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中国教师报:松滋实小办学新思维之四:家校共同体|山栀子

政务   2024-11-28 06:40   湖北  

点击

关注我们吧!


学校怎样建设“家校共同体”

山栀子

“早上正在驻校观察,一家长告诉我说学校某处墙壁上有一枚镙丝钉,会划伤孩子。现场一看,可能是学校曾经悬挂宣传展板后留下的一枚钉子。我立即反映给学校后勤,学校当即派人消除了安全隐患。这件小事,让我作为一名驻校家长当好家校联络员的角色,体验到一种参与管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在学校“驻校家委双月交流会”上,首批驻校家委何章翠兴奋地说。而另一名驻校家委陈晓菊感言,“驻校后才真正懂得了老师们带好一个班一群孩子的艰辛,每天的全程陪伴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四年级组副组长涂宇蓝说,老师们开始对“家委驻校”不以为然,现在看到家长们在经常讲述老师们的故事时,这种寻常工作被家长看见、理解和传说也让老师们感受到一种“价值感”。

家长化身“第二校长”,驻校当好“观察员”。成为松滋实小2024年秋季学校一道新风景。让家长从“看见孩子”走向“参与管理”,进而实现“理解教育”,这是家校协同育人的“升级版”。
家校共育如何从响亮“口号”落地于生动实践,如何把学校“一厢情愿”转化成家长“心之所向”,真正形成“双向奔赴,相互成全”新格局?我们提出“好关系成就好教育”,建构“合伙人+朋友圈+关系网”这一立体家校观,即:家长,是育人重要合伙人;家庭,是学校最大朋友圈;家校社共育,是优质教育最稳固关系网。“合伙人”是底层逻辑,“朋友圈”是表层特征,“关系网”是治理结构,而“共同体”是行动目标。基于这一认知,我们致力于把每一间教室建成育人共同体,从思想共鸣、空间共创、角色共担、成长共享等四个角度创新路径和策略。

一是思想共鸣,优化“教育关系”。关键在改变破除长期以来“学校高高在上”的思维惯性和“家长羞羞答答”的被动局面。其一,以“协同观”立意。变教师“优越感”为“同理心”,坚持给教师讲好“四堂课”,即形势课、角色课、风险课、价值课。以“同理心”出发,充分考量和评判学生、家长利益和社会效应。其二,以“家委会”立位。家委会是家校共育的关键力量,关键在怎么建、怎么用、怎么管。规范家委会组织建设,严格“自荐+推荐+公认”流程,尤其是让弱势群体家长代表成为家委“标配”,以维护公平、守住底线、增强公信。加强家委会培训指导,明确责任边界,建立议事机制,划定纪律红线,落实家长评议。健全家委会监督机制,防范家委会“变性”和“变味”。其三,以“开校门”立言。家校共育,难点在“言”,“言”就是最好的参与。制度保障,建立《家校共育中心章程》,发布《家校共育行动宣言》,推广《家校共育工作手册》。书记、校长的电话、微信号、公众号、抖音号向所有家长公布。平台搭建,经常开展意见征集,定期组织圆桌对话,必有提议,必有回应,公开解答,接受监督。

二是空间共创,推进“教室共建”。教室作为最根本最重要的育人空间,是组织、文化、规则、课程、关系、评价、故事生长的沃土。要把教室建设成“班级育人共同体”,重点在“三共”:其一,共建文化规则。吸纳家长参与空间环境设计、班级文化创意、学生作品布展、学习小组建设。依靠家长制定班级规则,推进“教育惩戒规则”的班本化探索,先有家长认同,再由老师执行、家长监督,这样才能减少教师惩戒学生中的争议和矛盾。其二,共建班级课程。班级课程是班级育人的重要载体,是“一班一品”的重要途径。挖掘丰富的“家长资源”或家长关联的“社会资源”,家长中的医生、护士、退伍军人,皆成为班级课程的“编外教师”。其三,共培成长之根。好习惯离不开家庭的抚育,尤其是读书、写字和体育美育的长期熏陶。我们称之为“培根工程”。以“书香班级”链接“书香家庭”,倡导“书房是家庭最好的风水”,推进“亲子共读每天半小时”,倡导家庭每日“停机”一小时行动;开展“好书好父母”榜样评选;举办“亲子共读好故事”家长故事会,等等。

三是角色共担:创新“多元共治”。怎样引导家长“无限相信孩子,无限相信学校”。最好的办法是,打开校门,开放空间,展览儿童,共担角色,让家长看见孩子的成长,把学校变成鲜活生动的故事场;让家长和社会参与学校治理,把学校建设成生命自由栖息的“热带雨林”。其一,展览儿童。当家长能经常看见自己的孩子,看见成长和进步,家长就会少生疑虑,更多理解。变学生作业为“作品”,变教室为“展厅”,让孩子作品成为最美的班级文化。从墙角到书柜到后黑板,凡是可以利用的空间,成为孩子们学习成果的“展台”。充分利用公众号、微信群、电子班牌、抖音号等新媒体,及时展示学生在校学习活动和成长过程。邀请家长现场参与每一项集体活动,在满满的教育仪式感中让家长看到学校的魅力,升腾一种对教师、对学校的信任和敬意。其二,讲好故事。“故事力”就是教育力。书记、校长要成为学校首席“故事官”,班主任要成为会讲故事的人,把教育变成故事。教师为班级讲故事,为孩子讲故事,影响带动一批家长讲述亲子教育的好故事。其三,开卷管理。让“家校共育中心”从墙上的“牌子”变成校园具体可见的“影子”,让家长志愿者从传统的“校外护学岗”拓展到校内“管理观察员”,体现家长对学校管理的深度参与,共建共治共享。如我们试点 “家委驻校”,让家长化身“第二值日校长”,实实在在地把学校的每一天都变成了“校园开放日”。

四是成长共享,办好“家长学校”。“家长学校”是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主阵地。聚焦学生成长中的节点、痛点、难点,建立“线上微课”和“线下讲堂”双线并行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既要办好学校“大讲堂”,也要以班级为单位办好“微论坛”。松滋实小坚持每周五推送15分钟的“我陪你长大”线上微课程每周一课;坚持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家长学校同期开学,学校校长开讲“新父母成长第一课”。要创新家长会,真正让家长成为家长会的“主角”,变教师讲家长听为家长讲教师听,圆桌会议、主题研讨、家长主持、教师答疑。推动“新家庭成长”,培养一批具有新教育理念的“种子家庭”。依托妇联、关工委、公益机构等社会力量开展专业的家庭教育培训和指导,定期共读、研讨、分享,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带动更多家庭树立科学育儿理念。

 “后双减”时代背景下,家校共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新常态,更是教育质量提升、学校魅力提升的新的增长极。我们要把教育的“合伙人”变成学校发展“朋友圈”,更要追求成为教育“共同体”。
(本文已刊于11月27日《中国教师报》,详见左下阅读原文)
推荐阅读:
1.【论道】中国教师报:松滋实小办学新思维之三:教师第一|山栀子
2.【论道】中国教师报:松滋实小办学新思维之二:学生立场|山栀子
3.【论道】中国教师报:松滋实小办学新思维之一:家长思维|山栀子
4.【报告】“智趣课堂”的理念与实践|山栀子
5.【论道】新时代“家校共育”的理念与实践 | 山栀子
6.【家教】家校共育,一场爱与信任的邂逅|山栀子
7.【时评】家校协同才能实现“双减”效应|山栀子
8.【随笔】家委驻校:从“看见教育”到“参与教育” |山栀子


点击分享此文章



乐乡树人
讲好教育好故事,分享树人好经验;崇尚人间真善美,弘扬社会正能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