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文的范本,《宜都记》

文摘   2024-09-24 10:44   湖北  
以本土人的体验写宜都,以宜都人的心态观世界

山水文的范本,《宜都记》

文/赵有贵

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五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水经注·江水》卷三十四)

《宜都记》,又作《宜都山川记》,是东晋袁山松(一作袁崧)任宜都郡守时所作。原书已散佚,后世辑文,多源自《水经注》《初学记》《艺文类聚》《太平御览》《说郛》等书,是我国山水文学的开篇之作。

袁山松(?~401),生年不详。东晋史学家、音乐家。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士族出身。少有才名,博学能文章。安帝时任秘书监宜都太守、吴国内史等职。晋隆安五年(401防守沪渎今上海),死于孙恩之乱。袁山松善音乐,好挽歌,喜啸吟,颇有魏晋风度,桓玄曾与其“论啸”,称其为袁宜都(《与袁宜都书论啸》)

《宜都记》里的宜都,不止宜都现域,而是指东晋时宜都郡。宜都古属荆州,秦为南郡地。三国时蜀分南郡,立宜都郡,领夷道、佷山、夷陵、宜昌四县。治所在夷道县(今湖北宜都市)。宜都风景秀丽,山明水秀,袁山松官职宜都后,便访山问水,流连忘返。陶醉于宜都旖旎风光,袁山松甚至对峡江“往返十余过”;听说长阳“风井”奇异,亦是“余往观之”。游瞩之余,袁山松记下所见所闻所感,于是,一部影响深远的《宜都记》就此诞生了,从而开启了中国山水文学的“新标识”(钱钟书语)

从秭归沿江而下,《宜都记》笔触所及,涵盖现今秭归、夷陵、点军、长阳、宜都等地。那里的山川风物、历史掌故、神灵怪诞以及地名由来等等,都在《宜都记》里表现得丰富多彩,淋漓尽致。

《宜都记》对自然山水描写生动:“西陵南岸有山,其峰孤秀,人自山南至山顶,俯临大江如萦带,视舟船如凫雁。”以江船之小来衬托江山辽阔,取喻精妙。《宜都记》对地名来由掌故娓娓道来:“屈原此县人,既被流放,忽然暂归,其姊亦来,因名其地为秭归。”“二滩(狼尾滩、人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其石嵚峑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甚分明者,鬓发皆具,因名人滩也。”《宜都记》对神怪传说的叙写生动有趣:“佷山,山谷之内有石穴,穴出清泉,水有神鱼,大者二尺,小者一尺,钓者先请多少,拜而请之,数满便止。水侧有异花,欲摘如鱼请。”又如“尧时火烬”传说:“宜都山,绝崖壁立数百丈。有一火烬插其崖间,望可长数尺。传云:尧洪水,人泊船此旁,爨余,故曰插灶崖也。”充满神奇色彩,读来趣味无穷。

《宜都记》最为人称道的还是写山水之美,钱钟书评价其“附庸蔚成大国”“写出游目赏心之致”(《管锥编》)。《宜都记》怎样写山水之美呢?一是写山峰峻秀,重叠奇秀,奇形异势,有各种特异的形状。二是写林木高茂,茂密萧森,在云霞上,非日中半夜,不见日月。三写山谷幽响,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冷不绝。四写登山望大江,有如萦带,视舟如凫雁。五写江水清澈,十丈见底,看到五色石,水清得鱼视游如乘空。这样写山水之美,游目赏心,对后世的山水记影响很大。

袁行霈曾在其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南北朝文”(第三编第八章)里说:“从著述源流看,晋宋地志中的山水描写与语言风格是《水经注》的先导。东晋袁山松的《宜都山川记》,被郦氏引用达八次之多。”不仅仅是《水经注》大量引用,《宜都山川记》里的很多文字,更是被视作模山范水的经典,引得世作者竞相转化、引用和模仿。

清江河口,长江与清江交汇,时常形成清浊分流景观。一千多年前,袁山松饶有兴致地观察并记下了这一妙境:

大江清浊分流(句有脱文),其水十丈见底,视游鱼如乘空,浅出多五色石。(《御览》六十引袁山松《宜都记》)

这段文字,空灵、生动、色彩绚丽,开创出绝妙的“乘空”意境。《水经注》直接作了转化引用:

夷水又迳宜都北,东入大江,有泾渭之比,亦谓之佷山北溪。水所经皆石山,略无土岸。其水虚映,俯视游鱼,如乘空也。浅处多五色石。冬夏激素飞清,傍多茂木空岫,静夜听之,恒有清响。百鸟翔禽,哀鸣相和,巡颓浪者,不觉疲而忘归矣。(陈桥驿《水经注校证》)

除了《水经注》而外,吴均《与朱元思书》“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杜审言《春日江津游望》“飞棹乘空下,回流向日平。”柳宗元《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些均可见到袁山松《宜都记》“游鱼如乘空”的影子。

又如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写登山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望下面的山象小土堆。这跟《宜都记》写望大江如萦带,视舟如凫雁的写法毫无二致

《水经注》中最为精彩的山水描写,当属三峡一节: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水经注疏》卷三十四江水)

这段文字,引自盛弘之《荆州记》,而其首尾明显由袁山松《宜都记》变化而来:

《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五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宜都记》曰:峡中猿鸣至清,诸山谷传其响,泠泠不绝,行者歌之曰:巴东三峡猿鸣哀,猿鸣三声泪沾衣。

《宜都记》的后世影响,不仅在于它写出了赏心悦目的山水之美,更在于它把作者感情直接投向山水,以感性来欣赏山水之美,以纯审美方式把握山水,从而实现了山水观的一次重大飞跃。

闻峡中水急,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词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水经注》卷三四《江水》)。

这是袁山松在一次登山后,写下的一段感悟。“山水惊知己”,被认为是引山水为知己的第一人,是山水审美“知己说”的发端,从而标志了中国山水文学的正式诞生。

独乐众乐,自娱娱人!

感谢关注,留言交流

往期荐读
绵延千年的宜都习俗
宜都道人参演《红楼梦》
宜都史话 | 宜都诗人知多少
宜都刘芳节,万历皇帝御题的“名世大儒”
宜都碑牌背后的秘密


宜都雜譚
以本土人的体验写宜都,以宜都人的心态观世界。谈古论今,推崇真知灼见;处世接物,在乎真情实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