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旧闻:城关镇在飞奔

文摘   2024-08-18 10:49   湖北  
(点击上方蓝色宜都雜譚再点击进入公众号。你的关注,我的洪福。)

清江河口(摄于2024年8月1日)

导语:近日,收到网友LJ的一则留言:希望能出一期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之前那段时期的故事。是怀旧呢,还是好奇呢,反正有点乡愁了是吧。此类文章,《宜都雜譚》发过一些,比如《41年前,宜都人的发展观》就值得一读。当然,读者有所呼,博主有所应!我找到1959年9月29日的一份《宜都报》,选发《城关镇在飞奔》一文,既有乡土气息,又有历史气息,希望能聊慰思乡之情。

宜都老城印记

城关镇在飞奔

文/众 文

宜都城关镇,随着祖国的步伐飞跃前进,一日千里。十年来,它的变化真是一言难尽。

城关镇又名陆城镇,有它古老的历史。在抗日战争时期,城里被日本鬼子炸的稀巴烂。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只管残害人民,不管建设,直到解放前不久,全镇还都是些破屋烂墙、砖头瓦块。白天走路砖顶脚,夜晚来往“鬼”迷路。整个城内住的人家,“著名”的就是几户“土律师”,实际上就是讼棍。他们设店住客,每天来往几十人,穿缝斗架,残害穷人;再还有一个人间地狱——看守所,也在城内,天天有死人从里面拖出来。除这以外,一些破屋里住着贫苦居民,房子怎么样,记不清楚了。只记得每回下雨以后,家家户户都把精精条条的烂被絮拖出来晒。

清江晨雾(摄于2024年6月21日)

解放后,城内就大变了。五零年开始在这个废墟上建起了红茶厂。现在茶厂共修建了十二栋大厂房,有一千多工人。平均每年生产红茶10081担,销售到国外。苏联老大哥还派两个专家到这里来过,帮助我们制红茶;城内和东门外,十年来新修的厂房还多得很,象通用机械厂、电油厂、硫酸厂……我数了数,光工厂的厂房就有三十几栋。

说起工厂,其中有由手工业发展起来的第一机械厂、造船厂、纺织厂、针织厂、被服厂、雨具厂、付食厂,它们的前身是一家一户的手工业。解政前手工业是”一年上头难期口,半死不活慢悠悠”;仅仅能打几把镰刀、锅铲,做儿个背篓、篾篓。解放后都发展成了工厂,生产逐步走上了半机械化。过去农民在城关要打一把象样的锄头还难上难。现在机械厂不但制造出各种各样的农具满足农业生产需要,还能够制造车床、创床、电动机等,以前买一把雨伞还得从湖南运进来,现在雨具厂自己造了;造船厂原来只会修补小划子,现在能造200吨的大驳船和两层楼的大囤船啦!

清江涨水了(摄于2024年7月16日)

十年来,街道建设在不断进行着。城里城外,现在分不出来了。新修的马路建在一起,特别是今年春天,党和人民政府为了适应市场日益繁荣的需要,新修了一条长达二千六百公尺、宽十八公尺的西正大街。街道宽敞平坦,汽车来往不停;马路两旁,新修的楼房高大而又整齐美观。看了现在的西正街,就想起了过去。这条街原是城关最“繁华”的地区,但街道狭窄,不过五尺,挑着担子走还要碰碰撞撞;晴天见不到太阳,下雨满街泥浆,渣渣遍地,臭气难闻。

解放前的街道是这样糟,市场呢?那就更不用说啦。英美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阶级的代理人鲜新记,掌握主要物资,操纵市场。物价说跌就跌,说涨就涨;商人都是残酷的剥削工人农民。他们经营的秘诀是:呼、哄、吓、诈、丢,买卖东西是大秤进、小秤出,贱买贵卖;你要是买米做饭,不消煮得,往锅里一放,打个滚就熟了。……资本家敲许欺骗的事真不胜枚举。过去农民说:“宁在家中挨饿,不到街上卖货。"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了国营商业、合作社,对私营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把资本主义市场变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物价稳定了,市场繁荣了,活跃了城乡经济,沟通了城乡贸易;商业人员的经营作风是为工农业生产服务、为消费者服务,他们提出口号: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献给顾客!农村生产忙时,随时组织送货下乡,支援了生产,也密切了城乡关系。真正是:“城乡携手,共同跃进。”

十年来,交通运输也发展很快,公路、河流、轮船、汽车已经联成一网;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搬运工人也翻了大身。解放前,搬运工人全是箩筐扁担,被人称为“挑脚的”,他们不但搬运劳累,还要受“把头”的欺压、剥削;有时两三天没事做,全家都得挨饿。现在,搬运工人的运输条件大大改善了,通过技术革新,有些地方还实现了半机械化;他们住进了高楼大房子,有了自己的搬运公司,吃用不愁,还有储蓄。

站在陆城看长江(摄于2024年8月3日)

十年来,城关的文教卫生事业同样有飞跃的发展。解放前只有两所小学和一所破烂不堪的中学,而学生大都是地主、资本家的子女。现在小学、中学、师范样样都有,居民和工农的子弟都入学了;在文化艺术方面,可说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解放前要想在城关看一出戏是难事。除了几个“票友”有时打一打“围鼓”(清唱)外,别的什么也没有。现在有了楚剧团、电影院,有文化馆、图书馆,还有业余文工团和街道、厂矿的许多宣传队,一遇节日,便锣鼓喧天、歌舞满城。此外,还新建了一栋容纳一千多人、有座位的大礼堂。解放前城关只有一个卫生院,除了有钱有势的人看病住院外,没有穷人的分。现在,城关有县卫生院、镇人民医院、联合医院和保健站、防疫站等,加上不断开展除四害、讲卫生活动,使得全镇清洁如洗,人民身心健康大大得到保障。(原载 1959年9月 29 日《宜都报》第六版)

独乐众乐,自娱娱人!

点亮在看,欢迎投稿!

往期荐读
41年前,宜都人的发展观
邹志坚:小人物与大背景
杨晓红:立春时节故里行
刘志华散文选:酷暑小记
这是你家的吗?这山这岭,这渡这桥!

宜都雜譚
以本土人的体验写宜都,以宜都人的心态观世界。谈古论今,推崇真知灼见;处世接物,在乎真情实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