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店人的美食
何邦春老师在谈到赣县的餐饮行业发展时曾经说过:茅店镇从事餐饮者众多,成为了著名的“厨师之乡”。细想起来也确实如此,现在赣县比较出名的大酒店中,老名厨、忆时光、春源来,金喜悦...都有不少来自茅店的大厨和老板活跃其间。还有不少在外地创业的茅店人,餐饮生意做的也非常不错。我们茅店西坑陈氏家族中有一位跟我同龄同辈的陈志金同学,曾经在广州新塘的餐饮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前几年也开始返乡创业,成立了聚鑫源客家餐厅。曾多次品尝本家兄弟的手艺,既有老家的味道,又结合了广式餐饮的特色,在赣县餐饮行业中也是别有一番风味。前面给大家介绍过茅店的大菜,例如:九龙盘、小炒鱼、棕包腊肉、小炒河鱼、倒菜扣肉、芋头糊、炸腐竹炒肉、瓠子炒肉、米粉茄盒、粉蒸肉,鱼饼汤、木槿花、冲鼻菜、猪油渣炒菜梗、荞头炒板鸭、酸菜炒大肠......今天,就从我自己的视角,来跟大家聊聊我们茅店人喜欢的几样小辅食。不同于餐席上的大菜,这些小辅食才是小孩子眼中最接地气的美味。油角就是平时油壶里的油底子,勤劳的茅店西坑人平时会木梓油炸一些米果、豆巴子、薯包子、茄巴子,过年的时候还会做很多瓦格丁、油果子、云片、鱼饼、肉丸子、鱼块等等。用不完的油都会倒入炒菜时常用的油壶里,天长日久就会在油壶底部形成一层油角。曾记得爷爷还在世的时候,爸爸妈妈都去街上赶集,哥哥姐姐都在杨洞读书,家里就只剩下我们爷俩。爷爷大多数时候都在做篾,不太擅长炒菜,如果我肚子饿了,爷爷就会给我做油角拌饭。从木质的饭甄里盛出一碗米饭,加上少许盐和酱油,再从油壶底部掏出小半勺油角,这也是拌饭的灵魂,搅拌均匀之后,就成为一碗香喷喷的油角拌饭。我们吃过的油角拌饭基本上都是木梓油,又叫茶油。相传在乾隆年间,朝廷曾下圣旨,将茅店西坑杨屋洞茶油列为专供皇室的贡品。1930年8月4日,茅店西坑大龙赤卫队因受骗而遭受靖卫团的袭击,史称“大龙惨案”。据说,靖卫团当场打死了11人,被押到湖江的乡亲们也被迫害,走的时候还把乡亲们值钱的东西通通掠走,其中就有500斤木梓油。吃过的朋友们可能都知道,油角不仅增加了拌饭的香味,还会有一些油炸之后的米粉渣子,这些在油炸时留下的宝贝在熟油的浸泡下,味道又得到了升华。如果大口干饭的时候,正好有这么一粒,瞬间香味就会充满整个味蕾。然而,木梓油常有但是油角不常有,再加上这些年,普遍使用花生油、菜籽油等商品化的食用调和油,油炸之后会起泡泡,回收之后也保存不了多久,没法形成油角。所以,茅店西坑的这道美食,没办法以商品的形式端上餐桌,着实也是一种遗憾。如果有幸跟着父母去赶集,清汤就是茅店西坑孩子们最常吃到的美食。根据我的经验判断,清汤应该就是馄饨、云吞、抄手,但是为什么会叫做清汤呢?因为,茅店的清汤讲究的极致是皮薄。虽然满满一大碗,但是只能看到几片薄如蝉翼的清汤皮。清汤皮是一种方形的面皮,比饺子皮更薄,即使包上了肉馅,煮熟之后也非常清澈透亮。所以,人们习惯性称之为清汤。因为我从小就有鼻炎,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爸爸带着我去赣州中医院接受治疗。当时,中医院推出了全新的火疗,就是用一种仪器伸进鼻子里面,把医生认为的患处用火灼烧形成结痂。其间要吃很多消炎的药,一个疗程之后,还要回去复诊。第一次治疗之后,我哭得稀里哗啦,出了医院还是止不住的抽泣。为了把我哄好,爸爸就带我在医院附近的小巷子里,品尝过一碗“高价的清汤”。之所以说是高价,因为茅店的清汤只要8毛钱,这家福建小吃的清汤定价是8元,是茅店清汤的十倍。但是,当我品尝完之后,就认可了它的价值。福建清汤不仅肉馅更大,里面还加了芝麻,汤底里面还有葱蒜油,一碗下去不仅肚子吃的倍饱,汤底也非常好喝。作为一名福建女婿,吃不惯海鲜,福建的清汤就成为我的救命稻草。莆田郊尾镇上有一家开了三代人的餐饮店,只卖三样东西:清汤、铲面和炝肉汤。饭后我们经常都会找借口出去玩,一家四口又偷偷跑街上吃老三样。在我们订婚那一年,我们全家人都有去福建莆田,还一起参观了莆田南少林寺,在返回茅店的时候,丈母娘又准备弄一桌海鲜大餐送行,但是我们借口要赶高速,实际上是一家子组团去街上喝清汤。
所以,需要再次去赣州中医院复查的时候,虽然我很抗拒火疗,但是想起检查之后,可以吃到美味的福建清汤,又屁颠屁颠地跟着爸爸第二次去赣州。复查比较顺利,恢复得也还算不错,本来可以跟着爸爸轻轻松松的在赣州游玩一番,心里别提有多开心。我们一起看了标准钟、古浮桥,还顺着赣州的古城墙,一路走到了东河大桥。但是一路上,既不买吃的,也没有去找福建清汤,我心里急得不行。一直到东河大桥桥头的时候,我才知道爸爸的口袋被小偷划破,只剩下上衣口袋里的5元钱。我们两个坐公交车回茅店,至少需要6元,只有走路到东河大桥另一边上车,才能勉强回到家。茅店街的早餐店里,曾经有两位都是爸爸的同学。其中巫氏早餐店是我小时候最常去的一家,老板巫大佑是茅店蛟潭人,操着一口巫屋声在茅店方言里面就跟火星语一样的存在。他家儿子跟姐姐同届,女儿跟我同届,所以我们也算是比较熟悉。茅店街的早餐店,一般都起得比较早,包子、馒头、油条、春卷、清汤,面条、沙河粉品类也非常丰富。生意最好的是逢圩的时候,早餐店成为每一个赶集人必打卡的地方,人来人往生意非常好。茅店街散圩比较早,一般交易到中午两点多,赶集的客商就开始回家。坐船的坐船、走路的走路,陆陆续续地离开之后,茅店街道又开始恢复往日的宁静。这时候,我又开始肚子饿了,就会闹着爸爸妈妈要几毛钱去吃东西。有时候给的比较少,吃不起一碗清汤。只能买一个包子或者一根油条,包子吃不饱,油条太干火气也很大,所以老板娘就给我开发了一款烫老油条,还是清汤的底料,把油条切成若干个小段,用汤水冲开即可食用。既有清汤的香味,又解决了老油条过夜的问题,可谓是一举两得。小时候去茅店街赴圩,还有一种常吃的美食,就是手工嗦粉。赣州客家大院,有一家非常好吃的嗦粉。每次回老家,我都会找机会去品尝一下。嗦粉,其实就是薯粉,用红薯粉做成的,跟现在的酸辣粉有点类似。但是,因为手工薯粉的粗细不均匀,而且比机器薯粉更粗一些,吃起来非常滑溜。所以,在我们茅店人眼里,手工薯粉和机器薯粉完全就是两种东西。茅店街比较好吃的手工薯粉有两家,其中一家是爸爸的徒弟陈家妈妈做的手工嗦粉,她家没有固定的门店,都是跟着农贸市场在路边摆摊。口味正宗,价格公道,生意也非常好,经常很早就卖完了。所以,经常晚睡晚起的我们,想吃正宗的嗦粉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另外一家是我们朱同学家的嗦粉店,朱家妈妈做的嗦粉也是茅店街上的一绝。因为味道非常好,人气非常旺,每天都不够卖,有时候茅店街还没有散圩,她家的嗦粉就卖完了。虽然,有一段时间我家住得离朱家很近,但是要吃上一份正宗的嗦粉,有时候都得提前预定。我最最喜欢的就是嗦粉里面的小萝卜干,虽然每一粒都非常小,但是味道特别好。有时候,舍不得碗底的萝卜干,吃完嗦粉之后,还会把汤干完,哪怕辣的大口喘气,依然还是乐此不疲。随着茅店街的不断开发,早餐店已经变幻了新的模样。以前认识的老店主,都已经开始渐渐退出了这个行当。虽然,还能寻到类似的嗦粉,但是主材基本上都是机制薯粉,而且萝卜干和汤底也没有以前的老店好喝。规则的嗦粉是生意,不规则的才是茅店人记忆里的生活。搬到茅店街上生活之后,每天五六点的时候,街道上就会有人在推销沙河粉。一般只会来回一次,如果想吃沙河粉。第一次听到叫卖的时候,就得赶紧起床穿衣服,来得及的话,可以开门叫送沙河粉的人回来。如果走远了,就得等他第二趟回来的时候碰碰运气。因为沙河粉在茅店街上比较受欢迎,所以,我们一般都会祈祷附近的邻居也想购买,这样哪怕动作慢一点,也能赶得上第一趟的时候称上几斤。如果寄希望于第二次回来,往往就会希望落空。我非常喜欢吃炒沙河粉,所以,我曾经跟妈妈说过:如果我在睡懒觉,能叫我起床的就只有两样:炒沙河粉和炒黄元米果。妈妈还在世的时候,我们家一直用的都是煤灶,因为煤灶的火力不太好控制,所以,炒沙河粉是一件非常讲究技术的事情。刚买回来的沙河粉还是一整片,需要自己手工改刀,才能成为河粉的样子。所以,我经常都会在旁边打下手,帮忙改刀并且把河粉在筐里抖散。起锅烧油,先煎几个鸡蛋备用,然后加入切好的蒜苗,炒至七八分熟的时候,加入沙河粉,淋上少许油、酱油,在加上适量的盐翻炒一会。煤灶炒出来的沙河粉,有一种神奇的香味,而且妈妈不会放得太油,即使是酱油也得运气非常好,才能沾到一小部分。但是,就是这种不规则的上色,才能激发出沙河粉纯正的香味。出来工作之后,走遍了大江南北,去过的地方无法统计,只要有河粉的地方,我都会品尝。但是,再也没有找到妈妈牌的煤灶炒沙河粉的味道。如今经济形势风云突变,虽然有很多人在各自的行业里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是在我认识的茅店老乡中,财富增长最稳定的还是那些开饭店的老板们。餐饮行业虽然辛苦,但是一日三餐必不可少,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永远不会消失的行业。希望大家可以抱团取暖,一起研究和探讨餐饮行业的发展,形成有茅店特色的餐饮行业新气象。
陈志祥,1986年生,江西赣县茅店人。第一份工作在石芫中心小学任教,现在从事智能家居行业,定居于深圳。热爱家乡,热心公益,喜欢研究族谱和家乡相关的人文历史。
本期编辑:风侠
文艺青年,文艺方式,文艺生活,加入星火吧,让青春燃烧。
征稿声明
星火赣县驿是一个纯文学平台。
本平台致力打造高质量文学氛围。
现长期向广大文友征集散文、小说、诗歌、评论等稿件。欢迎四海文友赐稿。
①来稿要求本人原创,且无在其它公众号推送过,附个人简介相片一份。
②来稿杜绝抄袭,文责自负。
③来稿字数不限,稿件择优选用。
④投稿微信:lf20141009 邮箱: lflwl99@163.com
⑤稿费及赞赏:稿费来源赞赏,10元(含)以内,不发放稿费,留做平台运营开支,10元以上的按照赞赏金额70%,发放稿费
需要了解《星火》杂志的请加lf20141009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