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动态 |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泛实体瘤靶向诊疗一体化放射性药物”专利技术实现转化

文摘   2024-11-03 07:30   北京  


医院动态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再获新突破,一项由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宋少莉教授领衔的“泛实体瘤靶向诊疗一体化放射性药物项目”专利技术成功实现转化。这也是我国首个泛肿瘤类型的靶向放射性诊疗一体化药物专利技术的院企转化,成果转化签约总价待所有里程碑达成后最高可达人民币5,000万元。

据了解,该项技术可将30余种恶性肿瘤的诊断效能提升30%-40%,且可以实现对应靶点的精准核素治疗。截至目前,已经有1,800余患者从这项技术中受益。





肿瘤医院院长虞先濬教授、副院长陈震教授、核医学科主任宋少莉教授等出席与复星医药合作签约仪式










肿瘤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宋少莉教授介绍说,核医学技术在肿瘤诊疗领域广泛应用,借助放射性药物的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可以利用SPECT/CT、PET/CT、PET/MR等现代技术,实现对肿瘤疾病的精准诊疗。核医学诊断是“精准雷达”,比如特异性靶向PET显像就是利用核素标记肿瘤高表达的标志物,形成放射性药物,通过静脉注射到达体内后,参与肿瘤代谢,从而“点亮”肿瘤,以实现对肿瘤病灶的精准定位,为精准治疗提供指导。同时,还可以利用治疗性核素标记这些肿瘤特异性标记物,通过受体-配体、抗原-抗体高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将治疗性核素如镥-177(177Lu)带入肿瘤细胞内,177Lu衰变释放的β射线,就是“高能核弹”,来精准杀灭肿瘤。

近年来,借助放射性核素的独特性质,以及肿瘤细胞表面高表达的特异性靶点,已形成了多对诊疗一体化的药物,如68Ga/177Lu-DOTATATE,68Ga /177Lu-PSMA等等,就是利用“精准雷达”探测到肿瘤,然后利用治疗性核素如177Lu形成的“高能核弹”来歼灭肿瘤细胞。同时还能看得见体内代谢和治疗过程疾病的变化,实现精准靶向诊断和治疗的效果。

宋少莉教授领衔团队,开发的新型核素靶向诊疗一体化的“察打一体化”技术,能有效指导临床精准治疗。通过历时4年的临床实践,宋少莉教授团队已经让1,800余例肿瘤患者从这项新技术中获益。






宋少莉教授团队领衔的“泛实体瘤靶向诊疗一体化放射性药物项目”相关发明专利整合了放射性诊断与核素靶向治疗的优点,基于中国人群肿瘤患者特点自主研发设计,兼具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的特点,具有临床优势和广泛应用前景,目前已申请相关诊治专利4项。

例如,一位晚期胰腺癌患者,在注射该专利相关药物后,利用PET/CT显像,一方面可以看到原发病灶的位置、转移灶的分布,可以实现精准诊断。利用177Lu标记的药物治疗后,利用SPECT/CT可以精准显示肿瘤原发灶和转移灶摄取治疗药物的多少以及分布和疗效,能够肉眼可见地判断对癌细胞杀伤的效果。

此次成果转化将推动专利技术产品化,未来能惠及更多患者。






据了解,近年来,肿瘤医院高临床价值的专利成果不断落地生花。2021年至今,肿瘤医院核医学科“一种PSMA结合剂及其用途”专利以2000万元合同价实现转化;肿瘤医院精准中心、乳腺外科“乳腺癌多基因检测”技术组合实现成果转化,签约总价3100万、“一组用于三阴性乳腺癌免疫组化分型的基因及应用”专利同样以3100万元合同价转化;药剂科一项“预防炎癌转化的溃疡性结肠炎靶向胶囊剂”专利组合以1000万元合同价转化……此次核医学专利成果转化以5000万元的合同总价,再创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转化的新高。

作为沪上唯一一家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和复旦大学的直属附属医院,肿瘤医院近年来不断孵化出高临床价值的创新成果。肿瘤医院院长虞先濬教授说,医院致力培育和发展以医学科技创新为驱动的新质生产力,瞄准前沿创新成果和国家战略需求,整合医学科技创新资源,深化医产融合创新,加快研究型肿瘤专科医院的建设,解决肿瘤领域的“卡脖子”难题,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


文稿:王广兆、许晓平(核医学科)

编辑:唐亦睿

审核:宋少莉

源于:肿瘤核医学

声明:部分内容及图片参考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往期推荐





PET/CT检查前后一定要喝水吗?也许你该知道这些.….…

甲状腺摄碘试验升高≠甲亢!甲亢诊断,没有那么简单!
肾脏良恶性病变,PET/CT能否一锤定音?

核医之窗
核医之窗是以全国核医学新闻资讯、发展论坛、电视栏目、科教科普、专家文献、国家政策解读为主体的多元化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