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的磁场:民俗杂说一二三

文摘   2024-09-08 20:37   湖北  
以本土人的体验写宜都,以宜都人的心态观世界

无形的磁场:民俗杂说一二三

文/赵有贵

民俗与法律、纪律、道德一起并称为社会群体规范,它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人们生活在民俗中,并不为其所累,反而都在不知不觉中遵从着民俗的指令。或许,这就是民俗的教化和规范功能吧。

一、民俗是什么

民俗就像地球的引力,你可能并未想自主地去感受它,但你却无时无刻受到它的约束。

人生活在民俗中,就象鱼儿生活在水中,须臾离开不得。

民俗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形之中支配着人们的所有行为。

这都是些比喻。尽管还都很贴切,但却都构不成种概念加属差的科学定义。翻一翻民俗学的理论书籍,虽然头头是道,但冗长的文字也会把你搞得昏头糊脑。我图简便,搞了四个字来为民俗定义:集体习惯。

民俗就是一种集体习惯。集体性是它的第一特质,它因群体需要而产生,为大家共同认可,是一种公共生活范式,个体离不开它也也改造不了它。所谓习惯,是说它是社会群体共同约定俗成的,人们自然而然地遵从和守护。而习惯仍有惯性,表明了民俗的第二个特质——传承性,世代相传,文化得以延续。由于民俗是由群体生活需要而产生,而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的需求不尽相同,因而,民俗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正所谓的“相隔十里,各有乡风”。

二、民俗面面观

在历史的天空中,民俗每天都在运行,在广袤的人海里,民俗无时不在演变。远远望去,看不够的是民俗的绚丽多彩。

雅与俗 在二维的基点上看,任何一种民俗事象都有其必然性,不存在高下之分、雅俗之别。但在三维时空的环境下,后人可以论说先人,邑人可以评判外人。泰国人大便后不是用纸擦拭,而是用水冲洗,谁雅谁俗?“奉菜”是尊敬客人的一种十分真诚的方式,其本意是要客人吃好,或许在缺衣少食的年代,可以真诚地传达,而在崇尚个性而又食品丰富的今天,“奉菜”或许就“过时”了。

异与同 同为过年,藏人和汉人的时间不一样;同为春节,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打年糕。各民族的风俗不同,各地域的习惯差异,装扮了我们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然而,同化必定是一种趋势。各种文化的交流渗透,一定会遵从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过去我们管父亲叫“爹”,不知何时“爹”已变成“爸爸”。过去我们穿大襟,现在是一色的开胸,其后又演变为钻洞(T恤)。这就是同化,轻悄悄地,我们也没有一点不习惯。尊重“异”,顺应“同”,这就是我们对待民俗演化的应有态度。

老与新 旧时送人情,有回礼习俗。所谓回礼,就是回赠礼品,这种习俗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回红包”却盛行开来。虽然二者的做法,情味不大相同,但其实实质体现的是“你来我往”“投李报桃”“礼尚往来”,只不过是利用新的载体罢了。“老”的会逐步消亡,“新”的会逐步产生,这恐怕也是一条不可逾越的规律。然而,“新”的一定是从“老”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数典忘祖是要不得的。

三、宜都民俗事象例评——宜都歇后语

宜都人说歇后语,妇孺皆会。脱裤子打屁——多此一举;驼子跶在街心里——两头翘(俏);蚂蚁子爬簸箕——路子多;裙子里寻虼蚤——一褶褶(折折)来。这些歇后语,源于生活,就地取材,巧妙比类,多么鲜活,多么形象,充满理趣,充满灵光,你完全可以看到宜都人智慧在涓涓流淌。

然而,说宜都人的歇后语巧妙、丰富还算不得奇,奇的是宜都歇后语的再生性——随时随处都可能蹦出一条新的歇后语来:鸡公喝水——扬起(洋溪),游士坡的包子——吃哒失悔,不吃也失悔。这些歇后语,都是在某种特定场合下“现编”的,更可贵的是,在宜都,不少人都把“现编”歇后语当作一种乐趣,你简直无法知晓宜都有多少歇后语,有多少歇后语的作者,你说,要使宜都的歇后语不丰富才怪。语言是智慧的结晶,歇后语不仅展示了宜都人的智慧,也和遍地皆是的谜语一起,修炼了宜都的智慧。

独乐众乐,自娱娱人!

感谢关注,留言交流

往期荐读
故园旧事:《宜都民俗志》编纂纪略
拨遣乡愁,思忆童年:喜读《宜都市地名志》
穷不丢书,富不丢猪
宜昌方言词的音义研究
宜都饮食文化纪要

宜都雜譚
以本土人的体验写宜都,以宜都人的心态观世界。谈古论今,推崇真知灼见;处世接物,在乎真情实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