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教节日——盂兰节

旅行   2024-08-18 00:02   新加坡  

文章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18/08/2024

盂兰节

盂兰节,巴利文olambana,梵文avalambana,意为救倒悬。这是佛教为期三个月的结夏安居的最后一天(农历七月十五)举行。在这一天,信众会供养僧团,并将功德回向给逝世的先人和累世的父母,以帮助他们解脱苦痛。这个仪式称为盂兰盆会,也被称为盂兰盆节。盆的含义为救器,而盂兰盆则象征着用于拯救那些陷入倒悬痛苦的器物

盂兰的原始语源尚不明确。唐朝僧人将“盂兰盆”解释为梵语“乌蓝婆拏”(ullambana),巴利文olambana,avalambana=>ullambana,实际上,ullambana是根据印度原语和汉译词的构拟,意为“倒悬”。

据《一切经音义》记载:“案西国法至于众僧自恣之日,盛设供具,奉施佛僧,以救先亡倒悬之苦。以彼外书云先亡有罪,家复绝嗣,无人祭神请救,则于鬼处受倒悬之苦。佛虽顺俗,亦设祭仪,乃教于三宝田中,深起功德。”

盂兰盆被认为可以解救已逝去父母和亡亲的倒悬之苦。日本学者辛嶋静志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他认为“盂兰盆”实际上是指盛饭的盆,将“盂兰”解释为“饭”。他还指出,odana是巴利文和梵文中的词汇,在俗语或犍陀罗语中可能变音为“olana”。无论是“ullambana”还是“olana”,这些词汇都没有在已知的文献中出现过,它们是根据音值或一些语音变化的规则进行构拟的。

据《盂兰盆节》记载:“信众会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佛陀和僧人,以此功德拯救众生脱离恶鬼之苦,使其得生人天善道。”

佛陀住世时,印度的婆罗门教徒会为逝去的亡者举行供养仪式,巴利文称为Saddha,梵文为Śrāddha。随着佛教的传播,这一习俗逐渐在各地的佛教传统中演变为施食饿鬼和救度先亡的仪式。

关于盂兰节的正日,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农历七月十五日,另一种则认为是七月十四日。但是,在粤港澳及华南地区的部分人群中,仍以七月十四日为正日。

由于盂兰节与道教的中元节同属鬼节,因此七月十五日作为正日的说法也广为流行。

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地区,七月十五被视为盂兰节的正日。他们认为这一天是鬼门大开的正日,因此会在午夜十二点举行焚烧等仪式,以祭祀和安抚无家的亡灵。

遵守原始佛教的制度,僧团在雨季期间会集中在一起修行,这一时期被称为结夏安居。在南传佛教中,结夏安居结束后的节日被称为供僧衣节(Kathina)。这个节日始于佛历中的第11次满月后,大约相当于阳历的十月。在供僧衣节期间,信众会向僧侣们供奉僧衣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以表达敬意和支持,同时积累福报。

由于中国的气候与印度不同,汉传佛教将结夏安居的时间调整为农历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在这三个月的精进修行后,僧侣们会在这一天集会,彼此坦诚交流意见和看法,以便进行自我改善,并向佛陀报告修行的成果。佛陀因此感到欢喜和欣慰,所以七月十五日也被称为佛欢喜日或僧自恣日。

在汉传佛教中,七月十五日这一天会举行盂兰盆会,以供养佛、法、僧三宝,同时济度六道中的苦难众生。通过这些功德,信众将福报回向给累世的父母,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弘扬孝亲的美德。盂兰盆会不仅是对亡灵的超度,更是表达孝道与感恩的重要仪式。

据《盂兰经》记载:

目犍连(Maudgalyayana)得道后,心怀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愿望,便以神通力观察到已故的母亲正在饿鬼道中受苦。感到悲伤的目犍连用钵盛饭为母亲供食,然而,饭食在未入口前便化为火炭。于是,目犍连将此事禀告释迦牟尼佛。

佛陀告诉他,仅凭一人之力无法解救母亲,必须依靠供养众僧的功德和威神之力才能使其解脱,佛陀指导目犍连在七月十五日(结夏安居的最后一日),准备好饭食、五果、瓫罐、香油、灯烛、床榻、卧具等物品,供养众僧。当日,众多佛教圣者将示现为僧人,齐受钵供,自恣忏悔,持清净戒律。若能供养如此清净的僧团,则过世的先祖、亲属能够脱离三恶道,当下解脱,衣食自然丰足。

最后,目犍连的母亲在这一天得以脱离饿鬼道的痛苦。经文最后说,所有人都可以依照这一方法供养僧团,以此救度先亡。

在南传佛教的巴利圣典《饿鬼事》中,也有类似的情节,但主角是舍利弗(Śāriputra)。此外,《撰集百缘经》中的〈优多罗母堕饿鬼缘〉也讲述了类似的故事,但主角是优多罗比丘。《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中,故事的主角是目犍连,他试图救度的亡母则生于摩利支世界(marīcika lokadhātu)。而在《地藏菩萨本愿经》中,故事以类似的情节为引,但将饿鬼道换为地狱道,地藏菩萨(Kṣitigarbha)的前世是婆罗门女、光目女,她为了救度母亲而展开了救度的行动。

《盂兰盆经》传入汉地后,由于它强调通过供养僧团来报答双亲的养育之恩,并且可以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这与儒家崇尚孝道的伦理传统相契合。在南北朝时期,梁武帝率先开始举行盂兰盆法会,以表达对父母和祖先的感恩之情。到了唐朝,盂兰盆法会活动更加兴盛,官民共同参与庆祝。由此可见,自南北朝时期起,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盂兰盆节已经成为民间百姓和士人的追思、感念父母和先祖的重要节日,并在历代帝王和人民中得以延续下来。

如今,盂兰盆会或中元普渡大多融合了佛教、道教、巫觋宗教及民间信仰的元素,不仅保留了传统的普渡意义,还增添了娱乐成分,逐渐演变成庙会形式的祭典,包含歌舞、戏剧等多种活动。例如,华人的盂兰盆会常见神功戏的演出,近年来还引入了当代流行的歌台电子花车。在日本和琉球,盂兰盆节期间有盆踊舞表演;朝鲜则有农乐假面舞等传统表演。除了祭祀和娱乐,一些盂兰盆会还具备团结地区和族群的社会功能。

在内地,除了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传说由西汉时期创立)外,十五日原本并不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日子。中秋节作为另一个十五的节日,直到唐朝和宋朝才逐渐发展为全国性的节日。每月初一和十五之所以具有特殊意义,是因为佛教传入内地后,受到其在新月和满月进行布萨(Upavasatha)仪式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在港澳地区,盂兰节期间常见的活动是烧街衣。最佳的时间通常是农历七月初一至十四日进行,白天也可以进行烧街衣的仪式。这个活动旨在为亡灵送去衣物和其他生活必需品,表达对逝者的关怀与敬意。

七月期间,还会举办盂兰胜会或中元建醮活动,例如离岛坪洲就是其中之一。坪洲的中元建醮活动每年农历七月十二至十五日举行,为期4天,其中最热闹的一天是七月十五日。当日的仪式包括走午朝走龙船放水陆灯摆天席争夺祭品以及化大士王等

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地区,中元节除了传统的祭祖和普渡习俗外,还有一项特别的表演活动——歌台,用以娱乐鬼魂,这个活动被称为七月歌台,简称歌台。这些歌台通常在空地上搭建临时舞台,配备音响设备和灯光装饰,观众席上排放一排排椅子,通常第一排的椅子留空,供“好兄弟”(鬼魂)观看。

歌台表演一般安排在晚上,节目内容包括诙谐短剧、魔术、劲歌热舞等,整个农历七月都有演出。

近来来,由于传统歌台秀面临无人继承和资金投入过大的问题,举办数量逐渐减少。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业余喜马拉雅文化研究”,原创文章第一时间推送。



版权申明:

1.凡本公众号注明文章类型为“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归属:“业余喜马拉雅文化研究”。

2.所有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文章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业余喜马拉雅文化研究”。

3.所有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图片时必须保留:“图片水印:业余喜马拉雅文化研究”。

业余喜马拉雅文化研究
1)专注于喜马拉雅文化的研究;2)分享诸派唐卡绘画的技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