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礼华 |追逐向文而舞的灵光——受惠于胡百森主任教诲的故事
乐活
文化
2024-11-08 08:00
江西
作者:廖礼华
我认识胡百森主任已有40多年了,那时我正在江口镇政府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本来,我是一个书法爱好者,从中学开始受我的本姓老师廖乐之的影响爱好写字,受老师的指点开始拔毫弄墨。高中毕业时就练就了一手自以为不错的毛笔字,经常于新春佳节到来之际挥墨春联,展现拙作,每每受到路人的竖指赞誉。赣州农校毕业后,我于1985年春从三溪调入江口镇。当年,我除了包村驻村之外的另一项主要任务是在街头巷尾设计“农业农村黑板报”,宣传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农村政策。当年,凭着几支彩色粉笔,数条农业简讯把当前农业生产的技术、要领以及农民所关心的农业农村政策描绘得五彩斑斓,清晰可鉴。由于板报精干通俗易懂,板书端庄字体秀丽,“农业农村黑板报”一度成为江口镇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窗口,也成了江口镇街头巷尾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深受当地老百姓喜爱和领导的称道。我与胡百森主任的缘分和故事,也是从这黑板报开始的。八十年代中期,甘蔗生产已经成为赣县经济的主导产业,县委政府为了进一步加强这个主导产业的有序发展,成立了“赣县甘蔗生产办公室”,胡百森同志成为了第一任“甘蔗办”主任。从此,甘蔗办“四个一”工作体制成为了日常,即一个主任、一个技工、一个司机、一部车子,三百六十五天行走在赣县蔗区乡镇广袤无垠的每一个角落。工作的繁忙和工作人员的紧缺,困扰着“甘蔗办”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增加人员编置,调入年轻干部成为了胡主任当时的紧迫当口。于是,他趁下乡之际到处物色可用之人。凑巧,胡主任下乡江口时曾数次遇见我正在街上书写黑板报,我便走入了他视线。他立即启动调动程序,几经周折后,终于在1986年11月把我调入了赣县甘蔗办,正式开启了我长达近四十年县直机关工作的模式,也开始了我与他的一段“师徒”生涯,这种关系一直影响着我,受益终生。从我调入甘蔗办上班的第一天起,我就刻意想要把胡百森主任当作我的师父来崇拜和学习。以前是传说,今天却感同身受。那天,正好胡主任下乡,他把第一天踏进办公室的我一同塞进了车里,奔赴吉埠参加甘蔗生产现场会。这次现场会的主要任务是探讨、协调和解决甘蔗种植与收购的有关政策问题,重点又是广大蔗农的回供粮、回供肥、回供糖政策需要进一步理顺和明确,以提高和保护农民种蔗积极性。由于当时蔗农与糖厂在种植收购环节上是一对矛盾中的两个主体,许多问题需要沟通协调,而甘蔗办成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桥梁和纽带。记得那次现场会上,胡主任与蔗农的交谈,与政府领导的交流,与糖厂方面的交涉显得那么的真诚以待,那么的不厌其烦,那么的有理有节。苦口婆心一上午的现场会终于有了成果,他不顾劳累,马不停蹄地根据现场会的成果撰写了调研报告上报县政府。报告条文清晰,有理有据,有数据,有实例,有问题,有对策。报告的质量和深度真叫一个绝啊,自以为“科班”毕业的我看后真觉得“汗颜”之极。后来的实践证明,正是由于胡主任这份调研报告的力推,县委县政府才研究出台了“蔗糖生产十六条”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甘蔗生产一个鼎盛时代的到来。从那一天起,我从心底里敬佩胡主任,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我私下从心里认胡主任为师父,一定要以他为榜样,写得一篇篇精彩的好文章。于是,我开始了从“弄墨”到“舞文”的转变。真正要“舞文”,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甘蔗办虽然“庙小”,但作为全县蔗糖生产的主管部门,也有非常繁忙的具体工作,甘蔗生产技术普及,甘蔗品种推广,各种病虫害防治,稳产高产措施落实,以及甘蔗种植与收购各项政策的制定落实等等,都要以书面材料的形式上传下达,大量的报告、简讯、汇报、方案、总结等纸质材料都需要过硬的文字功底。之前都是由胡主任亲手“操刀”,我来了之后,胡主任为了培养我的写作水平,特意“压担子”我身上,每次由我草拟,然后由他修改。开始时,我的文稿被他修改得“面目全非”,根本没有了原有的骨架,胡主任非常耐心的开导我,每次都得说明文稿修改的理由和根据。他一次次修改,我一次次吸收,也一次次提高,几年下来,我终于悟出了“文道”,开巧了“文脑”,文章慢慢的有了起色。记得有一年春天,县里召开三级干部大会,会上有一位主要领导要作“举全县之力,大力发展甘蔗生产”的动员报告,像这类大作,往年是由政府办的秘书班底撰写报告稿,可这次政府办把任务下给了甘蔗办来完成,胡主任又把任务压在了我的肩上,而且离开会的时间不到一周了。哎呀呀,这可急坏了我,这可是真正的“赶考”啊,我怎么能写出这样的大作呢?大脑空白了两个晚上,案头上仍白纸一张。第三天开始,我冷静了下来,我决定抛弃以往报告稿空话连篇的“俗套”,用胡主任平时求真务实的风格来贯穿报告全文,以全县为什么要发展(甘蔗生产)为“经”,以怎样发展为“纬”,有问题,有对策,有目标,有措施,有支有干,经纬分明。确定了这个框架之后,我用了一个通宵的时间一气呵成。全文思路新颖,主题鲜明,逻辑缜密,文字优美,不冗长,不废话,力道张弛有度,分寸拿捏得当。政府办秘书审稿时,一致认为这是近几年来农口方面不可多得的一篇优秀动员报告,可作范文,领导非常认可。胡主任平时不拘言笑,非常严肃,以批评居多,极少当面表扬我的。可这次他竟毫不吝啬的极力称赞道:小廖进步了,完全可以担纲一个部门的文件起草工作了。一改他“响鼓也要重锤敲”的作风,我听后,自豪了许多,但并没有沾沾自喜,我知道,离胡主任的要求相差甚远。这篇报告“出名”后不久,我便调离了甘蔗办,到了领域更全面,视野更广阔的部门工作,但我心里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为不能继续接受胡主任的教诲深感不舍,也为失去胡主任零距离的指引深感不安。一生中能得到父辈般的关怀和提携,何尝不是一种福道和幸运呢?回首几十年来走过的路,仔细地想一想,与胡主任相处五年时间里所受到的关爱和教诲是任何时期、任何人都不能与之比拟的,真让我受益匪浅,享用终生,以至于在我后来的每个工作岗位上,在起草文件,撰写报告方面都能用上胡主任传授的功力,能做到得心应手,甚至在我退休之后仍然能撰写近百万字的散文、随记、回忆录等四本文集,此功当归于我的师父---胡百森主任。一生有一师,足矣!是啊,一晃就几十年过去了,昔日的“小廖”,今天也两鬓斑白了。人们常说,只要有缘,终究可以重聚,人生的轨迹是圆的,我转了一圈之后奇迹般地又回到了“原点”。今年七月,我退休之后回到了农业农村局离退休党员支部。几次的党员活动日上,我又见到了年近九旬仍精神饱满身体康健的胡百森主任,我异常兴奋地趋前致意并问候。看到他老人家坚持党员活动不缺位,每次活动做笔记的一贯作风,我为之感动,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胡老尚在努力仍在笔耕,我有何种理由不继续追逐这抹“向文而舞”的灵光呢?
廖礼华,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人,机关退休人员,中共党员,2019年成为星火赣县驿驿员,2023年成为赣州市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乡愁尘梦》,长篇个人传记《满天朝霞都是歌》,随笔篇《云天收色枫亦红》等作品专集。
本期编辑:风侠
星火赣县驿是一个纯文学平台。
本平台致力打造高质量文学氛围。
现长期向广大文友征集散文、小说、诗歌、评论等稿件。欢迎四海文友赐稿。
①来稿要求本人原创,且无在其它公众号推送过,附个人简介相片一份。
②来稿杜绝抄袭,文责自负。
③来稿字数不限,稿件择优选用。
④投稿微信:lf20141009
邮箱: lflwl99@163.com
⑤稿费及赞赏:稿费来源赞赏,10元(含)以内,不发放稿费,留做平台运营开支,10元以上的按照赞赏金额70%,发放稿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