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上海还未完全褪去夏日的余温,我怀着期待,踏上了中华医学会第29次麻醉学术年会(CSA2024)的旅程。半个月后,我又随课题组来到日本东京,参加第十六届亚洲药物流行病学年会(ACPE16)。在季节更替之际,上海与东京两座城市,一动一静,一热烈一深沉,宛如两条不同的学术脉络,交织成一段令人难忘的体验。短短的时间内,我有幸第一次参加到全国规模与亚洲规模的学术盛会中,零距离感受学术的交融以及思想的碰撞,使我收获颇丰。
在CSA2024的会场中,热烈的学术氛围令人振奋。会议以“从麻醉大国到麻醉强国”为主题,汇聚了众多国内外专家,深入探讨了麻醉学科的最新进展与未来方向。特别是在围术期信息化建设与大数据应用的专题中,几位专家的发言让我受益匪浅。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张铁林教授分享了人工智能在麻醉领域的应用现状,阐述了AI如何通过分析海量数据来优化术中麻醉管理。而西京医院的易斌教授则进一步探讨了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术中监控与并发症预测的技术挑战。在麻醉人工智能的专场报告中,南方医院的刘克玄教授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黑子清教授从更宏观的角度,分析了数智融合对中国医疗体系的深远影响。他们强调,麻醉学科的未来不仅依赖于技术的进步,更亟需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推动医疗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这些见解对我们当前和未来的工作,特别是在通用标准数据库的建设、质控以及大语言模型辅助个性化用药决策方面,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在CSA年会上,我有幸首次在国内专家齐聚的会场上进行了论文发言,汇报的主题是“心脏手术患者急性肾病风险与术后血糖波动”,这是一项基于我们历时两年建立的多中心麻醉数据库开展的队列研究。围术期血糖管理一直是临床研究中的热点,尤其是在心脏手术中,血糖波动可能导致术后感染、住院时间延长,甚至增加死亡率。我们基于多中心数据库的分析显示,术后血糖波动较大与急性肾损伤,尤其是持续型肾损伤之间存在显著关联,进一步强调了术后血糖管理的精确性和个性化的重要性。
同样有幸地,我也将这项研究及其结合内外部验证数据集的最新进展,带到了ACPE16的东京会场。东京的节奏与上海有所不同,这里的学术探讨显得更加沉静,仿佛每一句话、每一个观点都经过了千锤百炼。初到东京大学,迎面而来的便是那条著名的银杏大道。白果的气味弥漫在空气中,耳边是参会者们的热切交流,脚下则是悠久的历史足迹,仿佛每一个细微的步伐都在与这座古老的校园对话。安田讲堂的哥特式塔尖矗立在校园中央,厚重而庄严,静静守望着这座古老校园中的每一次思想碰撞。
在这次会议上,我有幸与许多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前辈及同龄人进行深入的交流,这让我受益匪浅。我还聆听了许多极具启发性的报告,如来自哈佛大学Miguel Hernán教授的主旨演讲,让我印象深刻。他的报告探讨了因果推断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特别是如何通过观察性研究模拟随机对照试验(target trial emulation)来回答相似的因果问题。Hernán教授强调了在比较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研究中,因果估量(causal estimands)应该被标准化,以确保不同研究设计之间的可比性。这一方法对药物流行病学及其他领域的因果推断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标准化因果估量在跨研究设计中价值,以及观察性数据如何有效地模拟随机对照试验,这对我感兴趣的药物流行病学领域中的因果推断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与启发。
安田讲堂的哥特式塔尖矗立在东京大学校园中央,厚重而庄严,静静守望着每一次思想的碰撞。当我站在讲堂的讲台上,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时,心中的那份紧张与期待交织在一起。报告完成后,我受到了日本筑波大学的Masao Iwagami教授的提问与指导。作为肾内科领域的专家,Iwagami教授长期致力于慢性肾病、急性肾损伤等疾病的研究,并在药物流行病学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他对我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见解,尤其针对糖尿病状态可能带来的潜在因果混杂,以及前瞻性证据的收集等角度,让我更全面地理解了研究中的复杂变量,并为我后续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在东京的日子里,我于会议间隙在东京塔和浅草寺留下了足迹。夜幕下的东京塔,仿佛这座城市的心脏,闪烁着光芒,驱动着无数人对未来的渴望与追寻。而喧闹的浅草寺则带来截然不同的感受,尽管人群熙攘,内心却莫名感到一份宁静。或许正是在这种繁华与静谧的对比中,我们更能找到内心的平衡与坚守,就像科研的道路一样,需要在喧嚣与挑战中保持清醒与专注。
离开东京的夜晚,我透过舷窗俯瞰这座城市,无数的灯火,仿佛将城市的每一处角落点亮。希望在未来的道路上,我能守住这份光亮,照耀每一个前行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