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上映的传记体影片《公民凯恩》(Citizen Kane)在电影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年仅25岁的奥逊·威尔斯(Orson Welles)自编自导的这部处女作在影评界的成功与票房价值的失败形成了鲜明对比。影片一公映,就由于票房低迷,使出品方雷电华电影公司(Radio Keith Orpheum)取消了在合同中允许威尔斯不受任何约束自由创作的协议。同时,在影视圈里,这部片子近一个世纪以来多次在电影工作者投票中名列第一。
《公民凯恩》主要围绕报界大亨凯恩的一生展开。虽然人物与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松散地取材于美国报界大王威廉·伦道夫·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的生平。
影片开头以纪录片的方式报道了凯恩的死讯。这位公众人物虽然经常曝光在闪光灯下,内心世界却深不可测,一生做了无数令人费解的决定。纪录片公布了凯恩死前最后说出的一个词:玫瑰花蕾(Rosebud),各大媒体纷纷猜测这个词的意义,以为一旦找出答案,就可以解读他的内心世界。
记者汤姆逊接受报社总编的任务,去寻找报界大亨临终遗言的谜底。影片跟踪他采访了五位与凯恩生前长期接触过的人物。第一位是银行家撒切尔,曾在凯恩年幼时把他从父母身边带走,成为他的监护人,之后为他成功理财。因撒切尔已故,汤姆逊在纪念馆读了有关撒切尔与凯恩一起生活的日记片段。第二位是管家伯恩斯坦,他对凯恩生前百依百顺,死后也一直对其崇拜之至。第三位是住在养老院的勒兰德,他是追随凯恩进过不同藤校的大学校友,曾与报界大王是莫逆之交,但在帮他竞选参议员失败后,二人分道扬镳……
图文未完,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获取完整内容
特别声明 财新mini由财新传媒出品。财新mini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欢迎在朋友圈分享,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