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晓曙: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学术   健康   2025-01-10 17:12   北京  

编者按:科学的海洋中,每一项突破性发现都是对知识边界的勇敢探索。AME旗下杂志一直致力于挖掘和发表具有深远学术价值的研究,这些研究不仅推动了医学领域的发展,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为了深入挖掘这些研究成果背后的故事,我们特别邀请文章作者进行一系列深度访谈,为广大读者呈现科研工作的独特视角和深刻洞见,展现他们的学术理念和人文思考。我们相信,每一位科研工作者的故事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经验和智慧能够启发和激励更多年轻人,帮助他们在科研之路上找到自己的方向,实现自己的价值。

本期,让我们一同走近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程晓曙



写 | 李沛宇


程晓曙: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程晓曙,原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下文简称“二附院”)院长,现任二附院心血管病防治中心主任、心血管内科首席专家。回首40余年从医之路,作为江西省心血管学科的领跑者,程晓曙为江西省心血管疾病诊疗领域留下了诸多“第一”,培养博、硕士研究生近百名,直接或间接被他挽救的患者不计其数。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而新的故事正在发生。61岁那年,刚卸去院长重任的程晓曙,带领专家团队回到故乡婺源,又“打”了几场“硬仗”。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这便是一位“50后”医者的“后青春时代”。


回   乡
基层是心血管病防控的主战场。


2018年,程晓曙带领团队回到婺源,他办了一件大事。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公认的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而其背后真正的元凶是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高同型半胱氨酸等各种慢性疾病和危险因素。因此,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控工作中,针对这些慢性疾病和危险因素的预防和控制是其关键。


然而,实际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以高血压为例,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江西省高血压患病率高达29.0%,而治疗率与控制率极低。尤其是偏远山村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由于医疗资源匮乏和群众健康意识薄弱,患者往往等到出现了并发症才到医院就诊,而此时往往悔之晚矣。


在门诊中能够触及的患者终究是有限的,作为一名三级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程晓曙时常深感无力。受流行病学团队的启发,他决心将治疗的关口前移,率领团队到基层去,建立患者人群队列,对基层患者进行摸底和管理。


于是,程晓曙亲自带队开赴婺源,为1.8万基层高血压患者实施免费血压测量,实施血脂、血糖、肝肾功能、血同型半胱氨酸、血尿常规、心电图及全身动脉硬化等检测。针对血压不达标患者,个性化给予降压药物调整,同时积极干预合并的危险因素。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建立了基层高血压防治基地,为江西省高血压防治提供了“婺源模式”。


图1 2018年,程晓曙带队赴婺源调研


江西省共有832个镇和560个乡,选择婺源,更多的是出于那一份难以割舍的故土情怀。程晓曙解释道,“婺源是我的故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对婺源的风土人情、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均有一定的了解,为了回馈家乡的父老乡亲,我是一定要去婺源的。”


而选择婺源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对现实情况的考量。包括程晓曙在内,二附院心血管病防治中心仅有6位成员,无法独立承担所有患者的管理工作,若想进行大规模的队列研究,没有政府的支持是做不成的。“我和婺源县委、县政府的党政领导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我们深知,只有以政府、卫健委为主体,专家团队作为技术支持,这一模式才可以更好的持续。”


尽管早有预判,但是在实地推进过程中,他们依旧遇到了不少意料之外的困难和挑战。


其中最令程晓曙感到意外、甚至有些哭笑不得的是,团队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做好事,但是却得不到理解,甚至遭受了一些无端的质疑。幸而受到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项目才得以顺利推进。


和当地百姓的沟通也是个大问题。婺源乡村有很多人不懂普通话,而除了程晓曙,团队中也没有几个人懂婺源话。最后只好通过为团队成员临时培训婺源话,再结合写纸条的方式,艰难完成了问卷调查。


2022年,程晓曙再次带领研究生及近100名医学本科生,对婺源高血压患者完成了4年期随访。他回忆道,“那次真是碰到‘天灾’了。”


图2 2022年,程晓曙再次带队完成4年期随访工作


彼时新冠病毒还在肆虐横行,又恰巧遇到流感,团队中将近一半的人员都病倒了,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团队成员依旧前赴后继,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基线筛出的高血压患者的随访工作,电话随访率达到99%,仅有2位失访,并且新增了六千余例高血压病例。


“大家把这作为一项值得自豪的事业来做,所以才有这样不屈不挠的精神。我也为这支优秀的团队感到自豪。”提及此处,程晓曙十分动容。


而这次随访结果也令团队成员大吃一惊——4年间,当地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及高同型半胱氨酸等“五高”危险因素均明显改善,高血压控制率由23%升至46%。相比全国脑卒中发病率以年均8.7%的速度攀升,婺源新发脑卒中病例呈逐年减少趋势。


显著的成效离不开团队中每一位成员的付出,程晓曙更是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为团队成员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这是为我的家乡父老做事,凭什么让别人替我去?”他驾车走遍了婺源所有的乡镇卫生院,亲自为患者开具处方,并且现场指导乡镇卫生院的医生们为患者开具处方。


也是在这一过程中,他看到了新的问题,“乡镇卫生院的医生们对于房颤和心衰等疾病的治疗能力几乎为零,连最简单的心室率控制都不知道,更不要说治疗。根本没有药物,也没有仪器设备。”


心血管领域的泰斗、世界心脏病学权威、美国哈佛大学Braunwald教授早有预言:“房颤和心衰是21世纪全球心血管病领域有待攻克的两大堡垒”。


而“婺源模式”的成功不仅体现在针对高血压的防控上,随着实践的深入,已逐渐扩展到了房颤和心衰等疾病的防控中,以努力实现对房颤患者的早筛早治,对心衰患者的早期预警。


值得一提的是,团队通过与高科技公司合作,尝试利用无创可穿戴设备,如免费为患者发放智能手环等,对房颤、心衰患者进行远程监控和预警,大大提高了筛查率和治疗率,为房颤和心衰患者的防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图3 程晓曙赴婺源开展义诊活动


至于“婺源模式”的复制和推广,程晓曙指出,该模式既有可推广的部分,也有受限制的部分。


一方面,“以乡镇卫生院的公共卫生人员为主导、医工协作、规范处方加定期宣教”的综合管理模式是可以推广的,程晓曙团队已总结现有经验,在南昌县下属乡镇建立了第二个老年人群队列。但是,另一方面,受客观条件限制,婺源队列的建设主要借助科研经费完成,没有让婺源县委、县政府、卫健委出一分钱,这部分又显得不可复制。事实上,即使政府承担了这部分开支,早期筛查与防治所能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将远远超出成本。


程晓曙进一步解释道,“南昌县是江西省的‘首府首县’,也是全国的百强县,它的经济基础、经济能力比婺源要好得多。只有在政府牵头、有公共卫生经费支持的前提下,由专家团队参与指导,这样的模式才能更加持久。”


此外,以该项目为契机,程晓曙团队借助基地获得的一手数据,累计发表了超过60篇科研论文(其中SCI论文57篇),真正做到了“把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


“尽管我们的研究目前还无法达到改变指南、改变心血管疾病防控卫生政策的高度,但是经过逐步积累,希望在未来能够为我国相关指南规范的制定作出贡献,为我国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这就是我们想做的事。”程晓曙讲道。


命   运
“入对门是很重要的。”


与如今的决定相反,40多年前,少年时期的程晓曙几乎是“逃”走的。


1957年,程晓曙出生在婺源县。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曾经历两次下放。


第一次下放是在11岁。因为家庭成分问题,他跟随母亲下放到婺源县太白乡,是乡下的淳朴民风给予了他最深的慰藉,“父老乡亲们从来没有把我们当坏人看,只要他们有一点好吃的,都会分给我们。那时我在乡下中学读书,老师对我也非常好,县城里的人把我们当‘黑五类’,到了乡镇,他们拿我们当亲人。”


第二次是在17岁,作为知识青年,他再次插队到当地农村,记工分、干农活、稼墙劳作。两年后,他接过父亲的教职,成为了婺源县秋口镇李坑大队公办小学的一名教师,实际上也是这个小学的负责人。


李坑村是如今公认的婺源最美的地方,人们用“小桥流水人家”来形容这个村落。然而,生活在李坑村的程晓曙只觉得苦闷。“那时我还是个青春少年,我想回到县城,但是回不去。刚好在广播里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我就想考出去,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在上大学前,他去过最远的“大城市”是景德镇。


那时,程晓曙只想考上大学,走出山村,学什么都行。但学医是他万万没想过的事,“因为我从小就怕见血,但是医学院把我录来了,我没有退路。”


误打误撞之下,程晓曙进入了江西医学院,而两次下放所经历的农村生活,也给他的一生带来了深刻影响。正如他所言,“对于一个经历过两次下放的人来说,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这样,他慢慢克服了怕血的心理障碍,1982年,程晓曙以本科五年总成绩第一名顺利毕业。


也正是因为学习成绩足够亮眼,他在毕业时得到了江西省心血管内科创始人、我国知名心血管病专家龙怡道教授的青睐,“那时有好多同学想通过各种关系留在龙教授的心内科,他都不收,就只对我说,‘程晓曙,你就留在心内科,你必须考我的硕士’。”


进入科室后,龙教授对77级毕业生的要求十分严格,每个月都要组织考试,然而,不管是考专业还是考英语,程晓曙始终是第一名。


图4 作为硕士生导师的程晓曙(左一)指导学生开展工作


彼时,“文化大革命”刚结束不久,国家百废待兴。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乃至整个医学领域均处于落后水平,既没有先进的治疗设备,也没有新技术、新疗法,“那时作为医生,我们更多的是在给患者安慰,因为治愈的方法很少”。


连临床新技术都无法开展,基础研究水平只会更加落后。即便条件艰苦,程晓曙依旧在龙教授的带领下进行了一些工作。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他率先开展了有关中药槐胺、人参总皂甙对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基础研究,文章相继发表于《中国药理学报》《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等期刊,并在第五届东南亚与西太平洋地区药理学大会,以及第六届国际东洋医学大会上宣读,引起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密切关注。


如今再忆起这段时光,程晓曙认为这是他职业生涯中第一个至关重要的节点,“入对门是很重要的,那时我得到了龙教授的亲自指导,他教会了我技术,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怎么做人、怎么做事,这是我一辈子最重要的财富。”


程晓曙还记得,在当年信息还不发达的时候,龙教授曾用自己的薪水订了几份英文的综述期刊,“都是影印本,基本要等到期刊出版很久后才能收到,有些甚至是隔了半年、一年以上的技术。龙教授就通过认真学习这些期刊,来指导我们的临床工作。”


其中,给程晓曙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β受体阻滞剂用于心衰的治疗。那时,β受体阻滞剂用于心衰还是绝对的禁忌,因为β受体阻滞剂具有负性变时、变力作用,可引起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怎么能用来治疗心衰呢?龙教授看过文献后和科室中的医生们分享,当时有很多医生不理解,有一位医生甚至当着患者的面指责龙教授,“这怎么可以用,简直是胡说八道!”


后来,程晓曙赴日本留学期间,在一次病例讨论会上见到一例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衰的患者,该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半年,心脏明显缩小。“龙教授是多么有超前意识!”这件事给程晓曙带来了相当大的震撼,“是龙教授教会了我要探索和创新,而且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去做。这为我的一整个职业生涯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图5 程晓曙赴日本读博


责   任
心血管内科八字科训:承德共进,护心佑民。


程晓曙一开始并没有继续深造的打算。


“当时我只想做好临床工作,用我所掌握的知识为患者服务,那时视野还不够,认为能跟着老师学会做心脏起搏器植入就很好了。”在硕士毕业后,龙教授对他说:“你有本事就到国外去拿一个学位!但是一定要回到心内科来,带领科室继续发展。”


就这样,1990年,他考取了卫生部的笹川医学奖赴日留学,1995—1997年作为特别研究员再次赴日留学,并于1999年获日本九州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我这一辈子都没有忘记他对我的嘱托。”在日本拿到学位以后,程晓曙原可以去欧美国家寻求更好的发展,但是他时刻谨记龙教授的话,再次回到了二附院。


而两度赴日本学习的经历,为他后来的临床与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第二次赴日本的实验室学习经历,让他深刻掌握了基础研究的内涵,在提出科学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撰写英文文章等方面均有较大的提升。在此期间,他也接触到了国际上最前沿的研究技术,为日后作为博士生导师指导学生开展基础研究,同样奠定了基础。

图6 作为博士生导师的程晓曙指导学生开展工作

从日本归国后,在临床技术方面,程晓曙在江西省内率先引进和改良了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冠心病介入治疗术、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带膜支架植入治疗动脉瘤等十余项心血管疾病诊疗新技术,填补了省内多项空白,引领江西省心血管病整体诊疗水平迈上新台阶。

在科研方面,程晓曙常告诫自己,亦时常与学生、同事共勉:“二附院是大学的附属医院,纵观历史,欧美发达国家绝大部分的科研成果都出于高校。因此,科研必须贯穿于我们的临床工作中,这是作为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应尽的责任。”

在他的带领下,心血管内科历年来科研课题的总数和级别,科研论文、专利、成果转化数量及质量,均在江西省首屈一指。

图7 担任二附院院长时期的程晓曙
2014年,程晓曙团队建立了全国首个抗凝药物临床评价技术平台,也是中西部地区首个心血管药物临床评价技术平台——心血管疾病抗凝药物临床评价技术平台。

近年来,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正在逐渐取代华法林成为房颤抗凝治疗的首选。一方面,它的存在弥补了华法林的不足,相较于华法林,NOAC具有受食物、药物的影响更小,起效更快,出血风险更低等优点;另一方面,NOAC也存在着没有明确的衡量指标、半衰期短等缺点。

为了充分研究NOA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和省级科技计划的支持下,程晓曙团队在全国范围开展了针对房颤的流行病学调查,摸清了我国房颤的流行特征和抗凝治疗现状,建立了国内首个针对NOAC安全性的临床评价技术体系和多中心队列。

基于这一队列研究,2024年,一篇由程晓曙担任通讯作者的文章在《心血管诊断与治疗》(CDT)杂志上正式发表。该研究在探索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出血风险预测新指标方面取得发现——

研究首次发现了γ-谷氨酰转移酶/白蛋白比值(GAR)与接受达比加群抗凝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出血风险存在L型关系,且存在阈值效应。这一发现对于监测抗凝药物的安全性具有提示作用。

图8 程晓曙团队发表在CDT杂志上的研究

2017年,程晓曙退出了院长岗位,重新做回他最热爱的心血管内科工作,于他而言,如今只余两项最紧要的事业。

其一,将婺源的高血压人群队列维护好,并且要“一直做到做不动为止”。他希望能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将婺源建设成为中国版“弗拉明翰(Framingham)小镇”。

其二,做好心血管内科团队的传承工作。从1996年成为心血管内科主任开始,直到如今退出院长岗位,程晓曙始终坚持在每周二下午五点,召开科室内部疑难病例、死亡病例讨论会,以提高年轻医生的临床诊疗水平。

“我们不但要在省内领先,而且要进入全国第一梯队,心血管内科要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图9 程晓曙坚持教学查房,近三十载风雨无阻
尾   声

67岁的程晓曙始终认为自己和“老”这个字不沾边,“我曾经和老同学在微信群里开玩笑,他们互相祝贺重阳节快乐,我说我不过重阳节,我要过六一儿童节,我还是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他认为“老”只是一个生物学上的概念,只要心态不老,并且始终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或许就可以做到“永葆青春”,而最终目的依旧是继续从事这份最热爱的工作。

“如果不让我继续工作,我可能会很快老下去。”程晓曙说道。


专家简介


 

程晓曙


医学博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原院长。现任教育部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与器械工程研究中心(南昌)主任、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江西分中心主任、江西省心血管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病防治中心主任,心内科首席专家。入选2020年、2023全国心血管病领域学者学术影响力百强。


曾获中国医院杰出领导者、中央组织部直管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卫生部首批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优秀管理者、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杰出贡献奖、全国和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荣誉称号。


兼任美国心脏病学会会员(FACC)、欧洲心脏病学会会员(FESC)、亚洲心脏病学会理事、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精准营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胸痛中心联盟副主席、中国心衰中心联盟副主席、中国房颤中心联盟副主席、中国心脏康复中心联盟副主席、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胸痛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心血管医师创新俱乐部副主席、江西省研究型医院学会会长、江西省心血管健康联盟主席、江西省胸痛中心联盟主席、江西省心衰中心联盟主席、江西省心律失常联盟主席、江西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名誉主委等。


担任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Lipids in Health and Disease、Scientific  Reports、《中国循环杂志》、《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临床心电学杂志》、《中华心律失常杂志》、《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现代医院管理》、《中国心血管病研究》等杂志编委。


长期从事心血管病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擅长心血管病介入治疗和各种心血管病疑难杂症的诊治。先后承担国家十二五、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3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5000余万元。发表专业论文论著320余篇,其中SCI收录210余篇,主编专著16部。先后获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省自然科学一、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25项科技成果奖励。培养博、硕士研究生近百名。






资讯





AME旗下19本期刊最新影响因子|2024年6月

责任编辑:李沛宇  AME Publishing Company

排版编辑:袁   舒  AME Publishing Company


i.02.2025.01.10.01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CDT文章



AME科研时间
欲穷千里目,快乐搞学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