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史话 | 刘备与枝城紫山

文摘   2024-09-05 08:59   湖北  

刘备与枝城紫山



着紫山。在枝江縣南五里。漢昭烈初入蜀,曾於此息馬更(紫)衣,後人因名。昭烈愛其山水秀丽,建景帝祠。祠前有井,人不敢亵,名曰神井。(《大明一统志·荆州府》卷六十二)


紫山位于枝城镇政府驻地南2千米,阳和岭村委会以东1千米。山体长约500米,均宽约300米,面积约0.15平方千米南北走向,北坡陡峭,以马尾松和灌木林为主;南坡平缓,以块状马尾松林青岗栎林和灌木林为主。山顶平地长约120米宽约30米主峰海拔131米,为枝城城区最高点。

登上山顶,云淡风轻,顿觉神清气爽,河山秀色,一览无余。明朝万历年间枝江县令周仲士在《山水记》中赞其“脉从绝壁,气护千龙,云隐孤城,烟含万灶,若为邑治特树此大屏障也”。放眼东北,东阳光集团,华新水泥,厂房鳞次栉比,构成了沿江经济带;长江如玉带环绕枝城城区,青龙白虎锁大江,北上南下脉络畅;注目西南,国道省道,宜岳高速乡村公路,一线串珠,似中枢神经,纵横交织。山峦叠嶂,炊烟袅袅。好一派勃勃生机,祥和气

紫山的得名,源于一段历史传说。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取荆州,分枝江以西为临江郡;赤壁之战后,刘备借荆州,枝江改属宜都郡。由此枝城一带便留下刘备,关羽,张飞等三国历史人物的足迹。相传蜀汉昭烈帝刘备初入西蜀途中,曾在此歇马登山,更著紫衣,载木主祭祀汉景帝。因刘备战袍在阳光照射下将山体映照成紫色,故名著(着)紫山,简称紫山。嘉靖《荆州府志》、康熙《枝江县志》均有记载。紫山因面江拱城,成为枝城东南隅的天然屏障。山峰上由南往北建有头笔、中笔、尾笔三座文笔塔,故又称山峰为“三管笔”。山顶北侧平地原建有“昭烈祠”、拱宸亭,刘备当年饮马之泉被视为“神井”,并建有井台亭阁,名“神井阁”。“昭烈祠”和“神井阁”均雕梁画栋,其时祠内香火旺盛。后因战乱,建筑久圯。清末,头笔毁于雷击,尾笔自然坍塌,唯有中笔矗立山顶,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毁圮。



紫山是一座文化名山,1955年之前属枝江辖区,康熙版《枝江县志》曾将“紫山冬翠”列为“枝江八景”之首。历代文人墨客多有诗词题咏。唐代诗人杜甫《人日过枝江》:“元日到人日,未有不阴时。冰雪莺难至,春寒花较迟。云随白水落,风振紫山悲。蓬鬓稀疏久,无劳比素丝。”“云随白水”“风振紫山”,时人赞为“双绝”。其后,元代文人孔克学《紫山怀古》:”江山俯碧流,殿字喜重修。已失吞吴恨,空怀复汉忧。数声啼鸟过,三径落花幽。谁料狂歌客,还归此地游。诗既诠释了杜甫慨叹刘备人生的悲意,又感怀杜甫暮年旅途漂泊之无奈。由此开启了明清两代“紫山怀古”诗境,从而诞生了不少名篇佳作:

《紫山怀古》

明·赵贞吉

赤甲青江天畔垂,紫山黄叶正纷披。

高鸿自托长风翼,下泽谁听短笛吹。

地接山回秦避路,云颓天迥汉留祠。

周郎陆弟空相忆,细雨荒台猎罢时。

《紫山冬翠》

清·友蟫氏

紫山东去越楚关,岚光西望接巴山。

登高莫问三分事,省识峨眉与绿鬟。

姑射冰肌自耐寒,妆成珠翠影姗姗。

绛霞一片烟云化,绝妙丹青仔细看。

《紫山文笔峰落成》

明·龚英

着紫山高爽气新,相成文笔自精神。

祥云泼墨江花润,清晓朱明野烧春。

天巧由来须待我,地灵从此合钟人。

挽回风水千年盛,一念循良契化钧。

《紫山怀古》

明·谭宗勉

霭霭祥云护翠微,腾腾紫气袭龙衣。

因怜刘氏三分定,感慨明良八斗挥。

祠外风烟迷古道,座间英气对斜晖。

游人漫有登高兴,梁父吟成事已非。


紫山既是风景名胜宝地,又是历代战事扼守之要地。1943年5月,日军两次南犯枝城,均占领紫山,战壕犹存。今日登临,俯仰古今,历史远去,岁月更新。只有紫山,青翠如旧,默默以雄伟之躯矗立于枝城东南隅,如屏障拱卫,检阅着枝城的历史与未来。


 END

宜都雜譚
以本土人的体验写宜都,以宜都人的心态观世界。谈古论今,推崇真知灼见;处世接物,在乎真情实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