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第悉
▲14世纪,帕摩竹巴传记唐卡。
▲19世纪,不丹风格,夏仲·阿旺朗杰唐卡。
帕竹噶举的夏仲·阿旺朗杰(藏文ཞབས་དྲུང་ངག་དབང་རྣམ་རྒྱལ་)在逃离西藏后,来到了不丹。他不仅在不丹传法,还成功地统一了这片土地,并自称为夏仲活佛(藏文ཞབས་དྲུང་,Shabdrung),意为法王。更将竹巴噶举派(宗喀语འབྲུག་པ་བཀའ་བརྒྱུད)作为不丹的国教,将佛教教义深深地根植在不丹的土壤中,直接影响了不丹之后的宗教和政治格局。
公元1646年,夏仲·阿旺朗杰仿照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在不丹创建了僧俗共治的双重政治体制。这一制度将政府的权力划分为世俗和宗教两个行政部门,以杰堪布为首的宗教部门和以竹第悉为首的世俗部门。然而,无论是杰堪布还是竹第悉,他们的权力都受到夏仲活佛(阿旺朗杰的转世)的监督和制约。
在夏仲活佛的统领之下,僧众中的最高官员称为达玛拉贾(Dharma Raj),也称为杰堪布(意为大方丈),负责宗教事务的管理和决策。而管理世俗事务的最高长官则被称为竹第悉,或德布王、德布拉贾(意为长官),他们负责处理国家的日常行政事务。
在行政管理方面,阿旺朗杰独具匠心地将不丹划分为三区、七宗,并设立了相应的行政体系。各区设立了本洛(Dpon-slob,意为总督),负责区域的整体事务;各宗则设宗本(等同县长),负责宗内的日常管理。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地方官员大多由僧人担任,他们的办公地点在各宗堡,这充分体现了不丹政教合一的政治特色。
在不丹境内,无论是藏传佛教中的哪个教派的寺院,寺院住持的任命都由中央政府的僧侣机构决定,这进一步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宗教事务的控制。而本洛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不仅负责税务、司法和军事指挥,还担任着采购代理人的角色,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于与中国西藏、印度之间的贸易及土地税。
1629年,阿旺朗杰制定了一部较为完备的法律——《嘉意法典》(Rtsa Yig),这部法典在不丹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不仅规范了国家的法律制度,也为不丹的社会秩序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这部法典一直沿用至1957年才修订。
1650年,不丹仿照了西藏的摄政机构,设立了咨询会议。这一举措标志着四分五裂的不丹开始形成了中央集权制度的运作模式,为不丹后续的经济、政治等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阿旺朗杰的出现和统一不丹的贡献,都对不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廷布宗。
1651年,阿旺朗杰圆寂后,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并防止内乱,不丹政府对这一消息采取了保密措施,仅对外宣传他正在长期闭关修行。在此期间,竹第悉也没有派出寻访队伍去寻找转世灵童。这一决策导致不丹长期处在以竹第悉为首的摄政,当中包括几位洛本(Lopen)的参与。这一时期的政治格局大大提高了竹第悉(德布拉贾)在不丹政教上的影响力,而作为杰堪布(达玛拉贾)的权力则受到了显著的削弱。
▲不丹第5代王的长子。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制度逐渐暴露出内在的矛盾。竹第悉在逐渐取得权力的过程中,不丹也爆发了内战。一旦找到了夏仲活佛的转世灵童,杰堪布作为既得利益者,又不愿放弃自己的权力,使得夏仲活佛的权力被进一步的削弱。同时,竹第悉也失去了对当地统治者和本洛的有效控制。
阿旺朗杰的领导才能和远见卓识,使得不丹能够逐渐走向统一和稳定。他的政治和宗教改革,为不丹的现代国家建设、民族认同和宗教信仰奠定了基础。因此,他被尊称为现代不丹王国、民族和宗教的奠基人。
至今,在不丹国内,仍然可以看到不丹民众对阿旺朗杰的崇敬和信仰。他的影响力和贡献,被不丹民众铭记在心,并代代相传。为了纪念夏仲·阿旺朗杰,不丹规定每年4月10日为全国公共假日。
▲普纳卡宗。
在办公地点的安排上,竹第悉会根据季节的变换选择不同的办公地点。在春、夏、秋季,竹第悉会在廷布宗(宗喀语ཐིམ་ཕུ)处理政务,这是不丹的首都及重要的行政中心。而到了冬季,则会转移到普纳卡宗(宗喀语སྤུ་ན་ཁ་རྫོང་ཁག)进行办公。普纳卡宗作为不丹曾经的历史文化中心,也承载着重要的宗教和政治意义。
这样的安排不仅反映了不丹独特的政治和文化传统,也体现了竹第悉作为政教领袖的地位和影响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权力的转移,竹第悉这一职位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也逐渐显现出来。
在这一时期,不丹被彻底分裂为由本洛控制的独立地区。夏仲活佛沦为竹第悉控制下的傀儡,而本洛经常经常蔑视竹第悉来管理他们的辖区。这种政治格局也给不丹带来了长期的动荡和不安定。
▲竹第悉·Yeshe Ngodub,摄于1905年。
在19世纪之前,竹第悉的人选是在僧俗两众中通过选举产生的。然而,到了19世纪之后,这一选举机制逐渐以世俗为主导。最初,竹第悉的选举由寺院理事会负责,后来,这一职责改为在不丹国家委员会,竹第悉的任期为3年。
▲不丹第一代国王——乌颜·旺楚克。
1907年,乌颜·旺楚克(宗喀语ཨོ་རྒྱན་དབང་ཕྱུག་)作为不丹地方实权领导人(宗本)之一,得到了当时英属印度政府的帮助,消灭了境内的敌对势力,并将不丹从原先混乱的双重政治制度(竹第悉与杰堪布共治)过渡到世袭制的不丹王国,从而建立了旺楚克王朝(宗喀语དབང་ཕྱུག་རྒྱལ་བརྒྱུད་)。
由于宗教在不丹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丹人普遍信教,使杰堪布曾失去的部分权力得到了恢复,开始逐步参与到国家事务的管理当中。
不丹在建立了世袭君主制后,废除了竹第悉,并大力削弱了杰堪布的权力,使杰堪布只负责宗教事务,而不再涉及国家的管理事务,从而确立了不丹国王在国家事务中的核心地位。
▲不丹第4代王、第5代王及他的长子。
不丹国王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国王既是不丹王国的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和军队的最高统帅。不丹的政治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围绕着国王的作用进行,国王的决策和行动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不丹第5代王。
自1963年开始,不丹国王开始使用朱甲布(宗喀语འབྲུག་རྒྱལ་པོ་,Druk Gyalpo,意为龙王)作为头衔,这一变化反映了不丹国王对国家形象和地位的重新定义。而在1905年之前,不丹国王以竹第悉(宗喀语འབྲུག་སྡེ་སྲིད་,Druk Desi)、德布拉贾(Deb Raja)作为头衔。
在中国的史料记载中,将竹第悉称为德布拉贾(Deb Raja)。现在,不丹国王改称为朱甲布(Druk Gyalpo),意为雷龙之王。
▲不丹第5代王的长子。
2008年,不丹政府颁布的宪法中,明确表达了对僧俗共治制度的承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宪法中并未提及竹第悉的头衔,所有的行政权力都直接授予给不丹国王及文职机构。
▲不丹王室成员。
此外,不丹国王在任命杰堪布时,会依据5位洛本的建议进行,这体现了不丹政治决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民主宪法作为不丹王国的最高法律,确保了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和稳定性,而不是夏仲活佛权力之下的傀儡。
推荐阅读
欢迎关注公众号“业余喜马拉雅文化研究”,原创文章第一时间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