弃忠贞于郑国,忘信义于吾家。”
李渊前两句拿苏世长的名字开玩笑,说他虽然叫“长”,其实是挺“气节挺短”的一个人;嘴里说的都是仁义道德,其实一
腔子花花肠子和小算盘。后半段则是对苏世长的历史做了一个调侃,说他不忠于郑王王世充,跟了我们李唐吧,人品也是相当的不靠谱。
就算是李渊和苏世长开玩笑,这样的评价,多少,也带一点贬义。
还有一件事,也很好玩。
苏世长曾经被李渊调任陕州刺史,苏世长没有当官的威严,手下不怕他,甚至轻视他,因此部下屡屡犯禁;苏世长对此束手无策。
无奈之下苏世长突发奇想:既然我没有官威和人格魅力,无法收服人心;那么我就想办法去感化他们。
如何感化呢?
苏世长宣布,陕州官员如此散漫,都是他这个刺史的责任,所以他要惩罚自己。
靠惩罚自己感化部下,这种事如果做的好,就是收买人心的办法,以德服人。
结果苏世长玩脱了。
苏世长脱掉官服,公然趴在大街上,要接受鞭刑!
执行鞭刑的伍伯讨厌苏世长的虚伪,也不给面子,抡起鞭子使劲抽;真抽啊,鞭鞭见血!
本来苏世长想象的剧情应该是:执行鞭刑的伍伯根本不敢用力打,就是做做样子。然后,衙役官员和百姓们看到自己被抽打,痛哭流涕,纷纷站上去拦着:“不能打啊,这样的好官,都是我们的错啊,您不能替我们受过啊,我们改正还不行吗?”
结果,大家在旁边看热闹,一个劲的叫好、喊加油,兴高采烈地看戏;根本没人良心发现,也没有人上来阻拦一下。
苏世长那可是真疼啊,屁股可真的在流血啊;苏世长本想咬牙忍着,最后实在忍不了了,惨烈的大叫,爬起来,推开伍伯、撒鸭子就跑,留下围观群众哄堂大笑。
苏世长本想露个脸,给自己找点舆论优势;结果,所有的人都说他诡诈和迂腐,沦为大街小巷的笑料。
最后,还想说一点,苏世长怎么出名的?
苏世长是个天才儿童,十岁出头就给北周武帝宇文邕写信,像模像样地上书。
北周武帝宇文邕很亲民,特地把小朋友召入宫中问对。
宇文邕问苏世长有什么提案,苏世长说:”为国者不敢侮于鳏寡。为政以德。“
如果不是刺史父亲提前指点过,那么苏世长小小年纪就知关心鳏夫寡妇,一定是不光读《论语》,还挺早熟的。
这样的苏世长,工于心计;至于考卷标准答案里的:”敢于直谏、能言善辩、胆魄过人、有远见卓识的忠臣。“
敢于直谏、能言善辩,称得上是事实;但是,胆魄过人,是不是有点冒失?远见卓识,是不是有点名不副实?
忠臣二字,或许,也能担得起吧!
反正,于老段和我来看,有点小小的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