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越南北宁省武强镇的越太平洋制衣(VPC)工厂内,员工们正在使用缝纫机工作。图:视觉中国
[前记:《出海战略:中国企业的新蓝海》一书融合了经典的国际化理论与最新的中国企业实践,从中国企业出海的痛点、难点问题出发,梳理了大量真实案例和前沿研究,提出了系统框架和工具方法,并把数字化赋能企业出海策略贯穿其中。作者在总结全球战略的三大悖论与三大创新之后,提出了新概念——“全球化新蓝海战略”,这是对出海全局的前瞻性洞察和分析。]
与全球价值链嵌入紧密相关的,就是产业链的外迁。基于两种不同的机制,产业链外迁出现两种态势,一种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为特征的低端制造业外流,另一种是以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为特征的高端制造业回流。全球价值链上中国企业的外迁,主要是跟随链主企业在全球其他地方建厂投产,尤其是出海到越南和印度。
低端制造业外迁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国内的生产要素成本上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中国制造业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在2015—2020年持续上升,由55324元人民币上涨至82783元人民币,接近翻倍,年复合增长率超8%。从国际的工资收入情况来看,中国劳动力价格已高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工资水平逐渐靠近发达国家工资水平。而和中国毗邻的东南亚国家在劳动力成本上具有显著优势。据媒体报道,目前东南亚国家中,越南的平均工资最高,月薪在2000~2500元,一些靠近胡志明市的企业,其平均月薪在4000元左右。孟加拉国的平均月薪在2000元左右。柬埔寨的平均月薪在1000~2000元。由于低端产业需要投入较多劳动力,劳动力成本上升会减少企业利润空间,因此企业不可避免地会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迁入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除了劳动力成本,在其他生产要素方面,中国的成本优势也在逐渐失去。比如,中国虽然工业用水价格与天然气价格较低,但工业用地价格约为越南的2.8倍、印度的3倍。
中国工厂向东南亚(尤其是越南)的转移过程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在2010年以后,这些地方开始接纳从中国转移过来的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鞋业和服装业,它们主要受劳动力价格和地价等成本因素的影响。第二个阶段,自中美贸易摩擦开始以来,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产品连续加征关税,尤其是电子行业,这引发了以出口美国的电子企业为主的第二波转移潮。第三个阶段,也是当前阶段,外资企业的供应链策略正在加速从“All in China”(全部在中国)转向“China+N”(中国+其他国家)。作为苹果公司的主要代工厂,富士康郑州工厂一度承担八成以上iPhone产能。新冠疫情期间,富士康郑州工厂在无预警下突然进入“闭环生产”,全球10%的iPhone生产受到影响,这促使苹果考虑在中国以外的地区建设新的生产线。以苹果为代表的产业链转移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这三个阶段描绘了中国工厂南移外迁的演变过程,反映了全球供应链的动态变化和调整……
本文未完,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获取完整内容
手慢无!1元即可试读30天,扫码即领
特别声明 财新mini由财新传媒出品。财新mini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欢迎在朋友圈分享,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