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中国教师报:松滋实小办学新思维之一:家长思维|山栀子

政务   2024-11-07 06:30   湖北  

点击

关注我们吧!


学校治理的“家长思维”

❏ 山栀子

今年9月,浙江某地一学生家长在学校门口跪求“取消钉钉打卡”的事件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读书打卡、作业打卡等一直存在争议的管理机制,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
“互联网+人工智能”环境下,运用工具进行教学和管理是大势所趋。从实践看,一些打卡程序或信息工具,确实具有节省、便捷、清晰等沟通优势。但是,为什么在老师们看起来好用的工具在实践过程中充满争议甚至是饱受诟病呢?
工具没有问题,如何好好使用才是问题。其背后涉及学校治理的一个重要理念:家长思维。
所谓“家长思维”,即学校在设计和实施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时,站在家长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充分考虑家长的实际需求、困境、体验及其可能产生的“反响”,还有家长可能提出的诉求我们如何回应和调整。
“家长思维”,以教育公平和家长利益为出发点,是对学校治理风险的一种预判。
以“打卡”为例。比如阅读打卡,从教学意义看,“利”在对学生或家庭的约束、督促功能,其次是教师直观、便捷的评价功能。但从家长运用看,“弊”也十分明显,其一是严格的时间要求和任务管理造成家长滋生一种“负担感”,家长也有疏忽时;其二是部分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不一定能熟练操作,有的是非智能的“老人机”,还需“摇控”远方的父母代操作,很不方便。所以,学校教育视角的“利”,很可能就成为了家长实践视角的“弊”。
学校有了“家长思维”,就会在打卡的要求和方式上给予家长以更多的“空间”,增加其“弹性”和“选择”。一是变统一要求为积极倡导,非强制,二是提供完成任务的多种呈现方式,家长自行选择。更重要的是,还要注重对“好工具”的宣传、沟通和培训。当家长理解了学校和老师的“用意”,着实体验了新工具的“好处”,熟练掌握了新工具的“操作”,学校要求就会转化为家长的自觉行动。
再以“群沟通”为例。微信群沟通已成为当下家校沟通的一种常态,信息发布更是便捷。手指轻轻一点,信息直达家长。当众表扬,大家当然都喜欢;但是如果是提醒或批评呢,教师的初衷原本是借对某生的批评起到提醒或警示更多同学或家长的意图,一举两得;然而事与愿违,被“点名”的学生家长会感到很没有“面子”而心生反感,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在群中公开质疑、怒怼老师的尴尬和矛盾,甚至发展为投诉举报。
学校有了“家长思维”,就会在微信中“亮晒”“点名”之前,充分考虑是否损及学生的自尊,伤害家长的“颜面”,引起其他家长的“不适”等等,从而在“群发”和“私发”中作出科学选择。
学校治理中的“家长思维”,其本质是一种“风险思维”,最大限度地防范职业行为的风险。
 “家长思维”哪里来?
一是正确的教育观。办学行为急功近利,风险就无处不在。要时刻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价值,全面贯彻“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始终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
二是科学的家校观。教育学就是关系学,好关系成就好教育。要充分认识教育不能只有学校“一条腿”走路,家长和家庭不再是一种教育补充,而是同等重要的组成部分。尊重、善待、依靠、团结家长,充分发挥“家长资源”的作用。
三是系统的治理观以问题和结果为导向的学校治理,要求我们必须时刻关注学生和家长的情绪反应、体验反馈,进行系统的风险研判。这就需要管理者和教育者怀着一颗“同理心”,站在学生和家长的立场去思考,去设计,并对教育教学活动作出调整和优化。
学校治理如何践行“家长思维”?
公平为首家长对教育最“敏感”的是什么?无疑是“公平”。因此,在涉及学生的资源、机会、利益等供给和分配机制上,学校要充分兼顾不同群体的需求和利益,以公平公正公开为第一原则。诸如学生的座位编排、荣誉激励、活动参与、岗位锻炼、困难补助等方面,都要切实尊重家长的知情权,学生平等权,让教师的“公心”和教育的“公平”被家长看见。
目中有人心中有学生,眼中有家长,把学生和家长放在学校治理的正中央,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对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尊严的关照,对家长笑脸相迎、平等对话的姿态,都是“目中有人”的生动体现。
倾听在前制度设计、活动安排、服务收费等,事前精心设计后,也不忘利益的攸关方——家长,充分征求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召开论证会、座谈会。松滋实小在贯彻落实“教育部学生惩戒规定”时,依靠家委会共同制定班本化的“班级惩戒规则”,然后通过召开班级家长会进行民主表决,让学生违纪惩戒规则具有具体化、个性化、针对性和约束力,使惩戒规则“一班一策”,丰富多样。
多元选择兼顾不同群体利益、考虑具体境脉特征,最好的办法就是增加“选择性空间”。比如打卡、作业、进餐、课后服务、研学旅行、社会实践等方面,都要给学生和家长提供两种以上的方案,自愿选择,以满足不同家庭的实际需求。
回应关切一项机制一个项目行不行、好不好,家长反馈是评价“标尺”。任何一项教育教学活动都需要在实施和推进过程中关注相关方的“反应”,及时做出调整和优化。教师眼中看似寻常小事,但在学生和家长的心里就是“大事”。
当下,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广大家长对优质教育更迫切需求的现实矛盾,学校治理的失误和问题也很难避免。我们不仅要有直面家长的勇气和担当,还要有回应问题的真诚和智慧。从某种意上,学校和老师的“冷暖”,决定了家长的“冷暖”。如果说“用户思维”是一个企业的成功学,那么“家长思维”就是一所学校的发展学。
(作者系湖北省松滋市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本文已刊于《中国教师报》11月6日,详见左下阅读原文。)
推荐阅读:
1.【家教】“伙伴”是儿童最向往而美好的关系|山栀子
2.【时评】送9岁女儿进派出所的“家教”,不是冲动,而是理智的勇气|山栀子
3.【时评】剧演砸了,挨“板子”的不该是姜萍|山栀子
4.【随笔】身影可以缺席,但青春不能缺席|山栀子
5.【悦读】把未来学校办在当下——读《重新定义教育》《未来学校构想》|山栀子
6.【心得】名校长之“名”|山栀子
7.【论道】好学校应有“森林”景观——浅说我的办学主张 | 山栀子
8.【故事】当学生能请校长“系鞋带” | 山栀子



点击分享此文章


乐乡树人
讲好教育好故事,分享树人好经验;崇尚人间真善美,弘扬社会正能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