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之初,汪曾祺以旧社会寺庙生活为题材,打出探头球——《受戒》。小说无论在双线主题(明、暗双线)的表现上,还是在背景、题材、人物、语言、风俗、诗意、文体、结构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肯定。《受戒》发表13年了,平安无事,好评如潮,作者由衷地感谢改革开放的好时代。
旧社会的寺庙生活,依然活在汪曾祺的心中。他思绪涌动、故事蠕动、形象波动,于13年之后的1993年7月,发表了同类题材的小说《仁慧》。这一回,汪曾祺不再遮遮掩掩,一条主题明线贯穿始终,于不变中有变。不变的是主题:依然写的是突破清规戒律,勇于变革和改变;变的是:不写寺庙写尼庵,不写和尚写尼姑,不写纯真的爱情写追求多维的自由与改变。《仁慧》在艺术手法和感染力上,可能不及《受戒》,但在主题开掘、细节描写和人物刻画,情节安排和故事叙述,语言风致和叙述风格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特别是在人物塑造上,更集中、更自然、更生动地推出了仁慧,她的特立独行、标新立异、执着改变的生动形象,让人感动感慨,难以忘怀,思绪万千。
《陀罗尼经》云:千手千眼观世音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随众生之机,相应五部五种法,而满足一切愿求。仁慧在观音庵当尼姑有一阵子了。她在庵里用心观察,可谓眼到心到手到,跟着当家的(人称二师父)学念经、做事,当帮手。“二师父是个面色微黄的胖胖的中年尼姑,是个很忠厚的人,一天只是潜心念佛,对庵里的事不大过问。在她当家的这几年,弄得庵里佛事稀少,香火冷落,房屋漏雨,院子里长满了荒草,一片败落景象。庵里的尼姑背后管她叫‘二无用’。二无用也知道自己无用,就退居下来,由仁慧来当家。”仁慧激流勇进,当仁不让,勇敢地担起了当家主持的重任。仁慧不是观世音,没有千手千眼,但她多手多眼,思想前卫,思路清晰,成竹在胸,不畏清规戒律,敢闯敢试,能破能立,敢作敢为,尽可能满足庵内外人们的愿求;她有着不同寻常的体香,“穿金蓝大红袈裟,戴八瓣莲花毗卢帽,两边两条杏黄飘带,美极了!”;她心有定力,执着变革与改变,专注人和庵的生存与发展,虽历经苦难和坎坷,但思想活跃,青春常在,“仁慧六十开外了,望之如四十许人。”
不满现状、改变现状,是改革的动力,是不变的真理。仁慧没有搞“新官上任三把火”,但她从小处着眼,细处着手,有立有破,从点滴改起,拆除了“暗无天日”,赢得了庵内外人们的拥趸和亲近。
一是改变联谊方式。尼庵的生存在香客。仁慧改进与香客的联谊方式,以走动增进感情,以小礼增进友谊,以“费心”赢真心,不断增加尼庵的收入,让尼僧们有体面、有尊严地生活。“二师父大门不出,仁慧对施主家走动很勤。谁家老太太生日,她要去拜寿。谁家小少爷满月,她去送长命锁。每到年下,她就会带一个小尼姑,提了食盒,用小磁坛装了四色咸菜给我的祖母送去。……观音庵的咸菜非常好吃,是风过了再腌的,吃起来不是苦咸苦咸,带点甜味儿。祖母收了咸菜,道声:‘叫你费心’。随即取十块钱放在食盒里。仁慧再三推辞,祖母说:‘就算是这一年的灯油钱。’”
二是改变庵颜庵容。庵里的收入活了,尼僧的生活改善了,也有钱修缮庵房了。“她请瓦匠来检了漏,请木匠修理了窗槅。窗槅上尘土堆积的槅扇纸全都撕下来,换了新的。而且把庵里的全部亮槅都打开,说:‘干嘛弄得这样暗无天日!’院子里的杂草全锄了,养了四大缸荷花。正殿前种了两棵玉兰。她说:‘施主到庵堂寺庙,图个幽静,荒荒凉凉的,连个坐坐的地们都没有,谁还愿意来烧香拜佛?’”“仁慧募化到一笔重款,把正殿修缮油漆了一下。焕然一新,给三世佛重新装了金。在正殿对面盖了一个高敞的过厅。”
三是改变化缘路径。思维决定作为,思路决定出路。仁慧善思考,脑子活。丰富化缘渠道。她勇于改变和创新,既中规中矩、小打小闹化缘,也能够“越规越矩”、中打中闹,从素斋上求突破,暖了香客的胃,留住香客的心,吸引香客登庵献款。精制香蕈饺子。“祖母的散生日总要在观音庵吃顿素斋。素斋最好吃的是香蕈饺子。香蕈(即冬菇)汤;荠菜、香干末作馅,包成薄皮小饺子,油炸透酥。倾入滚开的香蕈汤,嗤啦有声,以勺舀食,香美无比。”打造素斋品牌。“观音庵的素斋于是出了名。于是就有人来找仁慧商量,请她办几桌素席。仁慧说可以。但要二天前预订。因为竹荪、玉兰片、猴头、都要事先发好。来赴斋的有女施主,也有男性的居士。也可以用酒,但限于木瓜酒、狶莶酒这样的淡酒,不预备烧酒。” 香客旺了,自然带旺了香火。
为佛教事业和尼庵的发展,仁慧不顾所谓的传统规矩、清规戒律,她不仅打造素斋品牌,还摸索多元经营,打造佛事品牌,赢得收入大单。仁慧坚信有戒律的当敢于突破,没有戒律规定即自由。她冒天下之大不韪,在自学后,带着尼姑放起了焰口。“放焰口本是和尚的事,从来没有尼姑放焰口的。仁慧想。一天老是敲木鱼念那几本经有什么意思?为什么尼姑就不能放焰口?哪本戒律里有过这样的规定?她要学。善因寺常做水陆道场,她去看了几次,大体能够记住。她去请教了善因寺的方丈铁桥。这铁桥是个风流和尚,听说一个尼姑想学放焰口,很惊奇,就一字一句地教了她。她对经卷、唱腔、仪注都了然在心了,就找了本庵几个聪明尼姑和别的庵里的也不大守本分的年轻尼姑,学起放焰口来。起初只是在本庵演习,在正殿上摆开桌子凳子唱诵。咳,还真像那么回事。尼姑放焰口,这是新鲜事。于是招来一些善男信女、浮浪子弟参观。你别说,这十几个尼姑的声吾真是又甜又脆,比起和尚的癞猫嗓子要好听得多。仁慧正座,穿金蓝大红袈裟,戴八瓣莲花毗卢帽,两边两条杏黄飘带,美极了!于是渐渐有人家请仁慧等一班尼姑去放焰口,不再有人议论。”成功者是不受禁锢和谴责的。仁慧的思想解放、标新立异,改变了僧尼们的思想观念,改变了庵内外的舆论氛围,更是给观音庵带来了“气象兴旺,生机蓬勃。”
即便在土改之后,仁慧失去了众僧和产业,被迫离开尼庵,她仍怀有佛和目标、诗和远方,没有还俗,不为谣言所动,赴外地创设了菜根香素菜馆,卖素菜、素面、素包子,生意很好。菜根香的名菜是香蕈饺子。菜根香站稳了脚,仁慧把它交给别人经管,自己则云游四方,随遇而安,潇洒逍遥,伺机再起。
4
仁者爱人,慧者益人。仁慧作为那个时代、那个行业的变革者,具有千手千眼的气魄和本领,将所谓的清规戒律踩在脚下,有破有立,做到见必思,思必行,行必果,创造了尼姑放焰口等成功案例,丰富了庵内外人们的生活。小说在成功塑造仁慧形象的同时,对其他人物虽着墨不多,但也栩栩如生,真实可信。
善因寺的方丈铁桥,是个风流和尚。他对仁慧学放焰口的要求,一是惊奇,二是肯定,三是施教。铁桥不因仁慧的出格而抵触,也不因可能多了一个竞争对手而弃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我(作者)的祖母作为香客(施者)的代表,对仁慧是认可的,和二师父也谈得来,收到庵里送来咸菜之后,总要给些香火钱。祖母隔一段时间,总要去庵里看看变化,和二师父聊聊。祖母的散生日,总是在庵里度过的,吃顿素斋,香蕈饺是必上的保留项目,这也是以行动支持庵里的改变,给其他施主以示范引导。
仁慧的变革与改变,虽然受到二师父的非议,但迎合尼僧们的心,符合她们卫生、整洁、改变、生机、新奇、热闹、增加收入和改善生活等欲望与向往,她们成了仁慧变革与改变的拥护者、实践者和受益者。“二师父对仁慧这样的做法很不以为然,说:‘这叫做什么?观音庵是清静佛地,现在成了一个素菜馆!’但是合庵尼僧都支持她。赴斋的人多,收入的香钱就多,大家都能沾惠。佛前“乐助”的钱柜里的香钱,一个月一结,仁慧都是按比例分给大家的。至少,办斋的日子她们也能吃点有滋味的东西,不是每天白水煮豆腐。”符合人心、给人温暖的改变,自然得到众人的支持。
二师父虽然保守、无能,但她有自知之明,没有死占着位置,而是主动退位让贤。她对变革、创造、创新格格不入、颇有微词,特别是无法容忍办素斋、请男客、用酒、放焰口等突破性改变,但没有拉帮结派有组织反对,也没有激烈地抵制和对抗行动,眼睁睁看着:落花有意随流水。仁慧对二师父多有包容,没有无情斗争和毁灭打击,而是以实际行动与之对话,用改变的成果影响和教育二师父。如今在我们周边,也能看到不思改变、非议改革、阻止创新的“二师父”、“二无能”。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仁慧的变革与改变没能进行到底。其主要问题出在土改和文革。作者在小说中已作叙述,给读者以无垠的想像和反思空间。
汪曾祺在谈到《受戒》时特别言明:“四十多年前的事,我是用一个八十年代的人的感情来写的。《受戒》的产生,是我这样一个八十年代的中国人的各种感情的一个总和。”(汪曾祺:《关于〈受戒〉》)其实不只是《受戒》,他在80年代创作(包括《仁慧》)以及四十年代与故乡有关的作品,都是当代中国人情感的总和,尤其是中国人对改革、改变的情感的总和。寺庙不仅是一种宗教建筑形式,作为重要的敬顺仰止之地,象征着某种神圣话语之境。寺庵尚且能冲破禁锢,破戒创新,改革改变,更何况庙堂和江湖。释迦牟尼在圆寂前,弟子曾请问日后如何修法,世尊答曰:“以戒为师”。由此可见,佛教对与戒律的重视,甚至有宁舍生命,不破戒律之说。《受戒》中的小英子、明海,《仁慧》中的仁慧、铁桥等,反其道而行之,将破戒作为天条,无视清规戒律,勇于和善于变革与改变。对此,释迦牟尼恐怕也只能干瞪眼了。
鱼不知道自己生活在水里,只能适应而无法改变水环境。人知道自己生活在社会里,可以尽己所能适应和改变社会。仁慧具有一定的质量、能量和份量。在那个变局的年代和环境里,她能凭借自己的眼手和众人的多眼多手,理清事物的主流和发展方向,推动事物的变量朝着正极改变。即便在外力过强时期,她暂时不能改变环境、事物和他人,也能静观深思,充实、改变和享受自己的人生。不自由不改变毋宁死。改革为了改变。赢得人心的正极改变,实现人们希冀和向往的改变,提高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改变,是人心政治的必然,是不可阻挡的潮流。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来了,仁慧肯定又回来了,阻止仁慧的改变终被阻止,“改变”仁慧的改变终被改变。这就是《仁慧》的价值和意义,这也是汪曾祺众多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改于2024年11月上旬
汪迷部落工作室竭诚欢迎广大汪迷朋友、文学爱好者、基层写作者联系洽谈著作出版、版权合作、代理经营、文学交流等事宜!!!
联系电话:13092061117 陈玉华
【汪迷部落】陆忠场 | 网子 轿子 担子——读汪曾祺《打鱼的》《侯银匠》《三姊妹出嫁》三篇小说札记
【汪迷部落】陆忠场 | 天使的拯救行动——窥观汪曾祺小说《窥浴》
【汪迷部落】陆忠场|自由 钻研 标新——对汪曾祺联大期间部分作业的回眸与思考
投稿邮箱:385987962@qq.com。
敬请广大汪迷理解支持、相互转告!
本文配图和文字以及音频未注明作者的
敬请作者联系微信君加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