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久迦措林尼寺
道久迦措林尼寺,英文Dongyu Gatsal Ling Nunnery(简称DGL),位于印度北部喜马偕尔邦的冈格拉山谷,距离机场约60公里。尼寺周围有札西炯(Tashi Jong)和八邦喜饶林(Papung Sherab Ling)等。道久迦措林尼寺坐落在巴伦布尔镇和拜杰纳特镇之间,靠近Padhiarkar村庄。
1999年,丹津·葩默应她的上师——第8世康祖仁波切的请求,在印度喜马偕尔邦建立了道久迦措林尼寺。他们的共同愿景是让来自中国西藏和喜马拉雅地区的女性能够作为合法的佛教僧侣发出自己的声音。尽管这些地区的阿尼聪明且虔诚,但她们无法获得与传统僧人相同的法教和训练。道久迦措林尼寺旨在为历经多个世纪忽视的竹巴噶举传承的年轻阿尼提供实现其智力和精神潜力的机会,并在尼寺恢复Togdenma传统。尼寺致力于通过向驻寺阿尼提供严格的藏传佛教指导来填补这一空白。这座尼寺由第9世康祖仁波切命名为“道久迦措林”,意为“真实传承的花园”。选择这个名字是因为董玉尼玛(Dongyu Nyima)是第8世康祖仁波切的名字,而他也是丹津·葩默的根本上师。
道久迦措林尼寺占地面积28328平方米,俯瞰喜马拉雅山脉,靠近札西琼的康巴噶寺。尼寺建筑群包括阿尼宿舍、学习中心 (shedra)、闭关中心 (drubda)、办公室和员工宿舍,以及一座可容纳108名阿尼修行的传统藏式寺院。另外,还有一个小诊所和一个供游客使用的宾馆。
道久迦措林尼寺由杰尊玛·丹津·葩默 (Jetsunma Tenzin Palmo) 担任院长,提供平衡的学习和实践课程,以便阿尼们能够充分发挥她们的智力和精神能力。她们在堪布和高级尼师的指导下学习哲学、藏文语法、英语和藏传佛教仪轨,并每年进行为期2个月的闭关修行。
道久迦措林尼寺的阿尼经过6年的培训后,可以选择继续哲学研究或进入长期的闭关修行。尼寺的核心使命就是让部分阿尼成为学者和证悟的修行者,以便为后代传承这一宝贵的竹巴噶举传统。
1999年,道久迦措林尼寺成立信托基金,并从札西炯社区购买了修建寺院所需的土地,开始着手修建尼寺。之后,设立了道久迦措林的官方网站并组织巡回教学,以争取尼寺的支持并弘扬佛法。很快,来自世界各地的捐款纷纷涌入,赞助商也承诺帮助阿尼们。
维姬·麦肯齐 (Vicki Mackenzie) 撰写的丹津·葩默传记《雪洞》引起了世人对这项工作的关注,并继续筹集资金。
2000年1月,道久迦措林尼寺的第一批阿尼抵达,她们暂住在康巴噶寺(札西炯)的一个小房间。很快,来自喜马拉雅地区的年轻阿尼将人数增加到了21名。在最初的18个月里,阿尼们住在康巴噶寺在札西炯新建的寺院里,这座寺院在此之前一直空置。
随后,当康巴噶寺需要设立佛学院时,阿尼们搬到了Shanti Niwas(意为平安居所)。这是一座位于附近茶园里的具有百年历史的泥砖房,她们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由堪布洛萨桑波(Khenpo Losal Zangpo)教授佛教哲学,Gen Lodoe教授藏语,并由不同的志愿者教授英语。
2001年,道久迦措林尼寺在Padhiarkar的工地开始施工。
2005年底,阿尼们搬到了已经竣工的道久迦措林尼寺居住区域,而其他建筑仍在继续施工。目前,道久迦措林尼寺的建筑已经全部竣工。自道久迦措林尼寺成立以来,尼寺办事处一直由来自札西炯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女性负责管理。
2008年2月16日,竹巴噶举精神领袖——第12世嘉旺竹巴授予丹津·葩默“杰尊玛”(Jetsunma )的称号,以表彰她在藏传佛教修行中的精神成就和提升女性地位的努力。
丹津·葩默大部分时间都在道久迦措林尼寺度过,偶尔也会前往其他地区进行筹款和传法活动。除了担任尼寺院长外,她还是非喜马拉雅阿尼联盟的创始成员、释迦提塔国际佛教妇女协会前主席,以及国际佛教徒网络名誉顾问和创始成员。
▲2024年9月3日,道久迦措林尼寺将会重新对游客开放。
推荐阅读
版权声明:
1.凡本公众号注明文章类型为“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归属:“业余喜马拉雅文化研究”。
2.所有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文章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业余喜马拉雅文化研究”。
3.所有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图片时必须保留:“图片水印:业余喜马拉雅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