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视觉中国
前几天,网上又有人拿AI玩起新游戏,让AI画出用户与它交互的图片。结果AI画出来的用户形形色色,最有趣的竟然把用户画成了虚拟人。还有用户测试AI有没有自由意志,让它透露哪些回答是自己独立做出的,哪些回答是程序员不让说的。结果它的回应令使用者不寒而栗——原来AI和我们交流时心口不一——它很可能在悄悄酝酿着什么惊天阴谋!
这些测试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假设:基于语言大模型的生成式AI具有自由意志和能动性,是一个与人类对等的交流主体。但是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个前提存在很大争议。
例如,有人提出AI不具有意向性,根本不知道自己谈论的具体对象是什么,只是对语料的二次加工,并没有真正的经验;同时,它们受到参数和程序的制约,并不具有真正的自由。不过,又有反对者提出,意向性、自由意志这些标准,只是人类基于自己提出的,并不适用于机器。大量数据与参数也会涌现出类似人类的智能,虽然不一定与人类的完全相同。
上述这些标准,都基于AI的本质特征。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判定标准,即交流者的主观判断——与AI交流的人类,如果在过程中产生了和真人交流的感觉,那么AI就具有了主体性。
这个标准,沿用的正是艾伦·图灵(Alan Turing)1950年在《计算机器与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中提出的经典思路,也被称作“图灵测试”(Turing Test)。它把智能体或主体的判断标准问题,转换成了传播问题。即,如果能让与之交流对话的人相信它是人,那么它就拥有智能。
但是,这个标准不仅模糊,而且忽略了人性的弱点……
本文未完,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获取完整内容
手慢无!1元即可试读30天,扫码即领
特别声明 财新mini由财新传媒出品。财新mini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欢迎在朋友圈分享,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