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卓正科普Health Express
导读
最近感觉孩子情绪问题尤为重要,尤其是对于大一些的孩子,那当自己孩子被别的家长说了,怎么保护自己娃?看看叶医生怎么说的吧。
P.S.想做到文中那个妈妈这么棒是很难的,大家都是普通人,遇到突发事件要冷静条理的处理,确实需要历练。如果确实想发挥的好,平时可以多设计几个类似的场景,自己默默演练几次,会好一些哦。
下面是正文:
最近有不少新闻报道,说的是父母们在带孩子乘坐飞机高铁的时候,因为发出了声音,影响到了其他人而被训斥。或者是在外出游玩时,尤其是孩子扎堆的地方,比如游乐场或公园,因为孩子们之间的争执,自家娃被别的家长呵斥。
年龄小的孩子之间,难免会出现一些磕磕碰碰的状况。一般情况下,如果不是什么大的问题,我们通常都会一笑置之,不会有太大的冲突,但难免也会遇到一些脾气相当暴躁的家长。
被吓哭的小诺
小诺妈妈有一次带小诺在楼下玩,小诺和几个小朋友一起在沙坑里挖沙子。小诺妈妈看孩子们玩得开心,就坐在一旁的长椅上和其他家长们一起聊天。
过了一会儿,小诺妈妈忽然听到孩子的哭声,同时听到一个爸爸在大声训斥:“这是谁家的孩子?怎么这么没有家教!总是抢我家孩子的玩具,还上手打人。我都看到好几次了!有没有人管?没人管的话我来教训!”
小诺妈妈一看是自己家的孩子,赶紧跑过去抱起小诺,心里直犯嘀咕,一个五大三粗的大老爷们,跟几岁孩子置气,太不道德了。
看到小诺哭得很伤心,妈妈非常心疼。对方爸爸看到小诺妈妈过来,继续说:“是你家孩子啊,我还以为没人管呢。”
小诺妈妈忍不住说:“你这么凶干嘛?看把我家孩子吓得。小孩子之间能有多大事呢?”
对方爸爸一听,更生气了:“就是因为你们这种不懂教育的人,培养出这么多熊孩子!”
俩人越吵越大声,小诺更害怕了,哭得更厉害了。
我们都知道,平时良好的家庭教育,以及带孩子出门时父母的监管,都可以很好地避免这样的事件发生。但孩子确实变数大,尤其是年幼的孩子,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和情绪,有时候可能惹恼了其他人。万一事情发生了,如何处理才能不让情况恶化,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在遇到孩子被其他大人训斥的时候,有些父母也被引得情绪失控,脾气爆发,和对方争执理论,甚至大打出手,最后事态升级,闹得不可开交。
还有一些父母,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赶紧道歉,检讨自己,甚至逼着孩子道歉。可是事情过后,又郁闷憋屈,觉得没能保护好孩子。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做?
那么,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既保护孩子,又解决事情呢?
1. 在面对他人情绪的时候,父母一定要保持冷静
小孩子各自秉性不一样,社会属性还没发展起来,产生冲突是难免的。倘若父母们掺杂其中,都想着为自家孩子出气,争吵升级成打斗,事态就更为严重了。在一些社会民生的新闻报道里,因为孩子之间的争抢引发双方父母大打出手的事件层出不穷。
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们保持冷静,才能不激怒对方,保证事态不会进一步升级,同时也能让孩子感受到稳定,而不会惊慌失措。
2. 尝试沟通
尝试与对方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对方凶孩子的原因,并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担忧。
我们可以先安抚对方的情绪:“这位家长您先别激动,有什么事先和我说。”
在了解了事情经过之后,对于对方的愤怒表达同理:“如果真是我家孩子错了,我一定好好教育。”
寻找双方的共同点,你们不是对立的敌对关系,而是希望能共同解决这个问题:“咱们出来玩,都希望孩子开开心心的。您是关心您家孩子,才不想被打扰。我也是想保护孩子,才急躁了些。”
在沟通过程中,避免指责和评判,以免冲突升级。
只有当对方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事情才可能得到解决。切莫逞一时口舌之快,激化矛盾,最后受伤害的还是孩子。
3. 同时,安抚孩子的情绪
无论对方如何,我们一定要保有理性的思考,意识到保护孩子是我们的第一目标。冲突发生时,第一时间让家人照看好孩子;如果是自己一个人,就把孩子护在身后,或抱在怀中。和对方沟通的同时,用行动和语言安抚孩子的情绪,有助于减少孩子的恐惧感,增强内心的安全感。
如果对方实在无法沟通,我们就要寻求第三方的帮助。例如寻求学校老师、机构工作人员的帮助,让他们协助调解双方矛盾。再不济,也可以报警。总之,保护好自己和孩子。
4. 教育孩子如何应对类似情况
在事情解决之后,或者和孩子回家之后,我们要继续疏导孩子的情绪。同时还可以和孩子讨论一下,如何在未来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如果万一发生了,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
通过以上方法,父母可以较好地处理孩子被其他家长凶的情况,还能身体力行地让孩子学到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解决冲突。
一个真实案例分享
我的一位学员优优妈就曾经经历过类似的事情:
有一天她在下班回家的路上接到公婆的电话,说孩子在小区里的儿童活动场地玩,把别人孩子推倒了,对方撞到了头,双方家长正在吵架,让她赶紧回去看看。
优优妈吓了一大跳,火急火燎赶到现场时,看到对方妈妈是个孕妇,正急切地问自家孩子:“告诉妈妈,为什么抢玩具?玩具是谁先拿到的?后来怎么回事?谁先动手打人的?”
对方奶奶和优优奶奶把各自的孩子拦在背后,互相对着喊:“说啊,把事情说清楚啊!”,而对方爸爸在高声要求:“去找小区提供监控视频!我倒要看看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到底是谁先动的手!”
这时对方奶奶伸手想打优优:“我打死你个惹事的!看你把我孙子摔成啥样了!”优优奶奶一边护着孩子,一边还嘴硬:“你打啊!你打啊!我已经给你道歉了,你还想怎么地!那你来打啊!”
刚刚赶来的优优爷爷,一听说要打孩子,立马炸毛,大老远地声援:“你敢动手你试试看!”孕妇妈妈一见优优爷爷冲孩子来了,连忙想要拦上去。对方爸爸一边拉着妻子,一边掏手机准备报警。
这场面简直混乱到极点,优优妈根本没时间思考,赶紧冲上去调解双方,疏导情绪。
她先赶过去看对方孩子,那孩子已经不哭了,额上有一道红肿的印子,被眼前的混战吓得一声不吭。
优优妈蹲下来对他说:“宝贝吓到了吧!哎呀,都肿了,看着真让人心疼!这眼睛红红的,刚才一定是哭了很久了,好难过哦!”
然后起身对孩子爸爸说:“真是不好意思,您家孩子受伤了,您一定心疼死了。我马上陪你们去医院检查,咱先确保孩子没事啊。”听完这几句话,对方一家人稍微安静下来,不再追打和争吵了。
优优妈回过头来安抚了一下优优,让公婆先把孩子带回家,然后准备陪对方一家去医院。
公婆刚一走,对方妈妈和奶奶就跟她告状,说她公婆说话如何不中听。优优妈边听边说:“是啊,这样说话真是挺让人生气的。您这怀着孕,还被气成这样,真是不好意思。我家奶奶那张嘴啊,平时我也没少跟她吵架,我是知道的,也难怪你那么生气呢。”接下来在对方的抱怨中,全程保持倾听。
对方爸爸听了之后,说:“我刚才也是着急了,才喊着要报警的。其实我家奶奶说的话也不对,哪能说要动手打孩子呢。”
优优妈连连点头:“嗯,我明白,奶奶肯定是被气坏了。正常的,谁家孩子受伤了奶奶都会心疼得要命的。奶奶也不是真要打孩子,就是被气的,气话不能当真,我都明白的。”
两家人打车去医院,一路上优优妈和她们聊孩子的事,等到了医院,对方已经基本没情绪了。
见到医生后,优优妈比孩子爸妈还关心,非常细致地询问医生:“这肿要不要紧?啥时候能消?要不要用药?会不会留下印子?要做啥检查?有什么注意事项?”
医生查看之后解释说不需要用药,已经看不出肿了,没必要做检查,既麻烦又折腾孩子。过两天就全消了,不会有印子。双方放心地带着孩子离开了医院,优优妈叫车要一路送他们回家。对方反倒客气起来,说不一定顺路,自己打车就行。优优妈笑着说:“顺路这还不简单,想顺路就可以顺路的。”孩子爸妈一听这话都笑了。
在回去的路上,优优妈说:“如果孩子还有任何情况,都请及时联系我,就算上班时间我也可以请假过来的。当然,我更希望孩子没事。”
孩子妈妈说:“是的,我们也希望孩子没事,谁也不想要麻烦的。”优优妈也再次表达歉意:“是是是,都是希望孩子没事。今天实在是不好意思,让你们受累了,尤其是孩子妈妈,怀着孕还来回折腾,真的是很抱歉。”
在聊天的过程当中,双方互相留了联系方式。等到了目的地,一家人下车的时候,孩子还对优优妈说:“阿姨拜拜!”
关上车门,优优妈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庆幸自己到得比警察早,不然要搞到双方去公安局做笔录,那可就真麻烦了。
回到家后,优优妈再去和公婆和孩子沟通,为他们做好心理建设,平息了这次纷争。
回想这次事件,还真是平静中蕴含着惊心动魄。小孩子之间难免冲突,有时事情并不严重,但双方沟通的方式和态度很重要。
倘若双方的态度是:“就这么点印子,有啥严重的?这不都跟你道歉了吗?”“你这孩子也太没教养了吧!怎么随便打人啊?”“就你家孩子娇贵!那我们家孩子不也挨打了嘛!”“看你家长这样就知道,教不出什么好东西来!”“小孩子哪有不打架的?还有完没完?你一个大人就这么点见识?”
如果是这样,估计双方矛盾就会升级,然后又一个游乐场熊孩子家长视频要上网被热搜了。
带孩子在外,尽量不发生争执,若发生了,倘若不严重,就不必太计较,主动道个歉,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冲突。但当事情已经演变至此,如何解决,更是一种考验。
不做任何评判,而是去看到所有人的感受,这一点难能可贵。
看到孩子的害怕、奶奶的心疼、父母的愤怒,以及全家人对孩子的关心。而不是纠缠于谁对谁错,谁先动手,谁不讲道理。道理是冷冰冰的,感受却能连接彼此。
通常冲突发生时,当事双方都有各自的角度,各执一词,很难评判是非对错。而听到和明白对方的感受,才能让他们觉得自己真正被尊重、被理解,而不是被否定、被指责。
只有被尊重,才会去尊重对方;只有被理解,才愿意去理解他人。而建立在尊重和理解之上的沟通,才能更好地解决事情。
我们常说,事情发生的时候,要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当情绪占满大脑的时候,我们没有理智思考的空间。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情绪激烈的时候容易做出冲动的行为。
带着尊重的态度去倾听和同理对方,帮助对方释放情绪,让大脑恢复平衡状态,让理智回来。这时候,他们也能够更全面地看待整个事件了。
这时候可能有读者想问,这不就是认怂吗?其实这还真不是认怂。
认怂,是自我能力不足时的反应,因为自己没有办法,只能压抑下来,而内心却是不满、怨恨,但又很无奈。
而优优妈的主动道歉,是清楚地知道家人的行为给对方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并且能够同理到对方的感受。这样的道歉才是真诚的,也更容易被对方接受。
如果遇上极端情况,对方家长很强硬,说话不中听,那就把孩子带离,不必因此而消耗自己。对方能沟通就沟通,不能沟通就先安抚自己孩子。保护孩子永远是第一位的。
这也会让孩子懂得,公共场所应该遵守规则和礼貌,自己权益受到损失时可以去争取,但遇上蛮不讲理的人也要懂得避免冲突升级给自己带来更大损失。
| 审稿专家
钟乐
卓正儿科医生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博士
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
| 内容团队
医学编辑/luka
免责声明: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健康信息,个人医学问题请向医生咨询。文章转载请联系:medicine@distinctclinic.com。
点个“在看”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