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一道真相的年轮——2024年《财新周刊》佳作掠影

文化   2025-01-06 18:10   北京  

▲图:视觉中国

时光如水,它不仅迅疾奔流,而且无情地荡涤旧迹。不过一年而已,事发当时也曾惊心动魄,然而,翻阅2024年总计51期《财新周刊》,才怆然发现,不少曾经成为热点的事件业已淡忘。幸亏有这些沉甸甸、硬挺挺的记载,记忆才又得以迅速激活。这正是新闻被称作“历史的初稿”的缘故。在一定意义上,新闻的使命就是抵抗遗忘。《财新周刊》努力将易碎的新闻做得不易碎,为中国、为世界留下了2024年真相的年轮。

一如过往15年,2024年《财新周刊》刊发的稿件,不能说篇篇都是佳构,但可以说,没有一篇敷衍之作。这里,我推荐若干作品,不过是基于自己的关切、趣味和偏好。我一向认为,一篇新闻作品的成败,首先看选题是否直面中国和全球之真问题;倘若其他媒体也涉猎这些选题,就要以挖掘的深度和广度来定成色。《财新周刊》的稿件,有的生动真实地记录了突发事件,有的深入前瞻地分析了政策动向。这些稿件都自有其价值。不过,作为改革开放进程的一个长期观察者,我格外重视关乎体制变革、制度安排的作品。

*《绿电样板的烦恼》(2024年第2期)

*《电改下一步》(2024年第27期)

《财新周刊》持续多年关注新能源产业,关注电力改革。这两期封面报道一脉相承。后一组封面报道更切近体制变革。它是由两篇稿件组成的,一为《电改下一步》,二为《绿电直供“破窗”》,前者从新能源发电的消纳难题入手,深入剖析了当前中国电力产业面临的安全、清洁、经济的“不可能三角”,新能源给电力系统带来的“链式反应”已至临界点。后者则深入阐述了绿色电力借助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试图突破大电网垄断格局。

电力行业的资产据说是国资盘子里最大的一块,电力改革的意义不言而喻,它对其他垄断行业改革也有重大的启示价值。电力改革,先有2002年“5号文”启动的声势浩大的“政企分享、厂网分开”,后有2015年“9号文”推动的“管住中间、放开两头”。文中引用电业人士说,新电改9年来,“小步走,未停步。”不过,反过来说“未停步,小步走”不也可以成立吗?

文章指出,正是绿电的崛起,让能源回归商品属性,进一步打破固有的僵化体制与网络垄断,有助于释放经济活力,提升政府治理水平。确实,绿电猛烈冲击着水电、火电主导的传统电业格局。纵然如此,电网的垄断支配地位并没有被真正撼动。眼下,我们似乎只能寄望于技术革命的力量来推动电力改革渐进式前进。在我看来,判断电力改革的成效,还是要看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电网话语权独大的格局,否则,“放开两头”就不可能真正实现。

读完这些报道,自然会生出一个疑问:光伏产能过剩、各地明显存在新能源发电消纳的难题,但是,许多地方政府、许多发电企业依然热衷于大干快上。这些令人费解的现象也表明,电力改革的路还很长,国企改革的路也还很长。

就新闻业务而言,我格外欣赏这两组封面报道的报道方式。它们由青海和甘肃切入,然后铺展到全行业。这是经典的新闻报道方式。可是,随着自媒体潮水般涌来,这种扎实严谨的新闻报道明显式微了。新闻是跑出来的。这组稿子是财新记者广泛、深入采访能源部门、电网、企业的成果,她们还远赴青藏高原的新能源发电厂,实地探察。《绿电样板的烦恼》开篇,对青海海南州共和县占地420平方公里、2022年被吉尼斯认证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发电园区的描绘,虽只有寥寥数笔,却气势宏大,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颇有史汉之风。

*《启动增长引擎》(2024年第4期)

此文标题看似平淡,实则聚焦一个重大的问题:通缩风险。

中国是否已陷入通缩?官员、学者们看法不一。这一争论贯穿了2024年全年……

本文未完,点击左下角"读原文"

获取完整内容


特别声明 财新mini由财新传媒出品。财新mini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欢迎在朋友圈分享,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财新mini+
财新mini+隶属于财新传媒,是“财新基础阅读产品”,内容涵盖人文艺术、实时资讯、定量深度阅读和更多服务,并可随时升级财新通和数据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