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领航
/ 恩师引领 践行本真 交流分享 /
以“学为中心”,共绘奇妙想象
——四上四单元习作《我和 过一天》听课感想
作者:张琳榆
在教育的广阔天地里,每一堂课都是一次心灵的碰撞与智慧的启迪。今天,有幸观摩了恩师吉春亚教授的习作课《我和 过一天》,这堂课以大单元构建下“学为中心”为主题;吉老师通过激趣导入、巧妙勾连单元主题、搭梯子促达标等教学策略,为学生们搭建了一座通往写作殿堂的桥梁。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一些感想。
一、激趣导入,点燃创作的火花
课堂伊始,吉老师以“对对碰”的游戏作为导入,孩子们通过关键词猜人物、通过关键事件猜人物。
紧接着,吉老师顺学而导:“如果你有机会你会选择和谁过一天?你们会一起做些什么?”这个问题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学生们思维的涟漪。他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想和孙悟空一起腾云驾雾;有的想帮女娲用现代科技一起补天;还有的想和炎帝一起上山采草药为百姓治病......
这样的激趣导入,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更为后续的习作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巧连单元语文要素,构建习作框架
本节课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为: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吉老师巧妙地将这一单元语文要素与本次习作任务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在“我和谁过一天”的情境中,如何运用奇妙的想象来构思故事情节?
首先吉老师出示书上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你能看懂图中三句话有什么信息?或者你发现了什么?顺学而导,得出习作第一把金钥匙:去他的世界、来我的世界、两个世界来回穿梭。
接着,吉老师引用学生习作精彩片段,引导学生发现并思考:在“我和谁过一天”的习作中,如何把故事讲清楚、说具体。顺学而导得出“小窍门”:要写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吉老师并没有将习作方法灌输给学生,而是采用了“学生自我发现+教师顺学而导”的教学策略,真正做到“以学为中心”。
三、搭建阶梯,助力学生实现写作目标
吉老师直击难点——“经过”。吉老师播放学生习作精彩片段的音频,提出:你有什么窍门把我们带入故事中?针对这个问题,吉老师并没有立即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们通过观察和思考来自我发现。在观察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们逐渐发现了许多“小妙招”,吉老师顺势而为,和学生们一起总结得出第二把金钥匙:故事要写清楚起因、经过、结果;故事也吻合人物特点,把我们带进画面中。
吉老师为学生们提供习作框架时,引导学生发现习作的第三把金钥匙,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三个部分。开头部分要简要介绍自己和所选人物的相遇的神奇情节;中间部分要详细描绘共度一天的经过,包括遇到的事情、解决的问题、产生的感受等;结尾部分要总结共度一天的结果,并表达自己对这次经历的感悟和收获,与人物真诚的告别。
通过这些“梯子”的搭建,学生们在写作过程中不再感到无从下手,而是能够有条不紊地展开自己的想象和创作。
四、课堂展示与评价:分享成果,共同进步
在学生们完成习作后,吉老师组织了一次课堂展示与评价活动。她让学生们自愿上台朗读自己的习作,并邀请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在点评过程中,同学们不仅指出了习作中的优点和亮点,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建议,使故事逻辑更严谨。
这样的课堂展示与评价活动,不仅让学生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成果和才华,也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了如何欣赏和评价他人的作品,从而实现了共同进步。
这堂四年级习作课《我和谁过一天》以“学为中心”为主题,通过激趣导入、巧妙勾连单元语文要素、搭梯子促达标等教学策略,为学生们搭建了一座通往写作殿堂的桥梁。学生们在课堂上不仅学会了如何运用奇妙的想象来构思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等习作技巧;更在实践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学会了如何欣赏和评价他人的作品,实现了共同进步。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孩子们一定会带着这份对写作的热爱和追求,继续在文学的海洋中遨游,用他们的笔触描绘出更加精彩纷呈的世界。而我们作为教师,也应该继续秉持“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和实践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为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简介
张琳榆,吉春亚教授新弟子,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分校南区学校语文教师。作为一位青年语文教师,我的教育理念深深植根于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和对生活化学习的追求。我相信,语文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和教材,而应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感受语文的魅力,运用语文的能力。
制作|吉春亚本真语文徒弟团队
扫码关注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