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卓正科普Health Express
门诊经常有人问:医生医生,我额头突然长了一个大包,这是啥情况?我之前没有撞到头,而且皮疹不按不痛。
接诊查体后,发现这个包块表面光滑,看上去没有开口,摸起来有一种皮下弹性的手感,按压会有轻轻的压痛感。
结合病史,照片里面这种包块就可以确诊为表皮样囊肿。
什么是表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是一种常见的皮肤囊肿,也称表皮囊肿或表皮包涵囊肿,是有内衬上皮的囊状病变,全身都可以出现,但以面部和躯干的上半部比较常见。
皮疹通常看起来是一个孤立的黄色或者肤色的结节改变,部分表面光滑,像上图所示,只能在皮下摸到弹性的囊性改变。
图片来源VisualDx
部分表皮样囊肿表面能看到黑色的小孔凹点或者粉刺样改变(见下图),时不时有分泌物可以通过这个小孔挤压而出。
图片来源VisualDx
为什么会出现表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的具体发作原因尚不明确。
有研究认为皮肤(表皮)表面由一层薄薄的保护性细胞层组成,其会不断脱落。当这些细胞进入皮肤深层并增殖而不是脱落时,就会形成表皮样囊肿。
有时,由于皮肤或毛囊最表层受到刺激或损伤也会形成囊肿。在某些情况下,如手掌和足底,可能是由外伤引起的,而在其他部位,则可能是由炎症的毛囊引起的。
表皮细胞受刺激后会形成囊肿壁,然后在内部分泌角蛋白。角蛋白是一种黏稠的黄色物质,有时会从囊肿中排出,或者包裹在囊肿中逐渐增大,形成皮肤表面看起来光滑的“包包”。
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皮脂腺囊肿、脂肪瘤怎么区分?
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皮脂腺囊肿和脂肪瘤是4种不同的皮肤病变,它们在临床表现上可能相似,但有各自的特点和区别。
1. 表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是一种常见的皮肤囊肿,好发于青年和儿童,通常无自觉症状,但囊壁破裂或继发感染时会有红肿和疼痛。
它们可以发生在皮肤的任何部位,但以面部和躯干上部更为常见。表皮样囊肿的诊断通常通过临床表现和必要时的组织病理检查来确诊。
2. 脂肪瘤
脂肪瘤是一种由成熟的脂肪细胞构成的常见软组织良性肿瘤,可单发或多发,生长在皮肤与肌肉之间的脂肪层中。
一般在中年人群中多见(常见于40-60岁的中年人),具体病因尚不明确,但可能与遗传、慢性炎症以及全身性脂肪代谢异常等有关。
脂肪瘤主要表现为皮下有一个或多个柔软包块,表面光滑无开口,按压有柔软弹性无痛感,直径在1-10cm之间,常见于胸部、背部、腹部、四肢近端等处,不太容易出现在头面部。
躯干皮下脂肪瘤;图源:BMJ best practice
脂肪瘤通常缓慢逐渐长大,不会突然长大或者出现疼痛感染的情况,一般不需要处理。
3. 皮样囊肿
皮样囊肿是先天性病变,表现为面部、头皮和脊柱上沿胚胎融合线分布的皮下结节,内含表皮和真皮组织。最常见的分布位置包括前囟、前额外侧靠近眉毛处以及颏下区域。
图片来源uptodate
皮样囊肿的特点是它们可能在婴幼儿期被发现,但深部囊肿可能在青少年期甚至老年期才被发现。
皮样囊肿属于先天性错构瘤的一种,是由于偏离原位的皮肤细胞原基所形成的先天性囊肿,常位于皮下,偶见于粘膜下或体内器官。
囊肿内有鳞状上皮和其它皮肤结构(如毛囊、汗腺和皮脂腺),几乎总是出生时即存在,生长缓慢。通常在婴儿期或儿童期发病,表现为固定或自由活动的坚硬结节(大小通常为 0.5-5 cm)。只能通过手术切除达到根治目的。
4. 皮脂腺囊肿
皮脂腺囊肿是皮脂腺排泄受阻引起的,通常诊断为“多发性脂囊瘤”,好发于皮脂腺分泌较为密集的部位,如头皮、面部和四肢。
皮脂腺囊肿内部主要是皮脂腺分泌物,而表皮样囊肿内部多为角化鳞屑。多发性脂囊瘤部分有遗传家族史,少部分人发作跟局部清洁不够有一定关系。
多发性皮脂腺囊肿;图片来源《临床实用皮肤病性病图谱》
本病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如果对美观有要求,通常可以采用手术切除联合口服异维A酸治疗,必要时加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表皮样囊肿怎么治疗?
表皮样囊肿通常是没有明显症状的。部分有开口的囊肿,在外力挤压下可能分泌一种黏稠、黄色、有臭味的物质。
如果不处理表皮样囊肿,它们通常不会恶变,但可能会带来一些风险和并发症。
比如突然某一天破溃感染后出现局部感染形成脓肿,导致红肿、增大和疼痛,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形成较大的皮下脓肿感染灶,需要脓肿切开引流换药,治疗过程可能较为痛苦、恢复时间较长、还可能留下明显的瘢痕影响外观。
此外,表皮样囊肿在破裂时可能会导致疼痛和炎症,因为囊肿内的角蛋白会溢出到周围的组织中,这时整个红肿部位会发红、肿大和有疼痛感。这才是大部分患者就医的原因。
尽管表皮样囊肿通常无症状,但如果囊肿的外观对患者造成困扰,或者囊肿疼痛、破裂或感染,患者可以选择积极治疗。
治疗通常以手术切除为主,手术时需要完全切除囊肿的囊壁以及囊肿内容物,以避免囊肿的复发。如果未能去除完整的囊壁,囊肿可能复发。
图源:Overview of epidermoid cyst
如果囊肿破裂或继发感染,可能需要先进行切开引流,并给予抗生素治疗。在某些情况下,表皮囊肿可以通过皮损内注射激素比如曲安奈德、得宝松等治疗,来加速炎症的消退、减少局部瘢痕形成的风险。
为什么不建议自己挤?
表皮囊肿的孔洞虽然可能定期自行排出少量粘稠的分泌物,但是不建议自行挤压表皮样囊肿,因为只要囊肿壁不完整剥离,就会反复形成囊肿内容物,永远挤不完。
另外,反复挤压可能导致囊肿向内、向深处破裂,这样会导致这部分内容物溢出到周围组织中,引起更严重的炎症反应。
此外,如果囊肿破裂后继发感染,可能会形成脓肿,导致红肿、疼痛,并且可能需要更复杂的治疗,如切开引流和抗生素治疗等等,甚至可以瘢痕、影响美观。
因此,如果发现表皮样囊肿这样的“包包”,应寻求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 审稿专家
罗杰夫
卓正皮肤科医生
陆军军医大学硕士
| 参考文献
| 内容团队
医学编辑/luka
免责声明: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健康信息,个人医学问题请向医生咨询。文章转载请联系:medicine@distinctclinic.com。
点个“在看”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