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非常荣幸,能在11月25日到26日两天跟随周老师的课题组,以中国药科大学本科生学生的身份去到年会的现场听老师们的汇报与分享。去的时候带着兴奋与好奇,回来的时候带着思考与成长。
本次参会之前,我们有幸在华科与同济医学院卫生管理研究所的陈老师了解了一些华科的历史,虽然错失了与老师交谈的机会,但在参观裘法祖院士的铜像后去网络上搜索了裘老的相关事迹,还是很医者行医救人的事迹和精神所鼓舞,如果没有这次机会,我可能也没有什么机会了解裘老。
年会过程中我大概听了八场报告,其中宫建老师分享了他对药物流行病学研究高质量发展的思考,其中一个部分就是关于如何获取高质量的数据。宫老师分享了一个现状就是作为学术科研人员,可能比较难获得政府未公开的一些数据,但他以自己为例,从党派、政治的角度去做这些事情,可能会更加地便利。我觉得这是一种挺好的思路,因为在正常的思维下,我会认为学术和政治是分开的,甚至是有些排斥的,但宫老师很好地,公开地去做这样的分享,直面了数据获取的困境,我觉得这是很可贵的。当然比较大家都有记忆点的就是他一个人带了三十个左右的研究生,还有开放性实验大创一类的,整个人的精气神和给人的感觉是很正向的,就像他在他的最后一页PPT放了一句他没有讲出来的话,“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这让我想起了我的高中班主任,她在一次月考结束后的成绩分析时跟我们分享过尼采的这句话,而她也是一个非常有能量的人。
另外一个很有印象的老师是北大公卫学院的王胜锋老师,对王老师的个人色彩印象其实不是很重,但他的分享非常地干货,从数据的适用性角度进行深入浅出的分享。虽然有许多部分当时不是那么好理解,但他整个分享的思路和逻辑非常清晰,也是我唯一一场从头到尾完全投入听完的汇报,而且因为我坐在最后一排,几乎是换一页ppt前面的老师们就照一张照片,或许可以侧面反应这个分享内容很有学习意义,整场汇报没有其他多的东西,但充满了学术理性的光辉。
回顾来看,我觉得在听的几场分享中,有许多老师我现在可能不能完全说得出名字,但那种分享自己研究的热情和真诚,是能被看见的,当有那么一群有能量的人在一个领域共事的时候,会给人一种这个领域有希望、而后蓬勃发展的感觉。
同时我也观察到,青年学者论坛的分享可能相对来说比较“无聊”,因为大多是对自己课题组研究项目的分享,但我看的三场,其中有两场都有些死板,就低着头直接念稿,下面的人好像也没有怎么听,我觉得主要问题在于青年学者的分享不是方法型的,是结论型的,做论文汇报,背景、方法、结果、讨论,讲出来的效果和直接看论文好像是一样的,而且还不一定是平常会被点开作参考的论文,所以看大家场上兴致较低,或许下次年会能再给青年学者一个更开放的交流平台,多一些互相之间的交流的机会,类似与茶话会,可能比在一个小房间单方面的汇报。
参加回来,经过周老师的课堂交流,确实发现了许多自己在本次参会中没有做好的部分,也做一个小总结:
如何参加学术年会
会前:根据日程提前查询相关兴趣领域的资料和老师的资料
会中:听讲+社交,勇敢和老师们和同学们交谈,勇敢提问,有意向的寻求联系方式;听汇报时留意老师的单位、姓名、联系方式等信息,积累这个领域学者的情况;会汇报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留意并及时网络搜寻资料解惑。
会后:积极总结,对会上的一些内容进行思考;和交谈的同学老师保持联系;和同行的同学多交流,发现并学习彼此在一次会议中的收获。
反思之后,发现这次年会的机会确实没有利用地很好,还是把自己设置在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去参与整个会议。说收获的多少可能比较难评判,但也很确定这次经历确实给我带来了一些思考,经历本身造就经历。
最后感谢我们学院为这次参会提供的经费,期待下一次再有这样的机会,或许有一天我们中有同学会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或许就是从一次次经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