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心法之四:有想法

文摘   2024-10-08 01:08   江苏  

科研中有想法是非常高的评价它不仅意味着科研人员具备深厚的知识储备和逻辑推理能力,还体现了他们在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上的独特能力。

有想法的前提是广泛而深厚的知识体系以及在一个具体领域的深入积累。因此,有想法的前提条件是至少初步了解自己所研究领域的历史沿袭和脉络,然后在具体的实践中化解科研中一开始并没有预见到的挑战和难题,见招拆招,这样才能知行合一,在实践和理论的不断交互中,提出新颖的研究问题,设计独特的实验方案,从而在竞争激烈的科研环境中脱颖而出。

以本人二十多岁开始学习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并开始相关科研为例。首先需要掌握基本的医学知识,也就是从基础医学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其次是围绕当时的具体研究领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分型”进行深入研究。这两个部分是缺一不可的,如果没有对于所在领域的粗略了解,那就会失去一个类似科研路线图的全景理解,但是如果没有一个确定的研究方向,那么就容易陷入一个狭小的具体领域而不能理解这个问题在整个科学场景中的意义和用途。如果没有对本领域概念的基本认识,容易问出“火箭发射为什么不用水洗煤”这样的问题,如果缺乏具体的问题,那么在研究了一遍火箭的各种电推进燃料以后,突然发现化学推进才是更加主流的模式。

在研究过程中,勤于动脑与动手。无论是通过阅读最新的文献和经典的理论书籍,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还是积极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和跨学科的合作项目,通过与不同领域的专家交流,获取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都不能替代自己的思考和总结。在研究的过程中,输入和输出同样重要,需要定期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反思和总结,寻找改进的空间和新的研究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在积累的数据中发现新的问题,从科研过程中,善于发现现有研究理论和方法的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在和研究生的交流过程中,我发现有三种非常不好的倾向。其一是过于注重积累,在无明确目的的阅读中耗散了自己的精力和兴趣;其二是完全以兴趣为导向,过于强调好奇心,却忽视了科研本身的勤勉意志力下的坚守;第三是过于强的目的性,把科研的结果取代为科研的本身目的,把可以量化的产出作为终点,以为科研是无尽的过柱子打螺丝和调参数,却忽视了个体在思考境界和品味的培养。完全基于兴趣的科研是不太可能取得大的成就,因为科研作为一种高度组织性的行为,必须花大力气学习科研的范式、品味和学术环境,而忽视来自自己的思考和思维淬炼也无益于研究层次的提高。

想法应该以有用和深刻为必要的条件,以可行性作为充分的补充。做没有门槛的事情,就不要期待超额的回报。学生的思维往往是希望有一条捷径,一个其他人尚未知晓,但是恰好为我所知的策略,偏偏这个策略我又在行。这是不现实的。

再有几个小时股票市场就会开放,无数新旧股民势必蜂拥入场。在他们痛心疾首于没有在九月底全仓买进的同时,他们自然也不会研究金融市场的历史,分析每一个股票的基本面,历史上政策市的近期影响和长远趋势。做科研首先要摒弃短线投机的心理,即使要冒险,也是在充分权衡的基础上加杠杆(calculated risk),不是每一个研究领域就会出成果或者容易出成果,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夯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技术积累,才能够不断提高产出优质成果的可能性。当有多个优秀的成果的时候,产出卓越的成果往往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药物流行病学学会学生分会
一群药物流行病学研究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