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科学的海洋中,每一项突破性发现都是对知识边界的勇敢探索。AME旗下杂志一直致力于挖掘和发表具有深远学术价值的研究,这些研究不仅推动了医学领域的发展,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为了深入挖掘这些研究成果背后的故事,我们特别邀请文章作者进行一系列深度访谈,为广大读者呈现科研工作的独特视角和深刻洞见,展现他们的学术理念和人文思考。我们相信,每一位科研工作者的故事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经验和智慧能够启发和激励更多年轻人,帮助他们在科研之路上找到自己的方向,实现自己的价值。
本期,让我们一同走近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程晓曙。
采写 | 李沛宇
程晓曙,原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下文简称“二附院”)院长,现任二附院心血管病防治中心主任、心血管内科首席专家。回首40余年从医之路,作为江西省心血管学科的领跑者,程晓曙为江西省心血管疾病诊疗领域留下了诸多“第一”,培养博、硕士研究生近百名,直接或间接被他挽救的患者不计其数。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而新的故事正在发生。61岁那年,刚卸去院长重任的程晓曙,带领专家团队回到故乡婺源,又“打”了几场“硬仗”。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这便是一位“50后”医者的“后青春时代”。
2018年,程晓曙带领团队回到婺源,他办了一件大事。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公认的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而其背后真正的元凶是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高同型半胱氨酸等各种慢性疾病和危险因素。因此,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控工作中,针对这些慢性疾病和危险因素的预防和控制是其关键。
然而,实际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以高血压为例,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江西省高血压患病率高达29.0%,而治疗率与控制率极低。尤其是偏远山村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由于医疗资源匮乏和群众健康意识薄弱,患者往往等到出现了并发症才到医院就诊,而此时往往悔之晚矣。
在门诊中能够触及的患者终究是有限的,作为一名三级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程晓曙时常深感无力。受流行病学团队的启发,他决心将治疗的关口前移,率领团队到基层去,建立患者人群队列,对基层患者进行摸底和管理。
于是,程晓曙亲自带队开赴婺源,为1.8万基层高血压患者实施免费血压测量,实施血脂、血糖、肝肾功能、血同型半胱氨酸、血尿常规、心电图及全身动脉硬化等检测。针对血压不达标患者,个性化给予降压药物调整,同时积极干预合并的危险因素。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建立了基层高血压防治基地,为江西省高血压防治提供了“婺源模式”。
图1 2018年,程晓曙带队赴婺源调研
江西省共有832个镇和560个乡,选择婺源,更多的是出于那一份难以割舍的故土情怀。程晓曙解释道,“婺源是我的故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对婺源的风土人情、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均有一定的了解,为了回馈家乡的父老乡亲,我是一定要去婺源的。”
而选择婺源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对现实情况的考量。包括程晓曙在内,二附院心血管病防治中心仅有6位成员,无法独立承担所有患者的管理工作,若想进行大规模的队列研究,没有政府的支持是做不成的。“我和婺源县委、县政府的党政领导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我们深知,只有以政府、卫健委为主体,专家团队作为技术支持,这一模式才可以更好的持续。”
尽管早有预判,但是在实地推进过程中,他们依旧遇到了不少意料之外的困难和挑战。
其中最令程晓曙感到意外、甚至有些哭笑不得的是,团队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做好事,但是却得不到理解,甚至遭受了一些无端的质疑。幸而受到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项目才得以顺利推进。
和当地百姓的沟通也是个大问题。婺源乡村有很多人不懂普通话,而除了程晓曙,团队中也没有几个人懂婺源话。最后只好通过为团队成员临时培训婺源话,再结合写纸条的方式,艰难完成了问卷调查。
2022年,程晓曙再次带领研究生及近100名医学本科生,对婺源高血压患者完成了4年期随访。他回忆道,“那次真是碰到‘天灾’了。”
图2 2022年,程晓曙再次带队完成4年期随访工作
彼时新冠病毒还在肆虐横行,又恰巧遇到流感,团队中将近一半的人员都病倒了,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团队成员依旧前赴后继,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基线筛出的高血压患者的随访工作,电话随访率达到99%,仅有2位失访,并且新增了六千余例高血压病例。
“大家把这作为一项值得自豪的事业来做,所以才有这样不屈不挠的精神。我也为这支优秀的团队感到自豪。”提及此处,程晓曙十分动容。
而这次随访结果也令团队成员大吃一惊——4年间,当地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及高同型半胱氨酸等“五高”危险因素均明显改善,高血压控制率由23%升至46%。相比全国脑卒中发病率以年均8.7%的速度攀升,婺源新发脑卒中病例呈逐年减少趋势。
显著的成效离不开团队中每一位成员的付出,程晓曙更是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为团队成员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这是为我的家乡父老做事,凭什么让别人替我去?”他驾车走遍了婺源所有的乡镇卫生院,亲自为患者开具处方,并且现场指导乡镇卫生院的医生们为患者开具处方。
也是在这一过程中,他看到了新的问题,“乡镇卫生院的医生们对于房颤和心衰等疾病的治疗能力几乎为零,连最简单的心室率控制都不知道,更不要说治疗。根本没有药物,也没有仪器设备。”
心血管领域的泰斗、世界心脏病学权威、美国哈佛大学Braunwald教授早有预言:“房颤和心衰是21世纪全球心血管病领域有待攻克的两大堡垒”。
而“婺源模式”的成功不仅体现在针对高血压的防控上,随着实践的深入,已逐渐扩展到了房颤和心衰等疾病的防控中,以努力实现对房颤患者的早筛早治,对心衰患者的早期预警。
值得一提的是,团队通过与高科技公司合作,尝试利用无创可穿戴设备,如免费为患者发放智能手环等,对房颤、心衰患者进行远程监控和预警,大大提高了筛查率和治疗率,为房颤和心衰患者的防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图3 程晓曙赴婺源开展义诊活动
至于“婺源模式”的复制和推广,程晓曙指出,该模式既有可推广的部分,也有受限制的部分。
一方面,“以乡镇卫生院的公共卫生人员为主导、医工协作、规范处方加定期宣教”的综合管理模式是可以推广的,程晓曙团队已总结现有经验,在南昌县下属乡镇建立了第二个老年人群队列。但是,另一方面,受客观条件限制,婺源队列的建设主要借助科研经费完成,没有让婺源县委、县政府、卫健委出一分钱,这部分又显得不可复制。事实上,即使政府承担了这部分开支,早期筛查与防治所能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将远远超出成本。
程晓曙进一步解释道,“南昌县是江西省的‘首府首县’,也是全国的百强县,它的经济基础、经济能力比婺源要好得多。只有在政府牵头、有公共卫生经费支持的前提下,由专家团队参与指导,这样的模式才能更加持久。”
此外,以该项目为契机,程晓曙团队借助基地获得的一手数据,累计发表了超过60篇科研论文(其中SCI论文57篇),真正做到了“把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
“尽管我们的研究目前还无法达到改变指南、改变心血管疾病防控卫生政策的高度,但是经过逐步积累,希望在未来能够为我国相关指南规范的制定作出贡献,为我国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这就是我们想做的事。”程晓曙讲道。
与如今的决定相反,40多年前,少年时期的程晓曙几乎是“逃”走的。
1957年,程晓曙出生在婺源县。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曾经历两次下放。
第一次下放是在11岁。因为家庭成分问题,他跟随母亲下放到婺源县太白乡,是乡下的淳朴民风给予了他最深的慰藉,“父老乡亲们从来没有把我们当坏人看,只要他们有一点好吃的,都会分给我们。那时我在乡下中学读书,老师对我也非常好,县城里的人把我们当‘黑五类’,到了乡镇,他们拿我们当亲人。”
第二次是在17岁,作为知识青年,他再次插队到当地农村,记工分、干农活、稼墙劳作。两年后,他接过父亲的教职,成为了婺源县秋口镇李坑大队公办小学的一名教师,实际上也是这个小学的负责人。
李坑村是如今公认的婺源最美的地方,人们用“小桥流水人家”来形容这个村落。然而,生活在李坑村的程晓曙只觉得苦闷。“那时我还是个青春少年,我想回到县城,但是回不去。刚好在广播里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我就想考出去,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在上大学前,他去过最远的“大城市”是景德镇。
那时,程晓曙只想考上大学,走出山村,学什么都行。但学医是他万万没想过的事,“因为我从小就怕见血,但是医学院把我录来了,我没有退路。”
误打误撞之下,程晓曙进入了江西医学院,而两次下放所经历的农村生活,也给他的一生带来了深刻影响。正如他所言,“对于一个经历过两次下放的人来说,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这样,他慢慢克服了怕血的心理障碍,1982年,程晓曙以本科五年总成绩第一名顺利毕业。
也正是因为学习成绩足够亮眼,他在毕业时得到了江西省心血管内科创始人、我国知名心血管病专家龙怡道教授的青睐,“那时有好多同学想通过各种关系留在龙教授的心内科,他都不收,就只对我说,‘程晓曙,你就留在心内科,你必须考我的硕士’。”
进入科室后,龙教授对77级毕业生的要求十分严格,每个月都要组织考试,然而,不管是考专业还是考英语,程晓曙始终是第一名。
图4 作为硕士生导师的程晓曙(左一)指导学生开展工作
彼时,“文化大革命”刚结束不久,国家百废待兴。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乃至整个医学领域均处于落后水平,既没有先进的治疗设备,也没有新技术、新疗法,“那时作为医生,我们更多的是在给患者安慰,因为治愈的方法很少”。
连临床新技术都无法开展,基础研究水平只会更加落后。即便条件艰苦,程晓曙依旧在龙教授的带领下进行了一些工作。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他率先开展了有关中药槐胺、人参总皂甙对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基础研究,文章相继发表于《中国药理学报》《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等期刊,并在第五届东南亚与西太平洋地区药理学大会,以及第六届国际东洋医学大会上宣读,引起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密切关注。
如今再忆起这段时光,程晓曙认为这是他职业生涯中第一个至关重要的节点,“入对门是很重要的,那时我得到了龙教授的亲自指导,他教会了我技术,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怎么做人、怎么做事,这是我一辈子最重要的财富。”
程晓曙还记得,在当年信息还不发达的时候,龙教授曾用自己的薪水订了几份英文的综述期刊,“都是影印本,基本要等到期刊出版很久后才能收到,有些甚至是隔了半年、一年以上的技术。龙教授就通过认真学习这些期刊,来指导我们的临床工作。”
其中,给程晓曙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β受体阻滞剂用于心衰的治疗。那时,β受体阻滞剂用于心衰还是绝对的禁忌,因为β受体阻滞剂具有负性变时、变力作用,可引起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怎么能用来治疗心衰呢?龙教授看过文献后和科室中的医生们分享,当时有很多医生不理解,有一位医生甚至当着患者的面指责龙教授,“这怎么可以用,简直是胡说八道!”
后来,程晓曙赴日本留学期间,在一次病例讨论会上见到一例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衰的患者,该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半年,心脏明显缩小。“龙教授是多么有超前意识!”这件事给程晓曙带来了相当大的震撼,“是龙教授教会了我要探索和创新,而且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去做。这为我的一整个职业生涯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图5 程晓曙赴日本读博
程晓曙一开始并没有继续深造的打算。
“当时我只想做好临床工作,用我所掌握的知识为患者服务,那时视野还不够,认为能跟着老师学会做心脏起搏器植入就很好了。”在硕士毕业后,龙教授对他说:“你有本事就到国外去拿一个学位!但是一定要回到心内科来,带领科室继续发展。”
就这样,1990年,他考取了卫生部的笹川医学奖赴日留学,1995—1997年作为特别研究员再次赴日留学,并于1999年获日本九州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我这一辈子都没有忘记他对我的嘱托。”在日本拿到学位以后,程晓曙原可以去欧美国家寻求更好的发展,但是他时刻谨记龙教授的话,再次回到了二附院。
专家简介
程晓曙
医学博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原院长。现任教育部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与器械工程研究中心(南昌)主任、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江西分中心主任、江西省心血管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病防治中心主任,心内科首席专家。入选2020年、2023全国心血管病领域学者学术影响力百强。
曾获中国医院杰出领导者、中央组织部直管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卫生部首批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优秀管理者、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杰出贡献奖、全国和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荣誉称号。
兼任美国心脏病学会会员(FACC)、欧洲心脏病学会会员(FESC)、亚洲心脏病学会理事、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精准营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胸痛中心联盟副主席、中国心衰中心联盟副主席、中国房颤中心联盟副主席、中国心脏康复中心联盟副主席、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胸痛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心血管医师创新俱乐部副主席、江西省研究型医院学会会长、江西省心血管健康联盟主席、江西省胸痛中心联盟主席、江西省心衰中心联盟主席、江西省心律失常联盟主席、江西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名誉主委等。
担任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Lipids in Health and Disease、Scientific Reports、《中国循环杂志》、《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临床心电学杂志》、《中华心律失常杂志》、《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现代医院管理》、《中国心血管病研究》等杂志编委。
长期从事心血管病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擅长心血管病介入治疗和各种心血管病疑难杂症的诊治。先后承担国家十二五、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3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5000余万元。发表专业论文论著320余篇,其中SCI收录210余篇,主编专著16部。先后获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省自然科学一、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25项科技成果奖励。培养博、硕士研究生近百名。
资讯
责任编辑:李沛宇 AME Publishing Company
查看CDT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