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王墓,藏文བོད་རྗེ་པང་སོ,英文Valley of the Kings,是公元7~9世纪吐蕃王朝的第29代至第40代(末代)赞普、大臣、王妃的陵墓群,现存最大的一组藏王墓位于雅鲁藏布江的南岸,今山南琼结县境内的木惹山。琼结曾是古藏族的发源地,也是赞普松赞干布的家乡。
自公元7~9世纪,松赞干布(藏文སྲོང་བཙན་སྒམ་པོ་)先后统一了西藏各部地区,定都拉萨,之后采取一系列的发展生产的措施,诸如创制文字、制定法律、官制和军制,最终建立了吐蕃奴隶制政权。
公元641年,松赞干布为了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他迎娶了大唐的文成公主。他派遣吐蕃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等,并邀请汉人掌握表疏(公文书信等),促进了汉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选自巴拉·祖拉陈哇著述,黄顥翻译的《贤者喜宴》。
公元649年,松赞干布被大唐封爵为驸马都尉。松赞干布在促进藏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加强汉藏民族的友好关系,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居中为松赞干布,左右两侧为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
自吐蕃王朝定都拉萨后,琼结就成了吐蕃王朝的立业基地,并受到了极高的重视。之后,松赞干布将自己的陵墓选址在这里,后世的赞普也都埋藏在这里。
据史料《贤者喜宴》、《西藏王统记》、《西藏王臣记》的记载,吐蕃王朝时期共有35代赞普陵,分别为上二陵、六善陵、中八德陵、下五赞陵、吉祥作代陵、吉祥五德陵、底层一陵,以及王妃陵都称为藏王墓。
藏王墓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各陵墓高出地面约10米,远望犹如一座座起伏的小山。对于到底有多少座藏王墓?没有确切的数字。由于长年水土流失与流沙的堆积,位于山坡的几座陵墓已经与丘陵混合,经估辨,还能辨认出9座藏王墓。
据文献和墓志的记载,能被辨认的陵墓主人有囊日松赞(藏文གནམ་རི་སྲོང་བཙན།)、共日贡赞(藏文གང་རི་གང་བཙན་)、赤松德赞(藏文ཁྲི་སྲོང་ལྡེ་བཙན)、松赞干布等。每个陵墓的形状都是一座方形的平顶垒石夯土高丘,保留了中原地区早期封土的“方上”形式,和《通典》记载的“其墓正方,垒石为之,状若平头屋”相同。现存的9座陵墓形制大致相同,采用土石夯筑,夯土厚10至20厘米,中间夹以薄石板,有的陵墓还露出了木骨。由于长期遭受风雨侵蚀,有的陵墓已经变成圆形平顶,大小不一,排列不规则。
▲松赞干布陵墓,由黎吉生摄于1949年。
据墓志记载,松赞干布的陵墓位于钦普沟壑口,遥对如今的琼结县城,冲口当中平川上的大方丘,外形为四方形,和现状一致。墓志称,内分九格,主室为佛殿,中央立有一仞长的珊瑚长明灯,四角的殿堂藏有珍宝。墓壁以方石砌成,外筑有厚土墙,墓门朝西,墓外覆盖碎石,形成土丘,每边宽百步,高六丈。描述得和现状相差不多。
传说,松赞干布的陵顶正中原有1座小庙,内设20多间明楼,东南西北各有一座小殿。殿内供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藏文མུན་ཅང་ཀོང་ཅོ་ )、墀尊公主(藏文བལ་མོ་བཟ་ཁྲི་བཙུན་)、大臣禄东赞(藏文མགར་སྟོང་བཙན་ཡུལ་སྲུང༌།)、藏文创造者吞弥·桑布扎(藏文ཐུ་མི་སམ་བྷོ་ཊ་)等塑像,以及大量的金银珠宝等随葬品,这里也是守墓人的住所。陵墓左面埋有他出征所穿的金盔甲、兵器等,脚部埋有珍珠2.5藏克(1藏克约28斤)。陵墓右面埋有纯金制作的士兵与战马,作为松赞干布死后的侍从。
据记载:“君死,赞普之乘马、甲胄、珍玩皆入墓”;“墓内九格,中央置赞普尸,涂以金”;“墓内设有经堂五座,藏各种珍宝”等。而唐代官员刘元鼎记述:当时吐蕃赞普死后,不仅有随葬品,而且还用活人殉葬,方法是用两根削尖的木棍刺进殉葬者的左右两肋骨放血,血尽而致死,然后进行殉葬。近年来,西藏自治区政府对祭祠及殿内的塑像进行了恢复,参观朝拜的汉藏族民众络绎不绝,都对这位有功于藏族发展和汉、藏民族团结的赞普表示尊重。
▲选自巴拉·祖拉陈哇著述,黄顥翻译的《贤者喜宴》。
赤德松赞为吐蕃王朝后期的赞普,自公元793-815年,在位20多年,死后安葬在琼结藏王陵。
1984年9月,西藏文物管理委员会挖掘出赤德松赞的墓碑。从墓碑上的碑文(古藏文)中,得知赤德松赞“深谋远虑,命令严峻。国势烜赫,遍具福德,盛于往昔”,是“尽人皆知,四方大小诸王亦被臣服”的领袖。这块墓碑是西藏吐蕃时期碑刻中保存最完整的,艺术价值远高于拉萨大昭寺前的唐蕃会盟碑。
▲赤德松赞墓碑,由黎吉生摄于1949年。
墓碑高7.18米,由碑盖、碑身、碑座组成。碑顶是一个巨大的莲座宝珠,碑盖呈现为长方形,四注式坡面顶,边缘微上翘,四周边有流云升起的图案。碑盖底部的四角雕刻有4个上身赤裸的飞天。
墓碑身高5.6米,平面呈现为长方形,上小下大,收分明显。
碑身的正面上雕刻出日月形象,下排雕刻有59行古藏文。
碑身两侧雕饰有两条升龙。碑身下面是石刻龟座。目前,这块墓碑已经新建碑亭,加以保护。
▲藏王陵墓,由黎吉生摄于1949年。
距离这个墓碑不远,还有一块与赤德松赞墓碑相似的石碑。碑顶刻有重珠,碑盖下有承柱,还雕刻着流云、飞天、云龙纹饰,碑身露出地面3.56米,但碑文已经风化脱落,碑顶和碑身的残损比较多。相传这是墀德松赞的墓碑,但是艺术价值不如之前的石碑。
▲藏王陵墓的石狮,由黎吉生摄于1949年。
在木惹山的半山脚下,有一个规模巨大的土石高台,据《历史明鉴》等记载,这里应是赤都松赞(藏文ཁྲི་འདུས་སྲོང་བཙན།)的陵墓。地面建筑除了高大封土外,最有价值的就是陵墓前的一对石狮。
石狮高1.55米,底座为长方形,长1.2米,宽0.76米。石狮面朝陵丘坐立,昂首挺胸,鬃毛成列垂在脑后,头顶平整无鬃。石狮的雕刻技艺高超,线条圆润流畅,这在当时中原地区的石雕作品中属于上乘,在西藏更是难得。
根据《西藏王统记》等史书记载,墓群还有芒松芒赞(藏文མང་སྲོང་མང་བཙན)、姜擦拉木、赤德祖赞(藏文ཁྲི་ལྡེ་གཙུག་བརྟན།)、赤松德赞、牟如(藏文མུ་རུག་བཙན་པོ་)、牟尼等。因为牟如、姜擦拉木是王子而没有正式即位,所以陵墓的封土规模比较小。根据部分学者的调查,陵墓分为东西两行,自北向南,基本按照藏王世系排列。西侧一行是松赞干布、芒松芒赞、赤都松赞、赤松德赞、赤德祖赞;东侧一行是赤德松赞、牟如赞普、牟如、姜擦拉木。
吐蕃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显赫一时,历代赞普(藏王)都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兴建了雄伟的宫殿、寺庙和宏大的陵墓。如今地面建筑大多已不存在。但根据文献记载,每个藏王陵墓中都殉葬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和金银珠宝。值得庆幸的是,这些藏王陵墓大都没有被盗掘,它们是研究吐蕃历史文化的珍贵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