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你在考虑AIGC赋能学生之前必须要这么做!

文摘   教育   2024-09-17 07:05   河南  


 当教师看见AIGC时

01


- ROMANCE WORLD -

题记:

如果教育范式不改变,那么AIGC和之前的一切技术革命一样,都可能成为被动学习的最大帮凶!

If the educational paradigm does not change, then AIGC, like all previous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s, may become the biggest accomplice of passive learning.

摘要:教育改革中因技术只是教师主导、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共同体中最不重要一环,且如果教师对技术理解浅、没有学习设计师的视角和站位,会导致难以用好 AIGC。教师常陷入假努力,如只关注教完而非学生学会。课改目标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不能停留在 “教了”。教师专业性在于帮助儿童更好学习,从经验此岸到彼岸,关键是关注信息的第二次转换,即学生 “是否学会” 等,在大规模使用 AIGC 前,教师需选对视觉焦点,否则努力方向错误,离目标更远。


文章专治以下不明白

  • 教师专业性大揭秘,课改目标下的教育方向,

  • 课堂上教师的三类关注,你属于哪一种?

  • 大规模使用 AIGC 前的关键抉择是什么?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教育范式”这个概念。它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教育领域所普遍遵循的教育理念、方法、模式和评价标准的总和。如果教育范式不改变,那么无论技术如何进步,其应用都可能受限于旧有的框架和思维方式。

在所有的基于技术的改革中,教育是撼动起来最难的。


why?

因为技术作用的对象不是一个人,一节课,一门课。

而是一个由教师主导并且学生参与的文化、观念、活动和评价的社会实践共同体,技术恰恰是里面最不重要的一环


技术经由教师的深刻理解和精心设计才能对学生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但是我们目前的尴尬在于——教师能理解的技术主要停在表面应用,这种理解深度才能决定后来的利用深度,可惜各种培训的着落点都在表层。


第二个尴尬在于大部分教师并不是真的专业的学习设计师(大部分教师都是教案编造者),因此把AIGC完美的收编到各个课程活动中且精准支撑教学目标简直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AI几乎没有确定性观点,他更多是猜你喜欢,你的立场和观念会被AI以指数级别放大,再加上AIGC目前越来越厉害的匹配上具有多模态内容生成和强大信息处理和输出能力,用不好就是陈旧教育观念的帮凶


你在公众号里读到最多的文字应该是这样乐观表述AIGC的:

AIGC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具有强大的生成能力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在教育领域,它有望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甚至可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式。

我的感觉是,想得还真挺美。指望单一的技术进步去改变课堂就像就恰似让一个初入江湖的新手去挥舞一把绝世神兵一样力不从心。

而且还很危险。

AIGC 是你有一个想法,他会顺着这个思路去赋能你生成内容。

如果你有一个先进的教育想法,他的确是个帮手。

但是如果你有一个落后的教育想法,他就是一个纯纯帮凶。

或者是你不能判断自己的想法是否合理,这其实都有风险。

在旧有的教育范式下,学习往往被视为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而AIGC等技术虽然能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但如果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这些资源就可能被简单地堆砌给学生,让他们陷入更深的被动学习之中。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需要积极推动教育范式的变革,在理念层推崇真学习,在实践层要通过适合的教学设计帮助AIGC落地生根,开花发芽。


一、教育是成全而不是筛选

人们往往因为真思考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和面对未知的恐惧,而选择逃避。

教师这个职业真正的问题只有一个——如何让学生真正学会。

(从而成全学生,幸福学生)


旧的教育范式总是从教师端出发去看学生,自然而然把教过等于教会,把学生当成单纯的施教对象,而没有当成教育服务对象。把谁教的得好作为,教的快,教的学生考试好作为教学设计出发点。

我们更在乎的是——我有没有按照书本教完。

教完就意味着学生应该学会了。

但是学习体验呢?学习品质呢?学习深度呢?学习结果呢、、、、、、很少问。

因为,如果有的学生没学会,我们经常会这样为自己辩解:


  1. 这个问题,我不是教了吗?

  2. 那为什么小梅学会了呢?你是不是不努力呢?

  3. 这个这么简单,怎么会不理解?

  4. 真是一届不如一届,你们就是不刻苦。

、、、、、、

然后我们努力备课,把教教材这件事进行到底。

这种努力让人觉得自己在行动、在进步,但实际上却只是在表面上忙碌,没有真正触及问题的核心和本质。就是教师的职业专业性到底体现在哪?

真的是,教师和医生、建筑师相比,真的是太没有专业性了。任何一个成年人都觉得自己可以当老师。但是,哪个正常成年人敢给别人看病?

如果是照着书和大纲灌输,这个职业就是纯纯一个消耗型的职业,且没有职业门槛。、


回到原点问题——教了等于学会吗?

看下面漫画,已经非常明显了。

翻译:         

  1. 我教 Stripe 吹口哨,

  2. 我没有听到他吹口哨。

  3. 我说过 / 教过他。我没有说他学会了。

这恰恰是教学设计最大的问题。

教了不等于学了

学了不等于学会

学会不等于学得很好

学得很好不等于素养很高


而我们课改的目标是什么?

我们课改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更能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批判性思维等素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我们需要认识到,教学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 “教了” 的层面,不是写写教案,不是让AI帮忙做一个ppt,生成一段视频,造一个数字人替自己讲微课。

而要努力促使学生真正地 “学了”,并且通过有效的引导和实践,帮助他们 “学会”。

当学生学会后,不能满足于此,还要不断激发他们追求卓越,让他们从 “学会” 迈向 “学得很好”。


然而,学得很好也只是一个阶段,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和体验,逐步提升学生的素养,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有创造力的新时代人才。

二、教师的专业性体现在哪?

今天读到一本好书

这本书写到:

儿童作为主体,完全可以自主发生学习。那么,为什么还需要教师?教师作为教学专业人员,其存在是为了帮助儿童在新旧经验之间发生更融洽的顺应与同化,即发生更好的学习。所谓“更好”,意指至少要比儿童完全自主的学习学得更快、更多、更有意义,而且在教师的帮助下,儿童更想学、更会学。因此,教学专业的领地就在于教师如何帮助儿童把旧的经验建构成新的经验,帮助儿童从经验的此岸过渡到经验的彼岸。


判定某项实践活动专业化程度的依据首先是方案的专业化,因为预设的方案决定着后续的实施与评价。一个人要从事某项专业活动,如果没有好的专业方案,即使实施得再好,也不是专业人员,顶多算个“民间艺人”。但是由于教学设计专业知识的欠缺,很多有教师资格证的人其实也不够专业,毕竟谁都能编出来的教案不能像住院医师写的病历那么专业。


那么要体现教师专业性,成为学生的助学设计师(之前知乎有热帖,说大学翘课是因为听老师讲课太耽误学习,汗颜)如何帮学生从经验的此岸过渡到经验的彼岸?

换句话说,教师如何让学生上岸呢?

我们要了解教了为何不等于学了。

这本书从传播学角度给出了精彩的论述:

从课堂信息传递来看(如图所示),从教师“教”到学生“学会”,信息必须经过两次转换。其中,从“教”到“学”是信息的第一次转换,从“学”到“学会”是信息的第二次转换。

如果只关注信息的第一次转换,而忽视信息的第二次转换,学生一定难以“学会”。

相比而言,信息的第二次转换比第一次转换更为复杂,却更为重要。第一次转换是信息的人际转换,即从教师到学生。这种转换在自主学习中同样存在,表现为从文本到学生。

第二次转换是信息的自我转换,即学生对信息进行精加工,如学习者将新接收到的信息从短时记忆转换成长时记忆,以便于在需要时易提取;将单个的新学概念同化到原有的概念网中,使之结构化;将两个及以上看似不相关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知识……只有实现了信息的第二次转换,学生才有“学会”的可能。教学,作为完整的专业实践活动,其结束的标志是学生“有没有学会”,绝非教师“有没有教”。


原书有一段很精彩的论述:

在现实的课堂上,教师的关注大致可以归为三类:一是倾向于关注“怎么教”:教师在信息传递或呈现方式上,会想方设法、绞尽脑汁、费尽心力,丰富“教”的内涵,但不一定能带来好的学习。如某教师在导入时,先让学生观看自制视频,再让学生列表比较两个城市的异同,最后看图讲故事,可谓精彩纷呈。但15分钟的导入,几乎用掉了整节课(40分钟)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否真的必要?二是倾向于关注“教或学什么”:课前竭尽所能,在网络上下载了与该课相关的丰富的课程资源;课中用尽视频、音频、PPT、图片、实物投影等十八般电化“武艺”,将一堂讲解课变成“电灌”课。三是倾向于关注学生“是否明白或学会”:将教—学—学会置于“一条线”上思考,以“是否学会”作为思考的出发点,同时作为行动的终点;将教学过程作为监测目标达成的过程,不断镶嵌评价任务以引出、收集学生的评价信息,进而作出进一步的教学决策,以帮助或指导学生实现信息的第二次转换。


显然,我们希望在大规模使用AIGC之前,教师先选择好正确的视觉焦点,也就是第三种关注——学生会了吗?当然,不限于第三种,你也可定位在学生悟了吗?学生有核心素养指标吗?


在错误的方向努力,只会离目标越来越远


如果你有关这些问题的思考,欢迎来到评论区,交个朋友咱们

后面会陆续出课程拉片分析视频,看课程如何迭代



今天的写作多亏了得到的超级工具——get笔记,是微信小程序,不需要安装,能把我的语音润色成文章,又快又好,大家赶紧扫描体验加入吧!



如果你喜欢我做的电子记录

我的微信号是lusinda66,可以加我

感兴趣的老师可以阅读一下我的系列文章(10篇)

知识成像| 你能给知识先瘦一瘦身吗?

知识成像|读图时代——面向未来教师的新独门武器

视觉化思维之视觉胜任力

记得关注我


刘欣教学设计
分享教学设计从0到1的秘籍心法;提供化繁为简的课程改革教学方案;揭示学习发生的底层逻辑;让你的学生为你的课堂疯狂,加我加我,让我们共赴一段小时光,一起品味教学设计的甜蜜蜜!474391482@qq.com 刘欣,欢迎切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