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根据明谦老师在【初级班助力课】直播答疑的内容整理,尽可能保留了明谦老师分享的所有内容。如果您觉得有帮助,欢迎点赞、关注。最近孩子在学校特别易怒、脾气不好,不守纪律,老师就不喜欢他。老师的理念就是,孩子要打、要骂才能进步。老师还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闹情绪,当众批评孩子。我觉得这个老师不行。我担心老师总是批评孩子,孩子就不去上学了。同样一件事,老师只批评我家孩子, 不批评其他孩子。我也找老师沟通了,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但老师不愿意给我回应,给其他家长就回应。我应该怎么跟孩子的老师沟通,做好交流,帮助孩子度过难关呢?首先,一个孩子人际社交的能力往往来自他的家庭,他的爸爸妈妈的社交能力,也会影响孩子的人际社交能力。一个孩子的人际关系互动的模式,往往来自于他的原生家庭。所以如果爸爸妈妈学会跟老师相处,我猜你的孩子也会学会跟老师的相处。你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其他家长跟老师互动,老师会给其他家长和你不一样的回应?这是你需要去思考的。孩子的人格模式是在人际互动中,特别是在家庭关系的人际互动中形成的。你能感受到你对孩子的担心,感受到孩子的痛苦,但是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他不会受伤,或者他受伤少一点?为什么他还能跟这个老师和谐相处,但我们家的孩子不能?他的同事能挑吗?他可能碰到很多人跟他互动的方式都不符合他的标准,怎么办?所以,刚好有机会在这个时候,孩子还小的时候,协助孩子学会如何跟人相处。
当然,如何去协助孩子,首先去看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当一个孩子内在有各种各样的匮乏,他对外一定会有投射,一定会有移情。那老师就会被投射,最容易被投射的就是像他爸、他妈,代表权威的那个人。有很多的案例,其实孩子在学校对抗老师,潜意识里他也很对抗他的爸爸、妈妈。就像你刚才跟孩子的互动,其实孩子在潜意识里既爱你、又对抗你。如果你跟孩子的关系处理好了,如果你跟孩子有一段和谐的关系、有爱有连接的关系,孩子内在的匮乏越来越少、内在的负荷越来越少、内在越来越有力量,他跟老师在一起就有力量去面对。最重要的是,他不会轻易被勾起他的负荷、创伤,他不会掉进无效的情绪化的反应。所以我们没有办法改变那个环境,没有办法改变那些人,很多时候也是改变不了的。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同时教会孩子学会改变自己。 不管别人怎么对待我们,不管环境怎么对待我们,我们依然还可以让我们自在,依然还可以让我们舒服,依然还可以爱好我们自己。但如果我们还有一点能力,我们还可以协助情绪化的那个人。那个人掉进情绪化的反应模式,他自己内在可能也有负荷,他有他自己的习惯模式。我女儿在小学的时候,她是班长。有一次她跟我抱怨班主任,说班主任对对同学不好。她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对抗班主任呢?—— 不写班主任任课的那一门作业。我没有去对抗那个老师,也没有去埋怨我的孩子,我去跟孩子了解情况,问她到底发生了什么。我在那个时候就去感受她,也感受那些孩子,我觉得大家都不容易。但我也看到我的女儿内在有那颗仁爱之心、慈悲之心,我也看到老师的不容易。其实,天底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爸爸妈妈,也没有不爱爸爸妈妈的孩子。我想,也没有不爱孩子的老师。大多数他都爱,可是他也不知道怎么爱,就像父母一样不知道怎么爱孩子。当然最重要的是,他在成长的过程也有很多负荷,甚至有一些积压的情绪,他不知道怎么处理,他会投射到孩子们身上。”“妈妈,我今天主动去找了我们班主任,承认了我不做作业的错误,我以后也会主动协助老师。”“妈妈,我在同学面前会协助同学们去理解老师,我在老师面前会协助老师理解同学。”可能我们也不一定能做的到,那么一个不成长的老师他更做不到。所以当你真正地协助孩子去理解了那个老师,他们的关系自然而然就和谐了。想要真正的理解老师,你没有真正地感同身受那个老师?你也没有办法真正的感同身受你自己,你也没有办法真正的理解你自己。比如说,当老师那么对待我们孩子的时候,其实我们内在会升起很多负荷对不对?这些负荷让我们掉到情绪里,我们不是在过去,就是在未来。这件事让你想到了很多很多未来没有发生的,或者过去曾经发生的那些感受、感觉。那些感受感觉在你自己的内在没有去清理它,没有去面对它,没有去突破它。我们在人际互动中,是不是也有很多需要去修复的感受感觉?需要去清理的感受感觉?需要重新去构建的同事关系?慢慢的当自己做到了,你会发现你再用新的模式去跟老师互动,马上就不一样。孩子是碰上了这样的一个老师,但如果孩子学会去跟这样的老师互动了,他既能帮自己,也能帮老师。接纳老师跟孩子在一起,跟随孩子跟老师在一起,跟随老师。每个人的内在都渴望被看见,每个人在内在都渴望被理解。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主动把完形所学到的去有效地表达,去练习,把这个世界当成一个机会。今天回去就试着打电话给老师,或者发一个温馨的微信给老师——”老师我今天想了想,我感受到你对我孩子的爱,哎呀真不容易。可能老师会有满满的被理解的感觉,“哇,这妈妈太懂了。”所以你会发现很有意思,协助孩子其实就是协助自己的过程。最后想告诉大家,成长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成长可能是一辈子的事情。
要不断地去历人历事历境、成长自己,照见自己。
当你好了,这个世界就不一样了,你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不一样了。
祝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