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科学的海洋中,每一项突破性发现都是对知识边界的勇敢探索。AME旗下杂志一直致力于挖掘和发表具有深远学术价值的研究,这些研究不仅推动了医学领域的发展,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为了深入挖掘这些研究成果背后的故事,我们特别邀请文章作者进行一系列深度访谈,为广大读者呈现科研工作的独特视角和深刻洞见,展现他们的学术理念和人文思考。我们相信,每一位科研工作者的故事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经验和智慧能够启发和激励更多年轻人,帮助他们在科研之路上找到自己的方向,实现自己的价值。
本期,让我们一同走近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谷雨。
采写 | 陈童
赫尔曼·黑塞在《悉达多》里写到,“每个人都能实现目标,如果他会思考、等待、斋戒。”这一文学性的智慧,实则蕴含了深邃的人生哲理。
思考,是指用心去探索世界与自我;等待,是指有足够的耐心与信心,去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斋戒,是指排除眼前的诱惑和干扰,追求长远的价值与意义。
作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的一名医生,谷雨正是通过在“思考、等待和斋戒”的修行中,实现了行医道路上的自我超越。
在近年来的临床实践中,谷雨遇到了一类尤为特殊的患者病例——即SMARCA4缺失型肺部肿瘤患者。
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第五版《胸部肿瘤分类》中,新增了胸部SMARCA4缺失的未分化肿瘤为一种肿瘤实体,这一分类调整不仅反映了该肿瘤类型在临床及病理特征上的独特性,还极大地激发了谷雨对其深入探索的兴趣。
在深入探究中发现,SMARCA4是SWI/SNF复合物中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了SWI/SNF复合物的突变与多种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具体而言,当SMARCA4发生缺失或突变时,SWI/SNF复合物的功能会受到严重损害,进而导致染色质重塑异常。这种异常不仅会加速肿瘤的发生与发展,还显著地影响了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及预后情况,使他们的康复之路变得更为艰难。
当前,SMARCA4缺失的肺部肿瘤因发病率很低而尚未形成统一的治疗方案,其高度的恶性特征使得治疗工作极具挑战性。这一现状触动了谷雨,促使她决定将研究精力集中在这一医学难题上。
为了寻找潜在的突破点,谷雨回顾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近几年的数据记录,筛选出了100余例SWI/SNF复合物缺失型肺部肿瘤患者的临床案例。
经过严谨细致的观察与分析,她发现,尽管这些患者的整体预后普遍不乐观,但免疫治疗却为部分患者开辟了新的生存希望,那些接受了免疫治疗的患者,预后相对更好,这一发现与过往的研究结果高度一致。
“在观察到免疫治疗在这类肿瘤治疗中展现出的积极效果后,作为一名放疗科医生,我自然而然地萌生了探究放疗在这一特定肿瘤类型中的潜在作用的想法。
并且,鉴于我们在其他肿瘤类型中积累的经验,放疗与免疫治疗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协同效应。因此,我推测放疗与免疫治疗相结合,或许能够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为他们带来更加显著的生存获益。”
2024年10月,这一研究成果在《肺癌转化研究》(TLCR)杂志上发表。该研究深入分析了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群体,还特别聚焦于其中同步接受放疗的患者,无论是针对原发肿瘤病灶还是转移病灶,其预后情况均显示出更为积极的改善。
图1 谷雨团队发表在TLCR杂志上的研究(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
“这一研究结果使我们确信,针对SWI/SNF复合物缺失型的肺部肿瘤患者,放疗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具有不可忽视的显著疗效,研究结果为这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策略。”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在无数次的思考与探索之中,谷雨正持续努力,尝试打破传统治疗的界限,为肿瘤患者带来更多新的希望与可能。这种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恰恰是推动肿瘤治疗领域不断前行与发展的核心动力。
事实上,谷雨在科研领域的探索并非坦途,也是经历了一个从迷茫逐渐迈向清晰的过程。
她正式进入实验室,开始接受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是在本科毕业后踏入研究生阶段的那一刻。“那时,我就是一张白纸,对科研的方向充满了困惑,对科研的热情也只是处于萌芽状态。”
在研究生的最初两年时光里,谷雨几乎每天都在体验失败。那段时间,为了攻克一个实验难关,她和实验室的伙伴们常常早上六点便去到实验室,一直忙到晚上十点才会离开。
有一次,为了观察一个乳腺癌关键蛋白的变化现象,他们需要执行一系列繁琐且精细的蛋白标志物检测,包括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的深入分析,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不断地对实验步骤进行微调与优化。然而,经过数月的努力,预期的结果却始终未能如愿呈现。
“那段时期,我感到非常沮丧。但我也清楚地认识到,作为实验室的一名新手,我在实验技巧和方法上必定存在诸多不足。”于是,谷雨开始投入大量的时间,去尝试不同的方法,仔细审查实验中的每一个步骤,以确定问题所在。
“我觉得成长是一个缓慢的、不知不觉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像在拼凑一幅巨大的拼图,每一次的尝试,都像是在寻找那块至关重要的图块,然后通过不懈的努力,一点一点地将整幅画面逐渐拼凑完整。”
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化,谷雨不断从研究过程中收获到积极的反馈。“每当在实验中收获一些有趣又富有深意的实验结果时,那种仿佛揭开自然界神秘面纱一角的感觉,都让我深感兴奋与满足,成就感也随之而来。”
与此同时,她逐渐明确了自己想要探索的领域。“最终,我的研究重心落在了肿瘤及其耐药性的相关机制上,这一领域至今仍然是我科研探索的核心。”
2020年,谷雨作为第一作者在《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具有创新性的研究,该研究是针对逆转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奥希替尼耐药性的一次探索。
谷雨及团队发现,自噬和FGFR1表达升高是导致奥希替尼耐药的关键因素,基于此,他们巧妙地采取了“老药新用”的策略,将可以抑制自噬水平的氯喹和FGFR1小分子抑制剂同时包裹入一种pH响应性的壳核纳米颗粒中,这种纳米颗粒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肿瘤靶向性,可以有效防止药物在循环过程中降解。
图2 研究中关于纳米颗粒的形成过程及细胞内作用机制示意图
研究过程中,谷雨通过体外实验评估了该药物与奥希替尼联合应用对耐药NSCLC细胞的影响。最终实验结果显示,该联合应用显著逆转耐药。
此外,她还尝试在裸鼠体内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同样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效果和优秀的肿瘤靶向性,并且较口服游离药物来说毒性更低。“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多功能纳米颗粒来克服奥希替尼的耐药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科研就像是一场持久的医学探险,如今,谷雨的心态已经发生了转变,她开始真正享受科研的每一个过程,从探索未知,到发现新知,再到耐心等待结果。“每一个研究,就如同漫长旅途中的一个片段,它们随着时间慢慢累积,最终会编织出一个完整且精彩的故事。”
当初,谷雨之所以坚定地选择了肿瘤学作为自己的专攻领域,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亲友遭受肿瘤疾病困扰的触动。
十几年前,尽管我国的肿瘤治疗体系已初步建立,但与当今相比,治疗手段仍相对局限且传统。彼时,很多前沿、创新的治疗手段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未能广泛普及至临床实践,导致多数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不尽如人意。
“因此,我感受到肿瘤学是一个既神秘又充满挑战的领域,其中蕴含着很多亟待我们挖掘并深入研究的课题,在我眼前展现的,是一个极为广阔且充满无限可能性的探索领域。”
2015年,谷雨博士顺利毕业,加入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学基地,开启为期一年的全科室轮转。相较于以往在校期间相对固定的科室实习经历,肿瘤医院的工作环境为谷雨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肿瘤学视野。
医院内部科室划分极为细致,每个科室都专注于某一特定类型的肿瘤或治疗手段,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和专长。“我逐渐意识到,肿瘤学是一个高度依赖多学科团队合作(MDT)的领域,每一个学科都在肿瘤治疗的全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每周,医院都会组织各学科参与MDT讨论,这成为了谷雨重要的学习平台。“在会上,我能够聆听到来自不同学科专家的独到见解,他们的诊疗思路各具特色,却又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对肿瘤治疗的全面考量。”
在轮转期间,谷雨依次经历了大约10个科室的锻炼,其中放疗科的经历尤为独特且深刻。通过深入实践,她体会到放疗方案制定中的复杂性和个性化,即便是针对同一患者,不同医生或医疗中心所制定的方案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同时,随着患者治疗阶段的推进,放疗方案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
这种高度个性化的放疗规划流程,对谷雨而言,是一份浓厚的兴趣所在。因此,在一年的轮转期满后,谷雨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放疗科,将其确定为自己未来肿瘤领域的主攻方向。
图3 谷雨前往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碧莲镇进行义诊活动
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已经迈入了一个精准医疗的新时代,为肿瘤患者开辟了寻求创新疗法、追求更优治疗效果的广阔途径。在这一进程中,基因检测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了制定治疗策略时不可或缺的关键依据。
基因检测能够鉴定某些与肿瘤相关的关键基因是否出现突变,进而辅助诊断某些特定类型的肿瘤。通过基因检测,医生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基因变异情况,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我曾接诊过一对年轻夫妇,孩子尚幼,年仅三四岁,女方是一位晚期肿瘤患者。起初,常规的药物靶点检测未能找到有治疗意义的靶点,这使得这个年轻家庭一度陷入绝望和无助之中。然而,为了不放弃任何一线生机,我与他们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并最终决定采取更为深入且精细的NGS检测。”
让人惊喜的是,NGS检测结果揭示了患者体内存在一个罕见的融合基因变异。这一发现如同在治疗的迷雾中,发现了一颗璀璨的“钻石”靶点,预示着患者可以通过特定的靶向药物治疗,获得长期生存的可能性,这无疑使这个家庭看到了重生的希望。
随后,患者开始服用针对性靶向药物,这对其日常生活的干扰相对较小。“尽管患者居住在外地,但是对我们非常信任,坚持每个月来医院复诊,经过持续的观察与治疗,我们发现其肿瘤退缩非常明显,病情得到了非常有效的控制。如今,患者已能够正常地工作和生活。”
图4 谷雨(左二)前往新疆喀什,为当地医院的医生分享关于放疗靶区勾画和综合治疗的相关经验
时至今日,肿瘤治疗领域在肿瘤学前辈们的持续努力下,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与突破。从尖端检测技术的不断革新,到依据这些技术所研发的靶向药物,再到这些药物在临床中的卓越疗效,精准医疗在每一个环节都展现出了其无可比拟的精确性和有效性,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治疗选择。
“尽管如此,我们尚未彻底攻克肿瘤,但我们对它的认知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化,患者的生存质量显著提高,生存期不断延长。”
专家简介
谷雨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副主任医师、博士。主要从事肿瘤的放疗及个体化综合治疗,在Advanced Science等杂志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最高影响因子17.5。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及青年基金各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及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各1项。
担任上海市抗癌协会放射治疗专委会青委委员、上海市女医师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华人肿瘤医师协会第一届青年委员、上海市分子诊断创新研究所胸部肿瘤标志物转化中心组长,参编《复旦肿瘤放射治疗靶区勾画临床病例精粹》《抗癌必修课》等专著,担任Frontiers in Oncology、Frontiers in genetics评审编辑、《临床与病理杂志》中青年编委,荣获2023年度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三八红旗手”称号。
资讯
责任编辑:陈 童 AME Publishing Company
查TLCR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