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研究了推动自动驾驶领域近期投资、合作及退出活动的因素,旨在找出领军企业并确定市场走向。
今年,自动驾驶领域的股权融资额增长了两倍,达到 75 亿美元,而且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也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 —— 例如,Waymo 近期每周付费乘车次数达到了 15 万次,是仅仅 5 个月前的 3 倍。
在关键的增长驱动因素中,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助力消除广泛应用所面临的障碍,而监管放松的可能性或许会在未来一年吸引更多投资者。
在这份分析中,我们重点介绍了把握自动驾驶机遇的一些潜在途径 —— 包括与自动驾驶技术栈开发者合作、以有吸引力的估值收购或投资自动驾驶资产,以及为自动驾驶汽车制造商提供扩大规模所需的零部件。
以下是我们分析得出的 4 个关键要点:
自动驾驶技术栈开发者在自动驾驶第二波浪潮中的合作方面占据最佳地位:Waymo 和 Wayve 引领了今年的融资反弹(二者合计约占今年股权融资的 90%),因为它们取得了商业上的收益并在逐步迈向盈利。这两家企业都在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改进其自动驾驶系统,并伺机瞄准多个自动驾驶应用场景。
汽车制造商(OEMs)正通过注入新资金来维持其处于亏损状态的自动驾驶业务部门的运营:尽管面临安全问题以及商业化延迟等情况,但一些汽车制造商认为自动驾驶能力在战略层面上是不容商量的,通用汽车(GM)和现代汽车今年合计向各自的自动驾驶业务部门注入了 14 亿美元资金。与此同时,它们可能会考虑引入新的资金支持者以降低自身风险 —— 这为其他汽车制造商创造了涉足该领域的机会。
网约车公司可以与无人驾驶出租车公司合作,以减轻对其商业模式的影响:网约车公司正在同时寻求多个自动驾驶方面的合作 —— 例如,来福车(Lyft)和优步(Uber)今年总共达成了 6 项合作。反过来,无人驾驶出租车公司也应采取类似的多平台战略,以最大限度地扩大市场覆盖面。
在中国,自动驾驶企业被迫以较低估值上市:像文远知行(WeRide)和地平线机器人(Horizon Robotics)等公司的上市价格都有 20% 或更高的折扣。这些公司面临着展示近期成果的压力,这对于汽车制造商和物流公司来说是一个机会,它们可以就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投资甚至收购等协商有利的条款。
我们将在下文深入探讨每个要点。
自动驾驶技术栈开发者在自动驾驶第二波浪潮中的合作方面占据最佳地位
在经历了两年的融资寒冬之后,自动驾驶领域今年迄今已吸引了 75 亿美元的股权融资,同比增长两倍,这得益于 Waymo(56 亿美元的 C 轮融资)和 Wayve(11 亿美元的 C 轮融资)等自动驾驶技术栈开发者获得的大规模融资轮次。
Waymo 达成关键商业里程碑,引领美国无人驾驶出租车的推广
Waymo 今年已取得重大进展,其每周付费乘车次数从 5 月的 5 万次增至 10 月的 15 万次,增长了两倍。在美国的一些城市里,它已成为网约车巨头们的竞争对手,不过,与仅在纽约市优步和来福车每周就能提供约 500 万次乘车服务的规模相比,Waymo 的业务量就相形见绌了。
Waymo 在实现盈利方面也取得了进展,其母公司Alphabet的首席执行官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在Alphabet 2024 年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着重强调了成本的大幅削减情况。
这有助于让投资者相信,Waymo 已处于有利地位,能够引领美国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商业化推广。该公司在最近一轮融资中的估值从 300 亿美元提升至 450 亿美元。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增加了实现完全自动驾驶突破的希望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进步也为自动驾驶领域带来了助力,人们希望这项技术能够通过消除剩余的障碍(比如成本、可解释性以及车辆与乘客间的沟通问题)来加快实现完全自动驾驶的进程。
Waymo 和 Wayve 都在大力投入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来改进它们现有的自动驾驶系统。
Wayve 尤其正在研发一种类似于特斯拉的可自我学习的端到端人工智能驾驶系统,该系统可供任何汽车制造商使用,并且得到了微软和英伟达等一些人工智能领域巨头的资金支持。
自动驾驶技术栈开发者瞄准多个自动驾驶应用场景
能够瞄准多个自动驾驶应用场景是自动驾驶技术栈开发者的另一个关键优势,这使得他们能够伺机调整重点,聚焦于最具商业前景的应用场景。例如:
Waymo 早在 2023 年 7 月就缩减了其在货运应用场景方面的投资,转而聚焦于无人驾驶出租车领域,因为它看到该领域在短期内更具商业发展势头。该公司目前正在考虑通过授权其技术,向私人汽车应用场景拓展业务。
Wayve 早期与英国食品杂货零售商阿斯达(ASDA)和奥卡多(Ocado)建立了合作关系,专注于食品杂货的送货上门服务。如今,该公司正进一步深入无人驾驶出租车领域,与优步合作,以便未来能在这家网约车巨头的平台上推出自动驾驶车辆。无人驾驶出租车领域的发展态势正促使其他企业重新考虑自身的自动驾驶战略。例如,埃隆・马斯克越来越多地将特斯拉定位为一家无人驾驶出租车公司 —— 尽管特斯拉赛博出租车(Cybercab)的推出时间仍不确定。
对于包括 Waymo 在内的无人驾驶出租车公司来说,展示出一条盈利途径将是证明其巨额融资合理性的关键所在,这也为原始设备制造商和出行服务企业创造了机会,它们可以通过授权许可的方式帮助这些公司扩大规模或实现技术变现。
它们的成功还取决于更多的城市和国家批准其运营,除非监管变得不那么严格,否则这可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
汽车制造商(OEMs)正通过注入新资金来维持其处于亏损状态的自动驾驶业务部门的运营
尽管面临诸如安全问题和商业化延迟等日益增多的挑战,通用汽车(GM)和现代汽车等主要的原始设备制造商已经重新调整了它们的自动驾驶战略,同时继续为其附属业务部门提供资金支持。
汽车制造商在遭遇挫折的情况下持续提供资金反映出了几项战略上的必要考量。一方面,它们仍寄希望于从现有的巨额投资中获取回报,同时也期望能在与像特斯拉和比亚迪这类具有科技原生优势的原始设备制造商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或许更重要的是,这能让它们通过成为车辆及自动驾驶硬件的首选供应商,不错过无人驾驶出租车行业的增长机遇 —— 而无需承担软件开发的全部成本。例如,现代汽车在今年早些时候与 Waymo 合作,为这家无人驾驶出租车公司提供了一批配备自动驾驶技术的车辆。
通用汽车(GM)向其无人驾驶出租车部门 Cruise 提供了 8.5 亿美元的救命资金,尽管此前在 2023 年 10 月发生的安全事故迫使该公司暂停了服务。这笔资金旨在帮助 Cruise 在美国部分城市重新启动服务,其计划在 2025 年初开始对乘车服务收费。
现代汽车投资了近 10 亿美元 —— 包括新注入的 4.75 亿美元资金 —— 以获得安波福(Aptiv)与现代汽车合资成立的自动驾驶公司 Motional 85% 的控制权。安波福减少在该合资企业中的股份,是因其出于商业化延迟这一情况做出了停止进一步投资的战略决策。
鉴于这些业务部门所面临的市场压力和挑战,其他汽车制造商(OEMs)或许有机会通过以有利条件与这些部门合作或对其进行投资,而非试图自行研发相关技术,来涉足自动驾驶领域。
网约车公司可以与无人驾驶出租车公司合作,以减轻对其商业模式的影响
随着各平台急于将自动驾驶车辆纳入其运营网络,网约车行业正在经历重大变革。
虽然这些合作在短期内具有显著优势,但它们也凸显了……
优步(Uber)和来福车(Lyft)等行业领先平台分别于 2020 年和 2021 年出售了各自的自动驾驶业务部门,如今它们正同时与多个自动驾驶开发者建立合作关系,这既体现出紧迫性,也反映出一种对冲策略。
在这两家公司中,优步目前处于领先地位,自 2023 年以来已达成了 5 项合作,其中自今年 8 月以来就签署了 4 项。9 月,该公司宣布扩大与 Waymo 的合作,除了自 2023 年 10 月起优步用户就能在凤凰城呼叫 Waymo 无人驾驶出租车外,从 2025 年起,奥斯汀和亚特兰大的优步用户也可通过优步应用程序呼叫 Waymo 的无人驾驶出租车。
这些合作带来了立竿见影的运营优势:降低了司机成本、提高了服务可靠性,并且能够更好地管控高峰时段的加价情况。
然而,它们也暴露出当前网约车平台模式正面临冲击 —— 也就是说,通过帮助自动驾驶公司与消费者建立直接联系,并积累实际行驶里程以改进其自动驾驶运营,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即网约车公司实际上是在助力孵化它们未来潜在的竞争对手。
展望未来,网约车公司面临三条截然不同的战略路径:
合作战略:押注成为多个自动驾驶系统供应商之上的主导平台层。
收购战略:收购自动驾驶能力以维持对整个技术栈的控制权。
潜在收购目标:将自身定位为可供寻求客户关系和运营专长的自动驾驶公司收购的对象。
在这些路径之间做出的选择很可能将决定哪些公司能够在向自动驾驶出行的转型过程中存活下来。
在中国,自动驾驶企业被迫以较低估值上市
今年,中国自动驾驶领域的活跃度也在提高,其中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例如,百度的阿波罗出行(Apollo Go)服务在 2024 年第二季度平均每周提供 7.5 万次完全无人驾驶的乘车服务,同比增长 26%。
中国的自动驾驶企业也正掀起一股上市退出潮,地平线机器人(Horizon Robotics)和文远知行(WeRide)已于 10 月上市,小马智行(Pony.ai)、 Momenta 和 MINIEYE 近期也都提交了上市申请。但它们上市时的估值较上一轮私募估值有所折扣,这反映出在商业化加速的时期,它们获取私募资金的渠道受限。
地平线机器人和文远知行的首次公开募股(IPO)价格均较其上一轮私募估值有超过 20% 的折扣,而据报道,小马智行寻求的 IPO 估值为 46 亿美元,较一年前的 86 亿美元有所下降。
自 2021 年以来,中国自动驾驶企业获得的私募资金已下降 90%,从 40 亿美元降至 2024 年年初至今的不到 4 亿美元。资金短缺正迫使许多此类企业去争取公募资金,否则就有可能在这场资本密集型的自动驾驶竞赛中落后。
此次资金紧张正值一个尤为关键的时期,因为许多企业正在加速其商业化进程,并且需要资金来扩大运营规模。由于新上市的公司在季度业绩和盈利能力方面面临更严格的审视,它们很可能会将短期营收创造置于长期技术发展之上优先考虑。
对于希望在中国拓展业务的交通运输及出行服务企业来说,这为它们创造了机会,可以按照有利条件与那些需要展现商业进展的本土企业开展合作。
这一转变也将为资金雄厚的私营企业(如 Waymo)创造机会,使其能够在不受公开市场预期压力的情况下,继续专注于实现完全自动驾驶。
最后,对运营效率的需求很可能推动行业内的整合,因为上市公司会寻求成本协同效应以及合并后的市场影响力,以改善其财务指标。
展望未来
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应用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融入已经在推动自动驾驶市场下一阶段的发展演变,促使出行服务企业和原始设备制造商在一些企业减少对该领域投入之后重新评估各自的战略。
尽管无人驾驶出租车业务的成功取决于能否在更多城市获得监管批准 —— 在美国,随着新一届政府上台,这一进程可能会加快 —— 但可以预计,随着汽车制造商、自动驾驶硬件供应商以及出行服务平台都竞相助力无人驾驶出租车公司扩大规模并分得市场一杯羹,将会涌现出大量的合作及战略投资项目。
随着 Waymo 等行业领军企业一路领先,新兴的自动驾驶企业将不得不在加速现有解决方案的商业化和试图在技术进步方面(例如实现完全自动驾驶、打造成本大幅降低的自动驾驶系统等)超越优胜者之间做出选择。
无论选择哪种策略,可能都需要整合资源,进而导致该领域出现整合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