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758年,意大利的生物学家拉扎洛·斯潘朗切尼,他在一次喂食老鹰的实验中,意外地发现肉片在金属筒中消失了,经过深入研究,他发现了具有溶解肉作用的蛋白酶。
1833年,法国的培安和培洛里在探索淀粉分解的过程中,发现麦芽液体能分解淀粉,他们将这种物质命名为Diastase,即现在我们所说的淀粉酶。这个发现进一步推动了酵素研究的步伐。
随后,在1836年,德国大学教授修旺在对胃液的研究中,发现了能够溶解肉的胃蛋白酶,这一发现揭示了酵素在消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酵素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只需少量就能对大量物质产生作用,而且其反应活性受温度、酸碱度等条件的影响。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酵素被学者们发现。
到了19世纪后半叶,“酵素”这个名称开始被广泛使用,其英文名为enzyme。这个词源于希腊文,意为“酵母中的东西”,因为酵母中含有用于发酵的微生物,即酵素。
值得一提的是,1929年,美国生物化学家索姆纳成功地从刀豆中萃取出了脲酶结晶,这一突破性的成果为酵素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然而,索姆纳坚持认为“酵素是蛋白质”,这一观点虽然有其合理性,但也导致了“摄取蛋白质就可以摄取到酵素”的误解。
后来在1982年,托马斯·切克等科学家取得了重大发现,他们发现四膜虫细胞前体中的约6400个核苷酸具备自然剪切功能,并且核糖核酸(RNA)也展现出催化活性。这一发现打破了之前的认知,除了蛋白质类酵素外,核苷酸类酵素也存在于生物体中。这一发现不仅扩展了我们对酵素的理解,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酵素是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生物大分子。这一定义重新界定了酵素的化学本质,即酵素既可以是蛋白质,也可以是核酸。这一发现彻底颠覆了以往认为生物体内所有酵素都是蛋白质的传统观念,为我们对生物催化作用的理解开辟了新的道路。
酵素的发现和研究历程,不仅揭示了生命的奥秘,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生命现象的新视角。如今,酵素在医疗、食品、化工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现代科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