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大裂变:颠覆认知的信用货币(含福利)

文化   2024-12-28 18:12   北京  

《货币大裂变:颠覆认知的信用货币》,王永利 著

[前记:《货币大裂变》以信用货币的产生及其带来的货币深刻裂变与影响为主线,围绕一国货币金融乃至国际货币金融运行中出现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对很多似是而非、偏离实际、违反逻辑的理论认识与实务操作予以指正,提出了很多颠覆传统认知和经典说法的新解释、新结论。本书对读者深入了解货币发展历程、准确把握货币演变规律、明晰货币信贷投放和记账清算带来的深刻变化及相应的管理要求、制定合理的货币监管政策、促进货币金融创新发展等,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笔者作为中国银行总行全球金融交易部门的主管行领导和应急工作组负责人,直接参与了中国银行全面应对的工作。在此过程中,笔者深刻感受到,面对这样一场从美国爆发蔓延全球的金融大危机,人们原有的货币金融知识,特别是国际货币金融知识显得格外苍白,难以准确预测、充分解释和有效防范类似的大危机。尽管在世界主要国家力度空前的联合救市行动之后,这场全球金融危机得到了遏制,并未像一开始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将是一场“百年一遇”、可跟“大萧条”相提并论的大危机,但迄今为止国际金融的发展,也让人们不得不承认,危机的根源并没有得到消除,反而在进一步积累。全球性负债率高企、货币量剧增、流动性泛滥更加突出,而经济增长却日趋低迷,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地缘矛盾和大国冲突不断增强,金融和经济危机的隐患更加严峻。这就引出一个让笔者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什么世界范围内货币总量难以得到有效控制、货币超发日趋严重?

在长期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以信用货币为重点,以信用货币的产生及其带来的深刻裂变(蜕变)与影响为主线,围绕一国货币金融及国际货币金融运行中出现的基础概念和热点问题,对很多似是而非、偏离实际、违反逻辑的理论认识与实务操作予以认真剖析,提出了一些颠覆传统认知和经典说法的新观点、新结论,努力揭示信用货币的本质与形态裂变、真相与发展逻辑、重大突破与风险挑战等,以期人们能更准确认识、把握和运用货币金融。其中主要包括:

第一,到底什么是货币?在此强调,必须区分并准确把握货币的本质属性与表现形态。

货币是为交换交易服务的,货币的本质属性是“价值尺度”,核心功能是“交换媒介”,根本条件是最高信用保护,使其成为流通范围内流通性最强的“价值通证”或“价值权证”。

货币的本质属性与核心功能是不能改变的,否则,就不再是货币了。货币的表现形态和运行方式是可以不断改进的,以提高货币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加强风险管控,不断增强货币的功能发挥。所以,货币才从自然实物货币,转化为规制化金属铸币,再发展到金属本位制纸币,进一步发展到脱离具体实物的国家信用货币。不能将货币的载体等同于货币。贝壳、铸币、纸币以及现金、存款、电子钱包等,都是货币的载体或表现形态,而不是货币本身。现金、存款、电子钱包等背后的货币是完全相同的。现在依然将货币等同于现金是严重脱离实际、存在很大误导性的(比如将数字人民币定位于M0,就会严重误导人们对数字人民币的认知并影响其推广运行),对此必须彻底纠正……

本文未完,点击左下角"读原文"

获取完整内容

手慢无!1元即可试读30天,扫码即领


特别声明 财新mini由财新传媒出品。财新mini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欢迎在朋友圈分享,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财新mini+
财新mini+隶属于财新传媒,是“财新基础阅读产品”,内容涵盖人文艺术、实时资讯、定量深度阅读和更多服务,并可随时升级财新通和数据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