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特别行政区特首政策组专家组成员、毕马威中国前副主席龚永德建议:整合上海、深圳和香港的金融资源,尽快为国家建立可以超英赶美且具竞争力的国际金融中心。龚永德的建议是:由于香港税率低和没有外汇管制,加上国家需要建立离岸人民币中心的战略目标,香港极有条件凭其制度优势担此重任。他还提出,要让香港成为亚洲第一国际金融中心。他没有直接提出资源整合方案,只是建议:挑选20至30家在上海或深圳上市的优质公司到香港发行H股,让海外资金可以直接投资;与此同时,也挑选20家左右只在香港上市的优质公司到上海或深圳发行新股,让内地投资者可以直接投资这些公司及与其有关的衍生金融产品。第一,国家对金融越来越重视,最近更提出了“六个强大”,包括打造“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第二,常年位居“全球金融中心老三”的香港,近年来跟纽约、伦敦差距有所拉大,而且日益受到新加坡的挑战,甚至被讥讽为“国际金融中心遗址”。那么,全球金融中心目前的格局到底是怎样的?相信欧美的视角跟中国的视角,有很大的不同。
我们先看来一份“欧美视角”和“中国视角”各占50%权重的榜单——英国智库Z/Yen集团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第34期):该指数从营商环境、人力资本、基础设施、金融业发展水平、声誉等方面对全球主要金融中心进行了评价和排名。共有121个金融中心进入榜单,全球前十大金融中心排名依次为:纽约、伦敦、新加坡、香港、旧金山、洛杉矶、上海、华盛顿、芝加哥、日内瓦。
上海位居内地第一,全球第7;深圳位居内地第二,全球第12名;北京位居内地第三,全球第13名。另外一个100%中国视角的榜单,排序就明显不同了。新华·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2023)的全球10大金融中心依次是纽约、伦敦、上海、香港、新加坡、东京、北京、巴黎、深圳和法兰克福。这是新华社连续第四年把上海列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可能会有人质疑:上海金融中心地位,能排这么靠前吗?
从市场丰富性、成交量上看,上海的确超过了香港和新加坡。上海不仅有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还有金融期货交易所、全国银行间市场、全国外汇市场、全国黄金钻石市场,2023年全市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3373.63万亿元。但上海金融中心的短板也是显著的:国际化程度较低,它基本上是一个国内市场。至于深圳就更是一个国内市场。深圳只有证券交易所,没有期货、外汇、黄金的交易场所。
不过令香港、上海羡慕的是:深圳证券交易所的股票交易额,目前是亚洲第一。比如今天(3月8日)的股票交易额,深交所是4900亿人民币,上交所是3706亿人民币,港交所成交折合798亿人民币。新加坡证券交易所就更惨,只有41.5亿人民币(7.68亿新加坡元,下图)。一般来说,新加坡交易所每天股票成交额在深交所的1%左右,相当于港交所的20到15分之一。
新加坡金融中心的优势在外汇交易、家族办公室等方面,以及政策的稳定性、透明度,未来的可预测性,以及高增速。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香港都被认为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排名在新加坡之前。原因很简单,香港背靠中国内地,在服务内地这个庞大经济体上,天然比新加坡有优势。
纵观全球金融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一个庞大经济体,必然有一个金融中心,作为其资本的入口和出口。美国乃至整个北美,是全球经济总量最大的地方,它的资本出入口就是纽约;欧洲经济规模接近北美,它的资本出入口是伦敦,即便英国脱欧了,伦敦金融中心的地位也没有被动摇。香港则是中国内地这个庞大经济的资本出入口。外部世界对中国内地的投资,65%左右要通过香港做跳板;中国内地对外投资的60%以上,也要通过香港为跳板。内地的资本出入口之所以不是上海,因为上海只是国内市场,被外汇管制卡住了。另外,香港属于海洋法系(普通法),跟英美属于一个法系,容易对接。上海未来能取代香港的“中国资本出入口”地位吗?恐怕很难,如果香港被替代,也是被新加坡替代。国家未来会整合金融资源,力推香港为中国唯一的国际金融中心吗?上海、深圳等城市的金融资源,会向香港集中吗?我的观点是:难度很大。中国很难放弃香港、上海“双金融中心”的顶层设计。从去年举行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以及今年1月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上领导人的讲话看,中国不太可能把主要金融资源整合到某一个城市身上。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可能会继续维持两个主金融中心,以及多个分金融中心。两个主金融中心,就是上海和香港。注意,上海排名在香港之前,而不是之后。多个分金融中心,包括深圳、北京、广州、郑州、大连等。
去年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通稿里,只点名了两个城市,就是上海和香港,具体表述是: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根据这个表述,上海已经是国际金融中心了,香港也是。
中国之所以“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因为国家强调“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既遵循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具有适合我国国情的鲜明特色,与西方金融模式有本质区别”。香港是离岸市场,没有外汇管制、资金来去自由,如果金融资源都集中在香港,未来的金融安全可能出现漏洞。毕竟,国际金融话语权和规则都掌控在欧美手中。所以我的判断是:上海、香港金融中心地位会进一步强化,一些金融资源会进一步集中,但不会在上海和香港之间有所取舍。未来大概率会继续维持“双中心运行”的方式,香港主外、上海主内,但上海对外功能会不断增强。沪港之外,金融资源已经不太多了。比如深圳,之前有中小板、创业板、主板,是中国多层次证券市场最完整的城市,深交所被定位为中国的纳斯达克。后来,国家意识到科技创新非常重要。于是,在上交所设立了科创板,北京新三板和后来的北京证券交易所也都以科技企业上市为主,也定位为中国的纳斯达克。在上交所增设科创板,新三板不断提升档次并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的同时,深交所的中小板跟主板合并。深圳在资本市场拥有的独特定位已经泛化。换句话说,过去几年,深圳的金融资源已经部分转移到了上海和北京。接下来继续挤压深圳,已经没有什么空间了。更何况,深圳是全国“R&D人员全时当量”(相当于全职科研人员数量)最多的城市,也是全国PCT国际专利最多的城市,堪称中国市场化科技创新第一城。在这样的城市里保留一个证交所,有一个创业板,难道还有什么值得推敲的吗?
此外就是大连、郑州、广州,各有一个期货交易所。期货交易所的影响力和对资金吸引能力都比较弱,跟证交所和金融期货交易所无法相比。即便这三个期交所都整合给香港或者上海,意义也不大了。
要知道,早在2019年上海就占了全国直接融资额的85%以上。
继续把其他城市的金融资源集中到上海,意义已经不大,反而增加国家金融安全的风险。
香港获得的金融资源也是独一份。比如阿里、腾讯、百度、小米、美团等都在香港上市,但没有在沪深上市。滴滴从美国退市后,也将在香港上市,而不是在沪深。过去1年,香港还成功拿下了股票“港币+人民币”的双柜台交易模式,这相当于宣告了澳门不太可能再设立证交所。此前,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2019年2月)中,国家曾提出“研究在澳门建立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证券市场”。后来广东省还帮助澳门制定了澳门证券交易所的方案。只是由于澳门缺少金融立法,交易所才迟迟难产。后来,这个交易所被定位为债券市场,未来能否落地有待观察,因为澳门的金融业基本上是依附香港的。而国家的确有意继续强化香港金融中心地位。但在强调“强大金融中心”的背景下,再设立新的、“既不在香港、也不在上海”的全国性金融要素市场几乎不可能了,也没有必要了。
这意味着:重庆、成都、杭州、南京、天津、武汉等城市的金融中心梦,只能梦想一下了。
存量调整很难,增量调整相对容易。所以,未来金融资源的增量,会进一步向香港、上海集中,这是可以预期的。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一下新加坡金融中心地位的崛起,可能会有很多新的启发:新加坡资金量并不太大,股票交易尤其清淡,但这不影响它成为全球金融中心,而且蒸蒸日上。所以,资金量、成交量不是最重要的。让投资者觉得安心、安全、可预期,愿意把钱放在你这里,在这里投资运作,才是更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