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祥|茅店的水井

乐活   文学   2024-10-29 10:45   江西  


茅店的水井

文/陈志祥


俗话说饮水思源,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自古以来人们都是逐水而居。但是,为什么有的地方形成了村落,有的地方却无人居住?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我们这一代人喝水相关的故事。


冷水坑的水井

茅店西坑的小溪河随处可见,但是并不见得每一个地方的水,都适合饮用。之所以会形成现在一个个分散的屋场,其实也是跟饮水有很大的关系。


记忆中的冷水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水井。最不济的也是一个屋场共用一口井。西坑的水井,大多数都是压力式水井。打水之前,先准备一点引水,倒进去之后迅速来回下压手把。往上提的时候,里面的橡皮活塞处于打开状态,可以把里面的空气通过活塞释放出来;下压的时候,里面的橡皮活塞处于紧闭状态,在井口一点点地往上移动,如果压力足够大,井底的水就能到达橡皮活塞的位置,冲开活塞就可以顺利的取水。


引水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大多水井比较深,下压的时候如果活塞不够密封,就会漏气导致管内压力不够。所以,一口水井的好坏,不仅仅是水质好,还需要能够方便的取水。


还有一种属于露天的泉眼,如果水质干净适合饮用的话,就会用石头砌一个简易的水井。不需要安装按压式的设备,直接就可以舀水。冷水坑比较出名的露天水井在下湾,也就是外公外婆老房子的竹林下,这里,也曾经是我们上小学时候的必经之路。因为是露天的水井,所以竹叶经常漂浮在水面上,如果附近的乡亲们过来担水,需要把竹叶等漂浮物清理干净。


我家老屋场刚建起来的时候,也自建过一口水井。位于小鱼塘的旁边,还有我家小水电站的水渠从水井旁经过,所以出水量从来没有出过问题。但是,因为水质不太好,即使烧开了泡茶喝,也会有一点点铁锈的气息,慢慢的水井也被弃用。


正好在对门的粽子窝邻近小溪的地方有个小塌方,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半露天洞口,在洞口深处有一股泉水汩汩而出,水质非常清澈甘甜。哥哥在泉眼外围用泥巴做了一个小池子,然后砍了一根楠竹,打通之后把泉水从深处引到洞口。于是,每天往家里挑水就成为我们三兄妹的任务。


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我们正好兄妹三个,在挑水这件事情上每天都会有争议。起初,因为只有哥哥能独立挑一担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我和姐姐则负责把空桶挑下去在泉眼处接水,然后大声喊哥哥下来。但是,如果全部都由哥哥来挑,我们两个坐享其成也不合适。于是,我们经常都是哥哥挑完一担,然后由我和姐姐抬一桶水回去,直到把家里的水缸装满。


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好几年。之前有人评论说茅店人打水很容易,可能他只是见到过门前有水井的屋场,像我们家这样房子建在比较高的地方,挑水依然是一个孩子们童年的梦魇。


这个泉眼伴随了我们两三年,直到罗同学家建完房子之后,在泉眼上方的芫土里建了一个牛栏。虽然目视离泉眼有一些距离,但是没过多久这个泉水就开始变味了。虽然水质还是很清澈,但是没有之前甘甜。正当我们在为饮水的事情发愁时,我家也因为各种原因决定搬家,自此也告别了老屋场,也告别了那个童年时期害怕又回味的天然水井。


杨洞小学的水井


在我们童年的记忆里,从来都没有背过水壶上学。所以,在杨洞小学读书的那几年,喝水一直都是困扰我们的大问题。


每天天蒙蒙亮的时候,妈妈就早早地起床做饭。西坑人家做饭的第一步是煮米,就是在大锅里把米下到热水里面煮开,然后用竹笠把米饭从锅里捞出放在饭甄里蒸熟。剩下的米汤也不浪费,也会用大钵子盛出来,就是一锅非常可口的米汤,尤其凝结之后的那一层米皮,就像酸奶一样。


如果来不及吃饭,妈妈就会从饭甄里挖一勺子米饭,然后加入少许的盐做成饭团。就像一个白馒头一样,拿在路上边走边吃。一路上经过登高、下湾、翻过崎岖岭岽,然后沿着杨洞公路从凌屋岭,一路步行到杨洞小学。


在我的印象里,真的很少有课间喝水的习惯。大多数同学,都是在午餐洗碗的时候,舀一点茅溪河里的河水饮用。虽然卫生条件比较差,但是在那个年代河水比现在干净。讲究一点的同学,就会去附近桑芫下胡屋的水井里喝水,在小学同学胡春霞家附近,有一个天然形成的泉眼,位于房子屋后的石壁下,水质清澈味道也还不错。那个时候,胡屋有几条狗很凶,如果一个人去喝水,多少还是有点害怕。所以,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几个人结伴去那里喝水。


因为这口泉水也是胡家人的饮用水,小孩子如果结伴而行经常会非常吵,有时候打打闹闹还会把井水弄脏,所以也没少被附近的老人家责备。虽然嘴上会说以后不准我们再去喝水,但是如果小伙伴们规规矩矩地去,安安静静地喝也还是可以解决饮水的问题。


在此,我替所有曾经在胡家喝过井水的同学,向您表示衷心的感谢。虽然条件非常艰苦,但是在杨洞小学上学的那几年,也是非常快乐非常难忘的时光。


茅店街的水井


搬到茅店街上生活之后,家家户户都通了自来水,拧开水龙头就可以有水的日子,基本上告别了挑水的生活。


在我的印象里,负责茅店自来水厂的人叫做老九,以前经常来我家打逛,有时候水厂的抽水机出问题的时候,也会拿来找我家维修。所以,也算是老相识了。


然而即便如此,茅店街上的居民都会准备一个大水缸,放在自来水龙头下方,把水龙头关到最小,直到仅剩下一滴一滴地往下落时,水表就基本上不会转动。所以,在茅店街自来水的水费一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按水表走了多少字计算用了多少吨水,另外一部分就是公摊计费,公摊部分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我至今也没有搞明白,但是照我估计,跟大家水龙头滴水多少有点关系。


茅店自来水的水塔位于茅店中心小学的后山上,起初是一个方形的水池,从茅店村附近的水井里把水抽到水塔上之后,然后顺着自来水管传送到各家各户的厨房里。在我们搬到茅店街上的那几年,山顶重新修建了一个圆形的水塔,底部悬空,就在方形水池的旁边。水塔,也曾经是我们茅店街上孩子们的乐园,经常都会三五成群的去水塔附近玩。如今已经改建成茅店山体公园,成为了茅店人民的休闲娱乐场所。


虽然茅店街有自来水,但是难免还是会有停水的时候。所以,在我的印象里,茅店街上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水井,位于茅店卫生所旁边,就在现在华盛大酒店房子的旁边。原来,这里是几口鱼塘,改建成农贸市场之后,鱼塘都被填平了,现在已经建满了房子,水井也不知哪年被填平之后,已经变得无迹可寻。


我的印象里,跟这口水井打过两次交道。第一次,还是在没搬到茅店街上的时候。以前爸爸的维修店是一个简易的木棚,每次农贸市场规划的时候,都会给手艺人留下一小块地方搭棚子做生意。修表、理发、修鞋、打金、做皮鞋的手艺人,只要跟市场申请,就可以获批一小块地方。爸爸的木棚子搬迁过好几次,在茅店卫生院门口搭棚子的时候,有一回我跟着爸爸来赶集,在棚子里跟着爸爸一起做过一回饭。那是一个简易的木炭炉子,先把米饭煮熟之后,接着就换上小锅炒一两个小菜。在做饭之前,跟着爸爸一起去水井里挑水,那个时候的井水还非常清澈,非常甘甜,是附近居民的公共取水井。有些人家,即使有自来水的时候,也会不辞辛苦的在此挑水,因为水井的水质比自来水还是要好很多。


第二次跟水井打交道的时候,我家已经在茅店街上生活了一段时间。有一年临近春节的时候,老家发生的严重的干旱,贡江里的水位急剧下降,只剩下不足20米的一小段河道有水。那个时候,正是各家各户准备年货的时候,茅店街上缺水是非常头疼的一个问题。有的人已经开始在沙坝上挖坑,等水坑清澈之后就舀起来挑回家饮用。茅店的这口古井,迎来了它生命中最后的辉煌,在井边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一直从井口沿着卫生院门口排到了街道上。


后来,茅店街的居民们吸取了经验教训,家家户户都在屋顶修建起蓄水池。通过一个球阀控制阀门,当水池里的水不够的时候,球阀依靠重力落下来,自来水也源源不断的补充进来,等到水位上来之后,球阀依靠浮力又重新合上了水闸。有了蓄水池之后,我家几乎就没有再断过水,所以,人们也渐渐淡忘了位于茅店卫生院后面的那口水井。


茅店中学的水井


茅店中学有没有水井呢?答案肯定是有的,而且负责抽水的就是我们曾经的物理老师。自从初二物理老师被插班生气走之后,我们班的物理老师频繁地更换,直到初三的时候换成了我们的郭老师。


作为茅店中学的一名老教师,长期都是在负责学校的实验室。初中的物理课经常都会有电路的实验,所以,郭老师也经常接触到万用表、电烙铁等维修专业才用到的电子仪器。有时候,也会接一些家电维修、电动机维修的活作为业余爱好。


因为都是通过抽水机抽到水池之后供大家使用,所以,大多数同学都不记得茅店中学水井的位置。但是,水龙头的作用非常多,洗碗筷、洗衣服、打洗澡水......每到放学的时候,水龙头前都挤满了人。所以,喝水问题一直都是乡下中小学头疼的问题。


我在茅店中学读书期间,印象中是非常少喝水的,有时候实在口渴难耐,就会去学校门口的刘家小卖部。在他家厨房门口,有一口按压式水井,因为附近水系发达、竹林茂密,水井又建在棚子底下,所以这口水井的水非常冰,如果装在矿泉水瓶子里面,立马就会在表面形成水雾。夏天的时候,如果打一桶井水,把西瓜放在里面,切开之后就像从冰箱里拿出来的一样。


所以,大多数在茅店中学读过书的同学们,都应该记得学校门口小卖部的水井吧!


结语:

相传在三皇五帝时代,还处于茹毛饮血的时期。伯益发现大家随处喝水经常生病,于是就带领大家凿井取水,并在四周用石头搭建围栏,外形就跟“井”字一样。大禹治水的过程中把这个方法推广到全国各地,大大提高了老百姓的饮水安全,人均寿命也有显著提升。从此,大家就开始逐水而居,慢慢地形成了一个又一个村落。


虽然,我们茅店的水井已经越来越少,即使在山坑旮旯的地方,也开始推广自来水入户。但是在我们的记忆中,始终还留存着当年喝水的情景。

作者简介


  陈志祥,1986年生,江西赣县茅店人。第一份工作在石芫中心小学任教,现在从事智能家居行业,定居于深圳。热爱家乡,热心公益,喜欢研究族谱和家乡相关的人文历史。

本期编辑:风侠

文艺青年,文艺方式,文艺生活,加入星火吧,让青春燃烧。

   征稿声明   

 

星火赣县驿是一个纯文学平台。

本平台致力打造高质量文学氛围。

现长期向广大文友征集散文、小说、诗歌、评论等稿件。欢迎四海文友赐稿。
①来稿要求本人原创,且无在其它公众号推送过,附个人简介相片一份。
②来稿杜绝抄袭,文责自负。
③来稿字数不限,稿件择优选用。

投稿微信:lf20141009      邮箱:  lflwl99@163.com

稿费及赞赏:稿费来源赞赏,10元(含)以内,不发放稿费,留做平台运营开支,10元以上的按照赞赏金额70%,发放稿费


需要了解《星火》杂志的请加lf20141009 微信 

赣之源文苑
立足赣县,面向全国,服务大众,旨在营造浓厚的文学文化氛围,让全国人民了解更多的赣县的历史与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