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音洞,谢家避难之所

文摘   2024-10-24 09:14   湖北  

谈古论今,推崇真知灼见;处世接物,在乎真情实感

潮音洞,谢家避难之所

文/赵有贵

潮音洞,原名汹泉,其下大水涌出,故名。从旁攀萝扪石而上,正当水洞之顶。一洞高而阔,深一里许,有石柱,周数十围,柱后进数十武,有水一潭,幽邃莫测。明末寇乱,里人谢嘉应凿石垒壁,极其险峻,同乡民避寇于此,远近趋赴,寇至,莫能犯,保全甚众。后奉观音于洞中,故更名潮音。(康熙三十六年《宜都县志·山川》卷一)

潮音洞,曾名汹泉,又称谢家洞,位于聂家河镇西部,渔洋河左侧。潮音洞既是一处大型石灰岩溶洞自然奇观,也是一道见证历史的人文景观。

据传,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所属队伍,因与官军作战受挫,便向西南转移,息马深山,休整队伍,以图东山再起。在途经聂家河时,遇到以当地豪门谢嘉应为主的张、黄、谢、聂四大家族地方武装的抗衡。几经交火,地方武装终因势单力薄、寡不敌众而溃败,谢嘉应只好带领人马逃到易守难攻的潮音洞困守。起义军追到筺山山麓,只见悬崖峭壁之上有一石洞,当地武装以洞据守,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起义军见攻克极为困难,最后只好收兵继续向西南转移。

事隔两百多年之后,光绪癸未九年(1883)冬十一月,谢嘉应的第九世孙谢厚之(名必堃)为缅怀祖先遗迹,与好友陈代钦(号子明)、陈鸿宾(号衡斋)、章松斋(名裕茂)等四人寻访到此洞。他们历经艰辛,找到这个洞后,欣喜不已,感慨万端。于是,谢厚之在石洞右壁题了“谢家避难之洞”六个大字,并写了一篇二百五十多字的短文,刻于洞右壁,介绍了发现此洞的经过及洞内的大致情况:

洞旧名潮音,明季流寇肆虐,六世祖嘉应公率里人来避于此,远近赖以全活。详邑旧志,洞前壁垒石臼,其遗迹焉。堃既馆于章君松斋家。之明年冬,由山左攀跻而上,口极狭,强通人。行数武,豁然开朗,平旷处约三亩余。上下四旁,皆岩泉滴成,若花葩上腾,璎旒密布,别有天地,玲珑莫状。中有石柱,上蟠下际,势若树屏。循柱左右入,幽邃益甚。以炬烛之,万象森列,状欲撄人,莫不神悚。其它曲穴奥茭,累日恐不能竞。方欲出,忽闻水声清越,时徐时疾,若风雨夜至,松涛朝酣。望悟曰:“此古潮音之所由名也,此吾先祖之所借以避烽烟,全桑梓以至于今日也。”已而归,乃与章君各书数字,以刻于石。大清光绪癸未九年冬十一月上瀚吉日,里人厚之谢必堃题并书。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潮音洞之所以又称为谢家洞的原由。

同行四人中,章松斋在洞门右壁题有“古潮音”三个大字,陈代钦则仿唐代诗人李阳冰的《先莹记》,写了一首四言古诗,陈鸿宾写了一篇游记散文,叙述了发现并游历潮音洞的经过及洞内奇观,描写细腻,文笔流畅。尤其潮音洞的描摹,真是栩栩如生:

(洞)中甚开阔,若殿宇,穹隆四起,高十余丈,顶象天,矮为神斧,东西八十余步,南北减廿余步。上有流石,成形如肺肝,如羊肠,如茄房,如华盖。择其空悬者扣之,噌吰作鼓音。其积而成柱者一,上蟠下际,周千百围,适当其中。左右并有门,窈然黝黑,有水声乍大乍细,然未见其流之出也。(陈鸿宾《游古潮音洞记》)

潮音洞的发现,并经几位乡耆文人的宣扬,在当时就引起了轰动。陈鸿宾在他的游记里写道:“由是远近传闻,靡弗争先快睹,日数十百人,出辄艳谭其奇,一时噪甚。”

又一百多年过去了,人们惊奇地发现,昔日的谢家洞或称潮音洞,都算不得古籍里所述的“汹泉”。潮音洞洞口下80米处,另有一洞,且泉水长流,夏季水势益盛,实为“汹泉”真身。潮音洞与“汹泉”洞中相通相连,人们一般统称为谢家洞或潮音洞,也有称上面的洞为“干洞”,下面的“洞”为“水洞”。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当地利用水洞资源,曾建有宜都县第一个水电站。

潮音洞的摩崖石刻,蕴涵了丰富人文史料,被列为宜昌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凭借奇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奇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当地着手开发潮音洞度假山寨旅游,2000年已建成国家3A景区。景区占地面积1.8平方千米,主要景点有古潮音洞、潮音水立方、瀑布、远古潮音、水晶鱼、陡岩、钟乳石、摩崖石刻等。历经岁月的洗礼,潮音洞以奇见长,更显幽深、曼妙、奇幻。

——透明鱼世所罕见。洞内游鱼,通体晶莹,腹内五脏清晰可见,人们称其为水晶鱼。可能是由于长年在洞中不见阳光,加上水中稀有矿物质所致;

——洞内祥云缭绕。每逢夏秋季节,洞内雾气腾腾,从洞口向外飘逸而出,有如村居农舍人家的袅袅炊烟;

——洞内水声如潮。潮音洞分上下两层,水流相通,水势湍流,落差高达50米

——上下洞联通有铁梯。从上洞,下水洞,穿越三峡地区最大的地下钢铁走廊,可乘小舟游览洞中画廊。

青山翠竹探奇洞,泉涌潮鸣画中游。神秘的潮音、奇峰迭出的筐山、巍然耸立的中华第一巨柱、清澈见底的渔洋河,无论是花香四季,还是朝夕阴晴,展现在人们面前的都是一幅浓淡相宜、极富诗情的山水画。

独乐众乐,自娱娱人!
感谢关注留言交流
往期荐读
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散记
这是你家的吗?这山这岭,这渡这桥!
宜都村寨行:望州坪秘境寻踪
书院湾:宜都文化古迹寻踪

宜都雜譚
以本土人的体验写宜都,以宜都人的心态观世界。谈古论今,推崇真知灼见;处世接物,在乎真情实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