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文章,看到后台留言的粉丝,的确说出心理咨询领域的现状。
上个月澎湃新闻揭露了一位33岁的女性来访葛菲坚持心理咨询六年后,最终跳楼自杀的过程,详情可点击:走进心理咨询室后:一个女生的最后六年。
各种新闻报道会进一步让大众怀疑心理咨询是否能够帮助到自己,毕竟寻找合适的咨询师的确需要足够的鉴别能力和检索能力,这样才能找到匹配的咨询师。
在寻找心理咨询师前,稍微打开各个平台就也能看到关于中科院或其他类型心理咨询考证,动不动学2-3个月,月入过万,很多想要寻求心理咨询的来访者,也跃跃欲试,毕竟寻找咨询师一次好几百,考了证书才几千块钱,毕竟还可能疗愈自己,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这都是“稳赚不赔”的买卖,于是很多本想着寻求心理咨询帮助,到最后很多都开始学习心理考证或者成为资深心理爱好者。
再看到心理咨询领域的人能力良莠不齐,心理咨询师的证书很好考,就有很多滥竽充数的现象,甚至有不择手段赚钱的人,导致很多有心理咨询需求的人不想不敢去找咨询师。
上面的这部分现实情况,的确让心理咨询市场显得更加混乱,加上心理行业现在又属于行业自管,各个协会山头林立(为了控制这个”真空“地区)。很多人即便有心理困扰,也不敢去寻找心理咨询师,更可能去医院寻找心理咨询师,但是很多医院的心理咨询师工作量非常饱和,去医院接受咨询也会让很多人感觉不舒服,更加有强烈的病耻感。
正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一线咨询师,很多也不怎么发生,因为在机构或医院工作,部分咨询师工作量其实相对饱和,也需要额外时间进行专业提升,那么心理科普领域的咨询师并不是很多,很多想要咨询师的来访者压根不清楚如何寻找靠谱的咨询师,很多一线咨询师也基本忽略心理科普和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那么在心理科普这个”真空“领域,很多伪”心理“开始诞生,迎合很多求助者的心理:只需要几次解决目前问题或者承诺没有效果可以退款之类的。也就是这些”伪心理“开始占领心理领域的通道,很多不太了解到人,接受到都是这些”伪心理“的看法,没有办法筛选出专业的咨询师。
从而进一步造就,很多求助者在接受这些”伪心理“过程中再度受到伤害。比如那么公开”原生家庭疗愈“或者”重生工作坊“”家排工作坊“等,鼓吹一次性疗愈,在群体中扰动某些受暗示强的人情绪,让参与者大声哭泣,传递强烈的情绪张力,显得自己工作坊很有效果,实际会进一步激发参与者的创伤,而时候没有进行”包扎“处理”。
还有部分搭上“原生家庭”的工作坊,开始网络直播,直接暴露参与者的因素,并且他们线上进行售买门票,大概只需要几百或上千的工作坊,在各个城市招募,然后租赁场地进行授课,营造带领者的光环头衔,很多只不过是变种的“成功学”。之前搞“传销”那部分人造就在“身心灵”领域布局,进行收割,进行所谓“疗愈”,实则没有任何专业设置和效果!
并且他们直播流量也非常高,那么自然而言,几乎并没有接触过正规的心理咨询,也许就会上当收骗,反正是试试看?到后面他们以为自己接受的是心理咨询,实际压根就不是,最终背锅的还是整个心理咨询行业,涉及所有一线从业者!
临床工作中,很多来访想要迫切的摆脱痛苦,迫切进行心理咨询,常常有点病急乱投医,无奈接受“错误”的信息,或者觉得正规心理咨询太慢,压根不能几次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加上各种负面新闻对心理咨询师的报道,担心被心理咨询师”精神控制“,所以更加不愿意进行一对一心理咨询。
通常情况,我会告诉来访者心理咨询的局限性,降低来访者很高的预期。这种情况很可能来访者幻想破灭,进而终止心理咨询。
来访者得知心理咨询师无法彻底解除自己的痛苦,就会有些失望,毕竟没有很确定的答案。但是来访者要花钱、花时间来进行治疗,部分来访者再次退回自己熟悉方式。
这时候就需要咨询师心理科普、澄清和进行必要的诠释,告诉来访者彼此正在发生什么,对于部分来访者或许有效。
也就是咨询师如何用来访者听得懂的话,告诉来访者常见的困扰:我的躯体痛苦什么时候减轻?心理咨询为什么有效果?心理咨询需要多久?心理咨询什么时候结束?等话题,让来访者有充分知情权,来访充分清楚心理咨询是怎么一会儿,然后在考虑是否继续进行。
临床工作经验,让我清楚的知道,很多新手咨询师随开始并不能用通俗移动的语言告诉来访为什么进行咨询,或者来访者压根通过过去错误信息判断心理咨询,从而不敢走入心理咨询室。
这也是我一直做心理科普的初衷,用接地气的方式,让来访者明白心理咨询,能够筛选合适、专业的咨询师。
诚挚邀请各位心理爱好者和心理咨询,一起加入进来,我们一起占领心理科普的“真空”领域,专业的声音越来越多,那么行业自然越来越好,而不是去抱怨“搅屎棍”和莫不发声!
声明: 文章配图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