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里,《川江都市报》的记者始终奋战在新闻一线,坐上首发列车体验了渝昆高铁川渝段的通车,见证了核医学发展的“泸州速度”,还看到了城市中群众诉求得到温馨回应,老年人享受着幸福生活的场景。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视角,一同感受酒城泸州所发生的种种变化。
今年是我跑医疗口的第四个年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这几年里,我共采访过100多位医护人员,完成近300篇医疗行业报道,见证了泸州医疗行业的飞速发展。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核医学科(以下简称核医学科)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2021年7月,我第一次接到采访核医学科的任务。当时,“核医学”三个字对我来说还很神秘,心里不免嘀咕:“在这个科室工作,辐射搞不好很严重。”
接受我采访的是科主任陈跃教授,他一眼就看出了我的担心,“做一次核医学检查的辐射剂量与一次CT检查差不多,完全不用担心。”
一个小时的采访时间里,许多仪器设备、药物、治疗方式都是第一次听说。从头到尾,陈跃教授讲得兴致勃勃,我听得一头雾水。
采访结束时,我仔细把核医学科“打量”了一番,发现患者并不多,甚至略显冷清,而陈跃教授却自信满满地说“:等再过一两年,你再来看看。”之后的几年,我充分体会到了这句话。
如果说第一次采访是“耳听为虚”,第二次采访就是“眼见为实”。
2023年10月,陈跃率领核医学科奔赴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回访一位晚期肺癌患者——60岁的王光华大姐,我受邀一同前往采访。
2021年,王光华被查出肺癌晚期。随后的一年半时间里,她靠靶向药加顽强意志,病情得到控制。不幸的是,她身上的癌细胞还是扩散了。
2023年2月9日,王光华开始接受第一次177Lu一TBM治疗。第一个疗程结束后,跟正常人没有区别。治疗效果不仅让患者及家属喜出望外,也震撼到了我。
陈跃表示,2021年,科室成功研发了两种骨转移瘤精准靶向诊断与治疗的放射性新药,68Ga-TBM-001用于分子影像早期诊断,177Lu-TBM-001用于精准靶向治疗,除了神经内分泌肿瘤,还能治疗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骨转移疾病。
最近几年,上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肿瘤骨转移患者慕名前往泸州治疗,我在采访过程中也认识了不少患者,来自天津的老李是印象较深的一位。
2015年,老李在医院检查出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骨转移,医生说他的生命恐怕只剩半年时间。没有想到的是,他至今还好好地活着。
2017年至2018年,老李在新加坡接受了4次镥-177治疗(一个疗程),此后身体日渐好转。2020年春节前后,因为疫情,海外求药之路被迫中断,泸州的核素药物成了他的希望。
在泸州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2023年,老李的PET-CT核磁共振报告显示:肝脏区域95%以上的肿瘤都消失了,影像片上仅剩下两三个难以观察到的小点。
“我现在的生活就跟正常人一样,除了我的父母、爱人和子女外,连亲朋好友都不知道我是癌症病人。”老李说。
2023年是核医学科硕果累累的一年:9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发明专利TBM-001成果转化签约仪式举行;12月,科室又与中核集团的科研单位共同研发并实现了镥-177的国产化。
今年10月,我再一次走进核医学科,采访一名影像技术团队成员——复旦大学生物与医药博士、副教授漆赤。
2023年6月,漆赤放弃了人才引进落户上海的优厚条件,毅然回到泸州,他想把核医学作为自己下一个梦想的起点。
在核医学科工作的日子里,漆赤经历过许多高光时刻:申请到科研课题,成功发表SCI论文,成为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金教鞭之星,并在教学比赛中斩获全省、全国一等奖……
在漆赤攻读博士的三年里,核医学科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计其数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患者、科研转换成果不断落地、100多人的医护队伍、各种新技术的陆续开展、核医学专业招生从“门庭冷落”到录取分数线“领跑”全校……
今年9月23日,西南核医疗产业园揭牌仪式暨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泸州举行。根据规划,西南核医疗产业园由江阳园区和泸县园区组成,泸州将提供10亿元核医疗产业发展专项基金。
对于长期从事医疗行业报道的我来说,核医学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本文记者:陈猛
源于:川江都市报
声明:部分内容及图片参考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