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蓉:姜心比心的故事

学术   健康   2025-01-13 17:19   北京  

编者按:科学的海洋中,每一项突破性发现都是对知识边界的勇敢探索。AME旗下杂志一直致力于挖掘和发表具有深远学术价值的研究,这些研究不仅推动了医学领域的发展,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为了深入挖掘这些研究成果背后的故事,我们特别邀请文章作者进行一系列深度访谈,为广大读者呈现科研工作的独特视角和深刻洞见,展现他们的学术理念和人文思考。我们相信,每一位科研工作者的故事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经验和智慧能够启发和激励更多年轻人,帮助他们在科研之路上找到自己的方向,实现自己的价值。

本期,让我们一同走近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姜蓉



| 董杰


姜蓉:姜心比心的故事

主持人鲁豫曾在播客上说:每个人和这个世界联结的方式,看世界的方式,学习的方式都不一样。

对于医生姜蓉来说,她与世界的联结方式,是诊室里为心肺血管病患者带来精准的诊治方案,实验室里探究临床中未解的谜题,互联网上通过短视频与患者进行科普对话。

很多人认识姜蓉,可能是通过科普短视频。在这个广阔的世界里,她进行着自己的表达,通过一个个精心制作的短视频,找到了为大众解码专业疾病知识的独特切口。

本次,借由在《胸部疾病杂志》(JTD)发表文章的契机,我们有机会与姜医生展开对话。访谈中,姜医生展现了她的专业、严谨、热情、耐心与同理心,更为弥足珍贵的,是她为医的一片赤诚之心。让我们一同走近“姜心比心的故事”。

让患者长期处于“绿牌”

2009年,姜蓉从山东大学医学院心血管内科(七年制)毕业,加入了上海市肺科医院肺循环科,跟随我国肺动脉高压领域权威专家荆志成教授,开展临床和科研工作。荆志成教授师从中国肺血管疾病的鼻祖程显声教授,在这些行业大师的引领下,姜蓉开启了在心肺血管疾病领域的探索。

肺动脉高压(PAH)是一种以肺动脉压力升高为主要特征的心肺血管疾病,可导致右心衰竭。姜蓉回忆,2009年刚毕业时,公众对这一疾病的认知度很低。许多患者在多家医院间辗转,常被误诊以致延误治疗,等找到能够正确诊断和治疗肺动脉高压的专家时,病情往往已经非常严重。而且,那时肺动脉高压的治疗药物非常有限,大约只有三四种,且没有被纳入医保,每月费用高达数万元,导致许多患者无法获得充分的治疗。

然而,近年来我国在肺动脉高压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十年间,全国专门治疗肺动脉高压的中心像雨后春笋般涌现,不再仅限于几个传统的大中心,而是遍地开花。许多新药也相继问世,并被纳入医保,这对患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改善。现在,许多患者可以获得充分的药物治疗,从根本上改善了预后。

“我刚毕业时,病房里满是终末期心衰的患者,几乎相当于一个小型ICU。但现在,一旦患者确诊,他们就可以获得充分的治疗,重病患者的数量明显减少。”姜蓉坦言,尽管如此,当前,肺动脉高压的诊治仍存在不小的困难。

首先是早期诊断难。因为其症状不典型,疲劳、呼吸困难和乏力等在很多疾病中都可能出现。其次是病因多种多样。肺动脉高压分为五大类,涉及几十种病因,患者需要到专病中心逐步筛查可能的病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此外,其病理生理机制并不完全清楚。基于以上原因,肺动脉高压不像高血压、冠心病等被人们所充分认识,因而治疗也相对有限,达不到早期的治疗。

姜蓉介绍,当前对肺动脉高压更注重全面治疗,不仅包括药物治疗,还涵盖介入治疗和康复训练等。在评估方面,过去只关注某一个指标或几项检查,但现在,国内外指南都推荐对患者进行综合评分,考虑患者的运动耐力、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生化标志物等多个因素,从而对患者进行风险状态分类。

“这样的评分非常重要,因为肺动脉高压无法根治,治疗的目标是让患者能够长期带病生存,通过综合评分来判断患者的长期风险。”她进一步解释,将患者的风险状态分为高危、中危、低危,类似于足球比赛中的红牌、黄牌和绿牌。红牌意味着需要下场,即高风险状态;黄牌是警告,即中风险状态;而绿牌则意味着可以在场上自由奔跑,即低风险状态。我们治疗的目标是让患者长期处于“绿牌”,能够长久地生存,这是当前的治疗理念,也是医生努力的目标。

重新萌芽的“种子”

十几年的临床诊疗中,姜蓉亲历了肺动脉高压诊治上的发展变化。经历了从缺医少药,到越来越多的药物在临床可及的过程。也见证了早期一些患者因为参加荆志成教授开展的全球临床试验,有机会用到还未上市的新药而获益的时刻。

那时,她便产生了一个想法,对中国肺动脉高压患者是否服用临床试验药物的预后展开对比研究,但因种种原因没能开展。

2022年,Circulation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调查了全球临床试验注册网站ClinicalTrials.gov的研究中,女性患者在心血管临床研究中参与度的情况。研究得出,女性患者参与度不高,并提出提高女性参与度的一些政策和实践经验。

该研究使她深受启发,十几年前那个未曾实现的科研想法再次萌芽,于是便有了开篇提到的研究。

图1 姜蓉团队发表在JTD杂志上的文章

在这项研究中,姜蓉团队在ClinicalTrials.gov网站搜索1999—2021年全球的肺动脉高压临床试验,分析了肺动脉高压药物开发、治疗策略发展等情况。研究显示,发达国家在启动大型肺动脉高压临床试验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发展中国家参与度较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儿童代表性、临床试验类型多样化、干预类型、研究阶段和赞助商类型方面存在巨大差距。

“现在我们中国也有很多自己的临床试验,有自己的国产药物应用研究,发出了我们自己的声音。当然,发展中国家参与的原创研究,是很难推广到发达国家的,这也侧面反映了不匹配。”姜蓉表示。

这篇论文的发表,除其学术价值外,于姜蓉而言,还有着特别的意义,使自己当年的科研想法有了圆满的结局。

文章发表约1年后,Lancet子刊上发表了一篇类似的研究,该研究同样对1990—2021年全球肺动脉高压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包括国家的经济负担等。“该研究在统计学方面、数据上要更全面,呈现的方法更加新颖,但从研究思路上看,我们走到了发达国家的前面,意义是深远的。”

在每一项科研成果的背后,都离不开锲而不舍的努力,以及足够的热情。在开展这项研究的过程中,团队仅用时半年时间就完成了数据的整理。但是,在后续的图表制作、语言润色、投稿审稿、反复的修改过程中,却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希望以最佳的方式呈现出来。

“因此,我常常告诉学生,绝对不能造假。科研本身已经非常辛苦了,如果还要造假,那么辛苦工作的意义何在?”在姜蓉看来,诚信,是不可突破的底线。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开展一些科研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当你的研究能解决某个临床问题时,会产生特别的成就感,你能够自信地对患者说‘我发现了什么,可以如何帮助你们’。”

她介绍,对于心衰的治疗,不是仅仅改善症状就行了,而是要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不同的心衰治疗方法是不同的,需要个体化用药,定期随访。对于射血分数下降的心衰,心脏泵血功能下降,有5类心衰药可以改善患者预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心脏舒张功能出现障碍,相当于给心脏穿了一个紧身衣,这类心衰仅有2类药物可改善预后。

早年,姜蓉曾发表一篇荟萃分析,发现对于射血分数下降的左心衰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应用西地那非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肺动脉压力,并提升心肺运动功能。

有了这篇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文章,无论是临床上遇到这类患者,还是参与会诊或同行交流,她都能自信地推荐西地那非治疗。这样的自信与底气,能够让她为患者有针对性地选择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讲述完整的科研故事

凭着对科研的热情与持续的思考,姜蓉在肺动脉高压发病风险和预后、肺血管重构的发病机制和右心治疗策略方面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科研探索。

“作为一名心内科医生,我希望能够更多地对患者心脏功能进行评估,来判断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及转归。”姜蓉解释,大多数肺动脉高压患者最终都死于心衰,因此我们的治疗都是围绕着尽可能地保护好患者的心脏功能。

基于此,她开展了不同检查、不同层面的研究,如超声心动图、心肺运动试验、心脏磁共振、生物标志物等相关研究,来阐述不同类型肺动脉高压的特征及预后。

从患者疾病最初的就诊,到最后的预后,姜蓉通过科研的开展,描绘了疾病发展脉络,讲述了完整的故事。

2017年读博期间,姜蓉发表了一篇肺源性心脏病相关研究。

肺部疾病引发的肺动脉高压,其病理生理学特征也是多样的。若因肺部缺氧引发血管痉挛,压力升高,属于轻型,以治疗原发病为主;若已经发生了肺血管重构,同时又合并肺部疾病,患者通常预后较差,属于重型,除治疗原发病外,还需应用肺动脉高压靶向药治疗。

对于肺源性心脏病,不能仅通过症状及超声心动图进行诊断,还要进行右心导管检查来评估。评估有两个目的,一是确诊是否有肺动脉高压,二是评估严重程度。然而,右心导管检查为有创检查,特别在一些非肺动脉高压治疗中心很难操作实施。

基于此,姜蓉团队开展了一项研究,建立了一个超声心动图评分系统,通过超声心动图便可以判断严重程度。当超声心动图评分判断为重型时,才会建议患者进行右心导管评估,以进一步明确病情;若超声心动图评分显示为轻型,则会更加关注患者的治疗和随访情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一项有创检查的需要。

在此项研究之后,2022年,针对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姜蓉又开展了另一项研究,对患者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随访,随访终点为全因死亡率。该研究同样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来预测患者十几年后的不良事件,为判断患者的远期预后提供帮助。

除了临床研究,姜蓉还长期致力于深入研究肺血管重构领域,从免疫、炎症、代谢以及转录组学等多个角度全面探索肺血管重构的机制,产出多项研究成果。

图2 姜蓉主要研究成果汇总

把疾病知识讲给你听

皮肤黝黑的旅行达人、焦虑的都市女白领、怪力少女、找不到家族史的小鲜肉……这些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人物角色,却在《肺栓塞门诊的故事》系列短剧中相遇了。短剧背后的编剧,不是科班的导演,而是一位执着科普的临床专家。

2020年夏天,科室设立了肺栓塞专病门诊。姜蓉发现,患者对于这种常见但却复杂的疾病缺乏认知,反复提出同样的问题,不仅消耗了大量时间,还影响了门诊的效率,为此产生了科普教育的想法。

然而,“患者教育宛如探索未知的宇宙,琐碎而充满挑战。”既往医生居高临下的科普宣教效果总不如意。那时,短视频正在风头上,简洁明快的方式吸引她投身短视频科普的创作中。

《肺栓塞门诊的故事》每期讲述一个故事,所有参与短剧的演员都是医护工作者,通过幽默夸张、简单有趣的形式,揭开了肺栓塞这一常见疾病的神秘面纱。这种别具一格的科普方式受到了热烈欢迎,至今已经制作完成了二十多集,得到了数万点赞好评。

“我将这些视频更新发布在我的多个自媒体号上,并将视频二维码打印成小卡片,发给肺栓塞患者所在的病房和门诊。逐渐地,患者的信任和治疗效果提升了,沟通也更加顺畅高效。”姜蓉感受到,“出门诊成了一个很享受的过程。”

图3 《肺栓塞门诊的故事》科普视频截图

2024年,姜蓉加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接触到更多的心衰、冠心病患者。“心衰是患病率较高的疾病,患者年龄更大,理解能力也会更低,因此在这方面开展临床、科研、科普工作,更有普及性,具有更大的意义。”

如今,姜蓉的科普视频已形成了不同的系列,包括“心衰100问与答”“肺动脉高压100问”“弹幕故事”“肺栓塞门诊的故事”等。这些视频通过多种形式呈现,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此外,姜蓉还开通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姜心比心的故事”,包含科普系列(心衰、血脂、高血压、肺动脉高压、肺栓塞等科普内容)、科普视频以及学术进展(心血管领域最新动态、指南概要、文献阅读、心脏康复等)等。既为医生同行带来学术参考,也面向患者,传播疾病知识。

踏入短视频创作领域宛如置身于一片未知的荒野,需从零起步,开启异常艰辛的探索之旅。第一个科普视频《肺栓塞门诊的故事-说好的肺炎呢?》只有一分钟,却耗费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去筹备。

在无数个深夜忙碌的灯下,在视频剪辑的反复琢磨中,在无数次的NG与重拍中……姜蓉逐渐理解了镜头语言,摸索出了“流量密码”——镜头的表达是感性的,故事情节需要曲折、戏剧化,并找到明确的冲突点。题目要标新立意,要有“钩子”,吸引大家看下去,这样才能让好的内容抵达更多人。

“科普做好了可以帮人,做不好可能害人。”因此,在吸引人外,她特别注重内容的科学严谨。视频内容要让别人挑不出毛病,视频中提出的建议,一定会查阅文献,在视频中标注引用来源,保证专业性。

然而,持续的科普视频创作中,也会留有很多纠结与遗憾。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姜蓉还背负着沉重的临床工作、教学任务和科研项目,加上拍摄短剧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团队和资金支持,如今的科普工作面临许多挑战与瓶颈。为了达到各方平衡,目前她会更多地以“数字人”的形式提高视频制作效率,将更多的知识传递给大家。

做科普视频的过程让姜蓉真切感受到:你付出多少,就有多少收获。那些艰辛的努力变成了沉甸甸的回报,仅微信视频号一个平台,一些视频便达到了10余万的观看量。

其中,“肺动脉高压患者如何通过心超来看病情轻重”这一期视频被广泛传播。短短3分钟的视频文稿,故事脚本反复修改锤炼好几天。视频中,她巧妙地将一些专业数值以图片的形式插入,这样既不会时间过长,又能降低专业难度,兼顾了医生和患者的受众群体。在参加全国学术交流会时,该视频受到了同行专家的称赞和好评,并被医生们转发号召大家学习。

诸多这些被认可的时刻,给她带来无可估量的精神满足感,让她感到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这种认同感,也是一种巨大的鼓励,成为激励她前行的动力。


专家简介

 

姜蓉


农工党,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上海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心衰学组委员

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专业委员会危重症康复学组委员

中西医结合委心内科专业组委员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缺氧和呼吸专业委员会会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智能心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擅长心衰及各种类型肺血管疾病(肺动脉高压及肺栓塞)的诊断和治疗

肺血管病领域发表SCI论文4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28篇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

参与多本肺血管疾病教材及书籍的编写

2012年荣获肺动脉高压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上海药学科技奖三等奖

2020年荣获同济大学医学院微课比赛《肺栓塞门诊的故事》一等奖

2019年荣获同济大学医学院微课比赛《肺动脉高压: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二等奖

2022年荣获上海市健康科普优秀作品三等奖

2023年荣获第四届上海医院新媒体优秀视频奖

2024年荣获上海市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生分会科普大赛三等奖






资讯





AME旗下19本期刊最新影响因子|2024年6月
责任编辑:董   杰  AME Publishing Company
排版编辑:袁   舒  AME Publishing Company


i.02.2025.01.13.01

点击
阅读原文

JTD文章



AME科研时间
欲穷千里目,快乐搞学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