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创造力幻觉| GenAI真的有在创造吗?

文摘   教育   2024-09-24 10:44   河南  

豆包生成图像

01


- ROMANCE WORLD -

题记:

Gen AI,它真的有在创造吗?

嘿,朋友,来聊聊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吧?

——人的创造力与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的创造力,它们之间那些差异和幻象。

没时间的直接看思维导图:


首先说说人的创造力吧,这玩意儿简直就是咱们内心的魔法工坊。它源自咱们的意识深处,带着情感的温度,还有对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看法。

想象一下,艺术家们怎么画出那些让人心动的画,写出触动灵魂的歌?那都是他们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情感的波动,还有那些小梦想、大理想,一股脑儿地揉进了作品里。

科学家呢,他们就像探险家,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提出的新理论、新发现,都是他们大脑里那场精彩绝伦的思维盛宴的成果。

再瞅瞅GenAI的创造力,它就像是个超级学霸,但学的都是别人的东西。

GenAI整天埋头在数据堆里,学习各种模式、规律,然后试着模仿这些来创造新东西。比如,它能根据一堆文章,吐出些像模像样的文字,但那些文字啊,就像是拼图游戏,把已有的碎片重新组合了一下,少了点灵魂的味道。图像生成也是同理,虽然能变出些新花样,但总觉得少了那么点“原创”的劲儿。

姑且叫她美的千篇一律,(咱们创作的虽然chou,但是chou得各有千秋)

说到创造的过程,人类那可是天马行空,直觉、联想、想象、灵感,这些神奇的东西随时可能蹦出来。咱们能跨领域思考,把看似不相关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奇迹。

就像达芬奇,画画、解剖、工程样样精通,他的创造力就像个万花筒,转一转就是新花样。

而且,咱们还能自我反思,不断改进,让创造的东西越来越完美。

反观GenAI,它的创造过程更像是流水线作业,按照预设的算法和模型来。它不会突然灵光一闪,也不会有那种“啊哈,我想到了!”的激动时刻。它更像是个高效的助手,按照指令完成任务,忠诚且刻板。

前几天听北大一个人工智能对教育影响的报告,很有启发:


科学的说法是:

- 需要创造者的欲望和动力:人类的创造力往往源于内在的欲望和动力,比如对未知的探索欲、表达自我的渴望等。而 AI 缺乏这种主观的欲望和动力驱动。

- 对人类文化的理解(真、善、美):人类在创造过程中会受到对真、善、美等价值观的理解和追求的影响。AI 难以真正理解和把握这些抽象的人类文化概念,因为它们更多是基于数据和算法进行运算,无法像人类一样从情感、道德等层面去感悟和运用这些价值观念。

- 无法从重复以往获取:人类的创造力常常是突破传统、超越以往经验的结果。而 AI 目前主要是通过对大量已有数据的学习和重复来生成内容,难以真正实现创新性的突破。


我个人觉得第三点最难以超越。

为什么说生成性人工智能无法像人一样从重复以往获取创造力,比如人类可以温故而知新,其实本质是材料虽然还是同一类材料,但是我们的处理思想的原思考框架有变化了。

但是机器做不到啊。

一方面,人工智能缺乏真正的理解和感悟它主要通过对数据的模式识别和统计分析进行学习,不理解材料的含义、背景和价值,也没有情感投入和主观体验。而人类在回顾以往时会深度思考、结合自身经验和价值观,且情感投入会影响对材料的理解和记忆,为创造提供灵感。


另一方面,算法和数据存在局限性。人工智能的行为由固定算法和模型决定,创造方式相对固定,难以灵活审视和利用材料。并且若依赖的大量数据同质化,生成内容也会大同小异。而人类面对同样材料能以不同思维和想象力挖掘利用,产生多样结果。


最后说说创造的目的和意义吧。人类的创造,那都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表达自我,传递情感,甚至推动社会进步。每一样创造物背后,都藏着咱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而GenAI呢,目前看来,它更像是为了完成特定任务而存在的,虽然能辅助咱们工作,提高效率,但在情感、文化这些层面,它的创造还显得有点单薄。

所以你看,人的创造力和GenAI的创造力,虽然都能创造出新东西,但背后的故事、情感和意义,那可是大不相同呢!


在人类与AI的创造力对比与协同的广阔领域中,我们不难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既对立又统一的复杂关系。这种关系不仅深刻影响着我们对创造力的认知,更预示着未来创造活动的新模式与新可能。


首先,从创造力的本质来看,人类与AI的创造力确实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人类的创造力根植于复杂的生理结构、丰富的情感体验、深邃的哲学思考以及悠久的文化传承之中。它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产生出令人惊叹的艺术作品、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相比之下,AI的创造力则更多地依赖于算法的优化、数据的积累以及计算能力的提升。尽管AI在某些领域展现出了惊人的创造力,如音乐创作、绘画设计、文学写作等,但这种创造力往往局限于特定任务或领域内,缺乏人类创造力的广泛性和深度。


然而,正是这种差异为人类与AI的创造力协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根据报告中的4C分类,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AI在日常创造力方面的优势,即其能够高效、准确地完成大量重复性、规律性的工作。而人类则擅长于个人偶发的创造力、专家级别的创造力以及big C天才创造力。这种分工不仅使得人类与AI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内发挥最大效用,更为两者之间的协同合作提供了可能。

这张图展示了创造力的 4C 框架,包括不同类型和水平的创造力:

  • expert-level creativity(大 C 创造力 / 创造性天才):代表着最高水平的创造力,通常是那些具有重大创新和突破的创造,如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等所展现出的创造力,他们能够开创全新的领域或改变人类的认知。

  • pro-c(专业创造力):处于较高水平的创造力,通常是专业人士在其领域内展现出的创新能力,他们能够提出新的方法、技术或理念,推动领域的发展。

  • little-c(日常创造力):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创造力,比如想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一些小的创意活动等。

  • mini-c(微小创造力):可能是一些非常微小的创意表现,比如对一个物品的小改造、一个小点子等。

在未来的人机协同创造力模式中,人类将不再是孤立无援的创造者,而是与AI共同构建智慧生态的核心力量。

人类将利用自身的灵感、想象力和判断力,对AI提供的信息进行深度加工、融合与创新。


同时,人类还将不断探索新的技术路径和方法论,以构建能够自我涌现智慧的智能体。这些智能体将具备更高的自主性、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自主学习、自我优化并创造出更加优秀的作品和解决方案。

在这种协同创造的过程中,人类必须保持核心角色的地位。

一旦人成为边缘参与者,GenAI创作的内容还不如不加入AI。


创造中的人要去试探这个合作创造力的边界,这个极限拉扯我预计要很多年。


这意味着人类不能简单地将创造力工作交给AI去完成.


而是要与AI建立深度的合作关系,共同探索未知领域、解决复杂问题并推动社会进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机协同的创造力飞跃,打破现有的天花板限制并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未来。


总之,人类与AI的创造力对比与协同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领域。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去迎接这一变革的到来,并不断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和方法论以推动创造力的持续发展。

附上一张我的听课笔记

如果你喜欢我做的电子记录

我的微信号是lusinda66,可以加我

感兴趣的老师可以阅读一下我的系列文章(10篇)

知识成像| 你能给知识先瘦一瘦身吗?

知识成像|读图时代——面向未来教师的新独门武器

视觉化思维之视觉胜任力

记得关注我


刘欣教学设计
分享教学设计从0到1的秘籍心法;提供化繁为简的课程改革教学方案;揭示学习发生的底层逻辑;让你的学生为你的课堂疯狂,加我加我,让我们共赴一段小时光,一起品味教学设计的甜蜜蜜!474391482@qq.com 刘欣,欢迎切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