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号:卓正科普Health Express
作者:高艺荣
之前发表了长期服用西替利嗪的安全性(链接在文末),评论区收到的很多留言都和“过敏性鼻炎患儿的抗组胺药选择”有关,我选了5个较有代表性的问题,咱们一起来看看。
西替利嗪VS氯雷他定,哪个更好?
很理解大家想让这俩第二代抗组胺药热门“选手”比出高下的心情,就过敏性鼻炎这个问题,咱们从两个角度来分析。
1、批准适用人群及适应症
氯雷他定用于≥2岁儿童的季节性过敏性鼻炎(SAR)
西替利嗪用于≥6月龄儿童(FDA)的季节性过敏性鼻炎(SAR)及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AR)
目前,在幼龄儿童人群的第二代抗组药的疗效比较的研究很少,有限的资料中显示——西替利嗪与氯雷他定在过敏性鼻炎的治疗中,治疗效果没有显著的差异。
此外,资料显示氯雷他定在2岁以上儿童人群中耐受性好,没有明显的副作用。
从这个角度来看,两种药在被批准的适用人群中没有明确的“赢家”,除了适用年龄的区别,目前唯一的区别在于西替利嗪在幼龄儿童中同时被批准用于SAR和PAR。
2、副作用
上一篇科普讲了西替利嗪的安全性。氯雷他定这边,一项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显示,在试验中接受氯雷他定治疗(为期12个月的治疗)的幼儿,于安全参数方面,与安慰剂对照组的幼儿,没有明显的差别,其中安全参数包括生理测试及心理运动发展。
但由于缺乏头对头的随机对照试验,无法明确概括出这2种药物在副作用方面的优劣,只有间接证据显示——西替利嗪的镇静作用高于其他二代抗组胺药。
这么看来,两者不分伯仲。
“第三代抗组胺药”会比第二代的更好吗?
很多朋友想问“地氯雷他定VS氯雷他定,哪个更好?”,但它们之间,同样也缺乏对头的随机对照试验,没有高质量的试验数据,所以无法明确的概括出二代抗组胺药物之间在治疗效果及副作用方面的优势。
不过,不少朋友会认为——“地氯雷他定这类‘第三代抗组胺药’,肯定比第二代要好吧?”这个问题就很值得拎出来说说了。
上一篇文章咱们提到20世纪80年代,第二代抗组胺药被开发出来,其临床应用相关的共识则于2003年发表。其中一些文献资料,将第二代抗组胺药的活性代谢产物,例如地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非索非那定,归类为“第三代”抗组胺药物。
可实际上,“第三代”抗组胺药物的定义目前仍存在很大的分歧,不光给普通公众造成了困惑,医学专业人士也会困惑。
根据新一代抗组胺药共识小组(CONGA)在2003年定义的“第三代抗组胺药物”的主要特点:
1.具有抗炎特性;
2.无心脏毒性;
3.无中枢作用;
4.更少或无药物相互作用。
真正符合这些标准的第三代抗组药有哪些?我只能这么说——可能还在研发的路上吧。
看到这里,可能有朋友想问,孩子过敏都吃地氯雷他定,安全吗?
一项双盲、随机试验显示在≥6个月儿童患者中,接受地氯雷他定为期14-15天的治疗中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似,且严重程度多为轻中度。
医生给鼻炎娃开抗组胺药时,会考虑到哪些因素?
由于缺乏头对头的随机对照试验,没有足够的证据表示二代抗组胺药物之间在过敏性鼻炎治疗效果及副作用方面有显著的差别。可每当看到有家长说“我家孩子已经吃了十几瓶西替利嗪”时,大家可能很难不去想“西替利嗪是不是比其他抗组胺药好?”
咱们不能这么下结论,医生选择治疗药物时考虑的因素包括:
患者因素:患者对治疗过程及结果的预期,患者是否合并其他疾病,患者症状/疾病的严重程度。
药物因素:药品药代学特点,疗效、安全性、副作用及价钱。因为不是所有的二代抗组胺药都有相同的安全性,在镇静方面的副作用及对学习能力的影响并不为人们所熟知。
药物相互作用:患者大多合并其他疾病,存在联合用药的可能,那么药物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也需要考虑在内。(例如,在患者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的情况下,医生优先考虑不经过肝脏代谢的药物。)
其他:由于儿科的独特性,医生还会考虑药物的味道、剂型(如滴剂、片剂),每日的给药频次,每次剂量的药物体积/数量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医嘱的依从性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哪怕是同一种常见疾病,不同孩子用的抗组胺药也很可能不一样。
为什么有人吃氯雷他定没有效果,有人吃了有效却很嗜睡?
药物独有药动药代学特点,及人体自身的生物学特性,造就了我们常说的“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的存在会导致副作用发生的概率有差别。大家可能听过“肝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也是我们常听到的肝药酶系统,许多物质(如:食物,药物)会对其产生抑制或诱导作用,从而影响其功能。
而一些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会被这个酶系统影响血药浓度,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同一种药物,不同的人服用后有可能会经历不同的副作用。
鼻炎娃长期吃抗组胺药,两种药交替吃行不行?
上篇关于西替利嗪的科普中提到——交替使用不同的抗组胺药物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在怀疑治疗效果不好的前提下,首先需要排除是否是疾病加重,然后再排除是否治疗失败了。
其实,欧洲过敏和气道疾病研究和教育论坛(EUFOREA)提出——口服抗组胺药在控制鼻部症状相对较弱,只适用于:
症状较轻的过敏性鼻炎;
且患者同时存在其他与组胺介质相关的症状。
如果口服抗组胺药无法控制症状,治疗失败了,应考虑“抗组胺类鼻喷剂”或者“激素类鼻喷剂”,所以这个时候往往更适合复诊评估,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 审稿专家
邢伟立
卓正内科医生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博士
| 参考文献
| 内容团队
医学编辑/隼
免责声明: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健康信息,个人医学问题请向医生咨询。文章转载请联系:medicine@distinctclinic.com。
点个“在看”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