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志森| 走进客家,读懂一座城

乐活   文化   2024-10-03 16:13   江西  


 

      走进客家,读懂一座城

文/   戴志森


    周日闲暇,阳光不燥,微风正好。再次走进赣县客家文化城,感受沉淀千年的客家底蕴以及带给我强烈的心灵震撼。


    

    进入客家文化城,穿过广场中央的八卦台,便是建筑雄伟恢弘的客家宗祠。宗祠分三厅,前厅四壁挂满名家字画,字有对联,有客家谚语;中厅左右摆着众多木柜,内存客家姓氏族谱,供人览阅;后厅则为谒祖厅,正中是客家始祖像,前设香炉,可供游人焚香拜谒之用 。


    宗祠的左侧有一座九层玲珑高塔,名为“济和”塔,“济和”二字寄寓了客家人和衷共济、同谋发展的美好愿望;塔的一侧,有序的排列着五根粗壮的南迁柱,石柱上镶着浮雕,底座上刻着文字,详细介绍了各个时期客家先民南迁之盛况。轻轻触摸这些浮雕和文字,仿佛在触摸一段不平凡的历史,恍惚间,眼前升腾起阵阵古中原战火的狼烟,一群群中原子民扶老携幼,辗转南下,进入南蛮之地,刀耕火种,筑屋而居,遂为客。千百年来,耕读传家,繁衍子孙,绵绵不绝。开拓奋进的岁月,沉淀了客家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勇于开拓拼搏的客家精神,客家精神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客家宗祠的西南边,是最具客家传统建筑风格的“方围”。“方围”方方正正,高大挺拔,宛若一座城堡,坚固厚实。方围内设置展览厅,详细记述了客家人的日常生活情况以及文化风俗,如农历八月十五,中秋月夜,客家人喜烧瓦塔,烧得通红通红的瓦塔,代表了客家人祈求风调雨顺、日子红火的美好愿望。在方围展厅内,我们驻足凝望着每一件客家老物件——簑衣斗笠,风车箩筐,犁耙绳索,仿佛在凝望着一段段客家人开拓进取的历史。


    除了恢宏的建筑,客家文化城的景致也格外迷人。也许,是受到杨救贫这位风水大师的启迪吧,文化城中遍布着许多竹林池潭,几乎每栋建筑的旁边都依附着大片的竹林。竹林清风,清风竹林,每当阵阵微风吹过,竹林便沙沙作响,与林中飞鸟鸣叫交相呼应,宛如天籁之音。一弯清池点缀其中,池水清亮,水中有荷,每到夏天,莲花盛开,如同一位宁静优雅的少女,轻轻舞动着身姿,散发着清香,斑斓的鱼儿游弋其间,宛如一幅生动的画卷。竹林与池塘,相得益彰,构成了客家文化城中独特的风景线。


    以前,对我而言,客家文化城总是带有强烈的神秘感。在我的记忆中,客家文化城常常是大门紧闭,无法目睹它的真容,每次经过她的身旁,只能在高耸的大门前想象着它的宏伟和庄重。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以及政府的大力扶持,客家文化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放、包容和多元成为了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特质。如今的客家宗祠,不再只是拜谒之用了,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前厅已成为中式婚礼的举办地,大板凳,八仙桌,四盘八碗荷包胙,唢呐花轿红头盖,大红灯笼高高挂,尽显客家传统文化的风情和魅力。2021年,赣县文旅集团着力打造“非遗+”发展模式:周末东河戏剧场、美食节、茶油节、啤酒节、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相继在文化城举办,赣南客家美食“十大坊”也在客家文化城内应运而起。十大坊代表着赣南的地方美食,如田村“黄元米果坊”、大湖江“鱼丝坊”、阳埠“腐竹坊”等。这些客家美食作坊,既吸引了游客,又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地方特色美食传承与经济发展相联系,相得益彰。


    如今,走进赣县客家文化城,不仅可以领略浓郁的客家文化气息,令人遐思飞扬;还可以择一凉亭,坐下来,喝一碗客家擂茶,唇齿留香,心自安然。(指导教师:陈小红)

    

作者简介


戴志森,赣县中学高二年级学生,本文为作者参加江西省2024年中小学幼儿园“红色、绿色和古色”三项文化征文之作。

本期编辑:风侠

   征稿声明    

星火赣县驿是一个纯文学平台。

本平台致力打造高质量文学氛围。

现长期向广大文友征集散文、小说、诗歌、评论等稿件。欢迎四海文友赐稿。
①来稿要求本人原创,且无在其它公众号推送过,附个人简介相片一份。
②来稿杜绝抄袭,文责自负。
③来稿字数不限,稿件择优选用。

投稿微信:lf20141009    

  邮箱:  lflwl99@163.com

稿费及赞赏:稿费来源赞赏,10元(含)以内,不发放稿费,留做平台运营开支,10元以上的按照赞赏金额70%,发放稿费。

星火赣县驿
以文艺的方式做文艺的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