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斯韦和萨顿合作拍摄的格子丝带,1861年。
在这个举手就能用美颜相机的时代,很少有人会意识到,拍照曾是多么奢侈的一种人类活动。仅仅在几十年前,拍一张黑白照,都需要隆重其事地去一趟照相馆;而如果想要一张彩色照片,多半会由照相馆工作人员来为你手动上色,因为彩色胶卷实在过于稀少昂贵。
现代摄影术和蒸汽机一样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其发明可以追溯到两位先驱:一位是法国人路易·达盖尔(Louis Daguerre),一位是英国人威廉·塔尔博特(William Talbot)。前者在1839年申请了银版摄影法的专利,后者在1841年申请了卡罗式摄影法的专利。从使用方法而言,卡罗式摄影法接近于我们所熟悉的胶卷拍摄,它在曝光中产生的是负片(即底片),然后可以多次冲洗出正片(即相片);银版摄影法则只能一次性地形成正像照片,要得到多张照片,只能通过多次曝光拍摄。
这两种早期摄影术都只能拍出黑白色调的图像。由于技术限制,尽管人们对于彩色照片的呼声甚高,但在当时仍遥不可及。继达盖尔和塔尔博特之后,法国化学家埃德蒙·贝克勒尔(Edmond Becquerel)提出了直接彩色摄影的想法。他在1848年利用氯化银和溴化银盐记录下光谱的颜色,这张名为“光谱幽灵”的照片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但它不能被置于日光下,否则就会迅速褪色。
关于“光谱幽灵”具体怎么成色的问题,一直是个谜,因为它既不是颜料色,也不是结构色。2020年,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个研究团队通过X射线光谱分析,才发现其中奥秘隐藏在有规律分布的纳米银颗粒之中……
本文未完,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获取完整内容
手慢无!1元即可试读30天,扫码即领
特别声明 财新mini由财新传媒出品。财新mini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欢迎在朋友圈分享,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