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一名来自江苏无锡大二数学专业学生,现就读于南京一所双一流高校。因为23年江苏的高考高分集中,再加上我自身的优势学科没能发挥出优势,并且我本人高中时有偏科现象,所以高考的录取结果给我留下了一些遗憾。
大一的时候,看了很多公众号,初步了解了CMC数类,听说CMC数类对于之后数学专业研究生考试会有一定程度的帮助。今年有幸参加了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江苏赛区),并且取得了我从来没有期望过的成绩——数学A类省一,省排24,校第一,进入了决赛。
之所以说我对这个成绩没有期待过是因为大一的时候也没有专门去学习这些竞赛,今年暑假参加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培训了一整个暑假,也没有做太多数学竞赛的赛题。 直到九月中旬,课业稳定下来之后,我才开始准备数学竞赛。两个月的准备时间,我做了应该有五六百道题目,包含例题、真题和模拟题。每次做这些数学类的题,都感觉自己真的不是很适合学竞赛,因为往往没有什么思路。但是日积月累的坚持,让我越做越顺,一些简单的变形和稍复杂的分析题我都能慢慢摸索出思路来,甚至到后来可以独立完成一些竞赛题。 这个备考过程,真的让人收获很多,不只是做题技巧,更多的是对于做事情的态度。
下面先和大家简单地分享我学数学的经历。
我和数学的缘分,或者说我和数学竞赛的经历最早应该追溯到小学五六年级。那个时候,学习有奥数班,我主动报名参加,并且拿到了校一等的成绩(太久远,奖状在家没有现成的图片),这对当时的我真的是一种震撼,甚至有点膨胀了,觉得我是个学数学的料。
上了高中,我入校时考了全校第二148分,我被老师推荐当了提招班的数学课代表。那个时候有每周的数学周练,高一的时候会把成绩贴在班级墙上,当时真的是时常霸榜,蝉联了很久的第一名。 甚至分班考试和多校联考也考过数学单科的第一,只是没赶上后来单科能领奖的奖励机制。进入物化生强化班后,班里都是全校范围内的高手,我的数学水平仅维持了几周后,就莫名开始下滑了。原本高一下学期也有一个高中数学联赛的名额,由于我在联考中没有考到数学第一名,于是学校就把机会给了另一个同班同学。当时真的很苦恼,一方面是自己的数学水平确实开始让自己产生自我怀疑,还有不甘落后的好胜心作祟。现在想想真的应该及时调整心态,在这上面浪费了自己太多的青春真的很懊悔。
高二的时候,学校有专门的竞赛班,我本人对数学和物理都有一些兴趣,于是索性都报了。这种平均发力的选择也直接导致我学习竞赛成了某种半吊子,可能懂的东西的确比一般高考生多一些,但是和正儿八经的竞赛生差距太大。最终也是以两个“省三”告终。 江苏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这个奖状基本属于安慰奖,大学不会认可,只能证明你参加过这个比赛。
接着介绍我们学校数学课程的教材使用,和我本人使用过的一些教材的感受:我们学校数学专业只有计算数学和应用统计学,所以数学课并没有那么纯正,期末考试也比较水。数学分析用的教程是复旦大学陈纪修教授写的三本,学起来感觉刚刚好适合我,例题较多,便于理解,课后题做了之后也有一定的巩固作用;高等代数教材是经典的北京大学数学系前代数小组编写的第五版《高等代数》,这本书的话,大家的评价应该和我一致吧,我很不喜欢这本书的一些排版还有定理公式的顺序安排,而且书上例子很少,重复的地方也很多,一些奇怪的证明方法也是往往让人摸不着头脑;解析几何是吕林根的第五版《解析几何》,这本书其实问题没那么大,解析几何这门课程本身不是很难,对于教材的选择我觉得没有那么重要。
我课外自己购买的教材是复旦大学谢启鸿教授的《高等代数学》绿白皮,配套了他的B站资源还有博客资源自学高等代数,还参考了谢惠民老师的《数学分析习题课讲义》,这些书对我专业课的学习带来了很大帮助。不太负责任的大学高代老师和不太适合初学者的高代书真的逼迫我学会了怎么去自学一门数学课,自学的过程受益很多,现在我感觉任何一门数学课都能够花时间自学出来,无非是需要和一些人多交流解惑的问题了。
我准备CMC的过程比较简单,就是买了两本官方今年出版的《解析教程》加上谢启鸿《高等代数学》白皮书做题学习方法思路,加上学校有每周三的一节竞赛课,我会去听听讲课。关于《解析教程》,我每天会挤出时间看一定量的题目,把每道题的每个细节想明白才会过去,否则不会轻易放在那里或者放弃。我觉得我高中失利的部分原因就在于做题的时候,思考的太少,做了一道题或者看了一道题,把答案记住就算自己懂了。这样做其实学的很浅。所以我现在强迫自己要多思考,想想有没有更适合自己的解法,结合他给的答案,我想我会怎么思考才能得到答案的类似的过程。有的时候实在搞不懂,也会挂知乎上去问一些数学爱好者,再没办法就会问学长或者老师,总归不会让问题一直留着不解决。《高等代数学》对我来说,上面的题还是很有难度的,这本书应该可以算是高等代数试题的题库了,我就按章节选做了竞赛高频的行列式、矩阵、特征值、相似标准型、多项式这些重要部分的一些例题,也学到了很多课内没有的方法,比如说摄动法、戈氏圆盘、利用多项式的连续性取极限等等,真的大为震撼。
再讲一下我这次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对于数A的做题情况吧。
第一题解析几何第一小问可以严谨写出,第二小问类似高中极点极线,用了小结论做出了答案,但感觉不那么严谨;第二大题,虽然知道大致思路,但没有系统学到含参变量积分,求了个导就过去了;第三题伴随矩阵结论,感觉就是零矩阵,没有给出严谨证明,但步骤分应该有;第四大题做法和答案不太一样,用了线性空间维数和基,感觉可以证明朗斯基行列式为零,用反证法做的(不知道有没有问题);第五题级数第一问莱布尼茨判别法能做,第二问不会;最后一题很难绷,还有半小时收卷,发现是个送分的压缩映射,可能这题给的分多了些。 听说这次改卷也不是很严,基本有一些思路写一些关键步骤就会给分。
最后,我想对准备CMC的同学们说,备考CMC只是你大学生活里一个增光添彩的一个点,量力而行就可以。有的时候太刻意去做一件事情,未必会成功。但当你下定决心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一定要全力以赴,不要有任何侥幸心理,不要轻视任何简单的题,也不要太畏惧一些太难的题目。更不要因为感觉时间不够,就轻言放弃。 哪怕像我一样只有两个月的时间,也要好好准备,总是要为自己的青春拼搏一次。备考竞赛的过程往往是孤独的做题过程,可能会是枯燥的自我重复和自我怀疑,但请相信坚持一定会有收获。希望大家明年都能得到期望的好成绩!
第一次参赛,运气很好,进入决赛,也祝我自己能继续坚持学习,争取拿个国一,让自己的大学生活变得更加圆满!希望能在数学的路上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近年来我写的八本书,可见推文简要介绍下我的7本书+大学生数学竞赛习题题解,欢迎订阅。数学考研3本,数分高代讲义(2025考研版)+名校真题集(2025考研版);竞赛类3本,蒲和平竞赛教程第一版的课后解析+竞赛讲义+竞赛习题集题解;补充学习2本,积分不等式葵花宝典第五版和历年五届八一赛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