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心法之七:如何读文献

文摘   2024-11-01 08:00   江苏  

文献阅读是科研的基础,但是文献阅读对于初学者往往是非常不友好的。英文基础对于大部分国内的研究者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学术英语加上背景知识的壁垒,往往让很多初学者望而却步。有的人会使用翻译软件来进行快速阅读,在我看来这样的做法看似高效,其实却是危险的陷阱。

文献阅读本身是对该领域的研究和科研范式进行熟悉的过程,也是系统性了解本领域前辈同行的机会。使用翻译软件容易对技术细节产生误导性的认识(比如把删失(censor)翻译成言论审查),更是无法从根本上实现学术阅读和写作的根本性提高,而后者是未来职业发展,无论是否选择学术研究的道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技能。

我建议在所有研究生项目中增加英文标准化考试的比重,因为英语作为学术交流的主要语言工具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是不太可能发生变化的。如果英语基础薄弱,那么就在研究生入学第一年就开始巩固强化自己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也是绝对无法跳过的。因为没有办法在阅读一篇论文需要两三天的前提下有效率地开展研究工作。

集中阅读文献。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就一个领域,阅读大量的同方向文献,注重文献间的对比,交叉验证和逻辑分析。这样可以很快熟悉甚至了解该领域的存在问题。当然更好的办法是保持长时间泛读文献的习惯。很多研究者会每天定时刷最新的几十篇上百篇新出来的论文,包括预印本,这样可以保持对学术前沿的敏感性。

带着问题阅读文献。在泛读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加强对自己正在研究问题的深入理解。如果说泛读关注是论文的逻辑和结构,那么精度就是要深入了解技术细节,包括附表附图当中用最小字号写的脚注。因为每一个研究都有大量的技术细节(technical know-how),只有深入探索加上实践才能够真正理解并复现。

广义的阅读也包括和研究者直接交流,观看相关视频,参与学术活动和演讲壁报等交流,参与各种学术研讨会,同样是对更加新颖的未发表工作有更加深入了解,这些都可以增加自己对文献的理解能力。

最后,文献阅读是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单纯的阅读是没有办法沉淀下来的,很多学生在十几年的教育中,只学会了做题的能力,而几乎没有培养逻辑、概括性写作,批判性思考等对学术研究更为重要的能力。我们课题组强调文献汇报和书面输出,学生是否用心是否花费足够的时间提升自己,在产出中几乎是一眼看得出来的。说到底,理工领域,特别是偏向实证的学术界还是一个公平透明的竞技舞台,有多少积淀,有多大创新,有多新成果,都是可以比较清楚量化和比较的。一个研究生有多少积累,做一个三十分钟报告,组织一个四十分钟面试,花几分钟检索一下发表记录,几乎可以判断个人的学术水平、审美和潜力。

综上,这些文献阅读的技巧和习惯哪怕理论上可以在研究生的训练中培养,但是这无论如何会是一种把既往认知打破重塑的痛苦过程。需要时间、需要毅力,需要良好的指导,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有机会。




药物流行病学学会学生分会
一群药物流行病学研究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