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历史剧《西域汉关》 图:视觉中国
清代中叶以后,戏曲艺术特别是民间戏曲蓬勃发展,各地方剧种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无论大江南北,城市还是乡间,都能看到众多戏曲班社的商业演出,而且,这一戏曲的繁荣景象一直持续至20世纪中叶。究其原因,窃以为很重要的一方面是满清政府禁娼制度的结果。
满清以蛮族入主中原,不仅完整接受了明朝的体制和制度,于汉人尊崇的礼教道德也全盘纳入,而且更趋向保守。
首先,严禁满汉官员及官宦子弟狎妓宿娼。依《大清律例》:“1.凡(文武)官吏宿娼者杖六十(挟妓饮酒亦坐此律)媒合人减一等。2.若官员子孙(应袭荫)宿娼者罪亦如之。”另据近代刘声木所著《苌楚斋三笔》:“狭邪之游,从古不禁。自宋五子出,倡言礼教,诋为败德,悬为厉禁,此风遂少息。我朝定制:凡狎妓宿娼者,谓之行止有亏,官吏革职,其严如此。”甚至清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诗人赵翼在《题白香山集后》诗中感叹:“风流太守爱魂消,到处春游有翠翘。想见当时疏禁网,尚无官吏宿娼条。”
其次,满清皇室也身体力行,并废除了存在千余年的官妓制度。在清兵入关不久的顺治八年(1651年),即谕旨“停止教坊司妇女入宫承应,用太监四十八名。”关于教坊司,明代史玄的 《旧京遗事》载:“唐女妓入宜春苑者谓之内人,亦曰前头人,谓在上前也。骨肉居教坊内,谓之内人家。今京师倡家,东西苑隶籍教坊,犹是古宜春遗意也。东苑以琴,西苑以琵琶,皆籍名勋戚以避名客贵游之扰,亦有文物点染,藉公卿名士以得名者。”说明教坊司是官妓的管理部门。到了清雍正七年,更是将教坊司废除,改设和声署,变成管理宫廷音乐演奏的部门。清代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中也说,“至康熙间,裁乐户,遂无官妓,以灯节花鼓中色目替之。”
……
本文未完,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获取完整内容
特别声明 财新mini由财新传媒出品。财新mini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欢迎在朋友圈分享,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