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迄今为止生活中那些颠覆性变革以及未能实现的可能性时,我因未来可能取得的进步而备受鼓舞。在我看来,在引发这种令人心生恐惧的技术进步方面,没有哪家公司比比亚迪贡献更大。我马上就能想到最近的几个例子。
在其他公司尝试了半个世纪之后,比亚迪正将电磁主动悬架推向市场
主动悬架已经出现有一段时间了。利用主动系统取代诸如弹簧和减震器之类的被动部件,有望提升车身控制和驾乘舒适性。道路不平整以及车辆动力学情况都能得到主动管控。通常,这是通过液压装置来实现的。然而,用直线电机取代液压装置的想法颇具吸引力。这些电磁装置不仅反应速度更快,而且在电动汽车上还有可能利用驶过颠簸路面时产生电能,否则这些能量就会被减震器转化为热能。
一个值得一提的尝试来自以生产扬声器闻名的博士(Bose)公司。(如果你想知道一家扬声器公司与这项技术有何关联,典型的扬声器驱动器基本上就是一个连着纸盆的直线电机。)阿马尔・博斯(Amar Bose)博士思考了多年后,在 1980 年启动了一个名字颇具迷惑性的项目,名为 “声音计划”(Project Sound)。几十年后,该公司展示了一辆经过改装的雷克萨斯原型车,当时看起来很有前景。
然而,博士公司遇到了工程方面的难题,这项技术最终没能推向市场。后来他们把这个想法卖给了一家公司,该公司宣布一款改进后的概念产品将投入生产,但至今仍未实现。
但博士公司并非个例。简单搜索一下就会发现,有大量公司都在研发汽车电磁主动悬架。在美国、欧洲、亚洲…… 这个想法激发了许多人的想象力。
并非想咒它,但看起来比亚迪真的要通过仰望 U7 上搭载的云辇 - Z(Disus-Z)系统实现这一技术了,仰望 U7 最近开启了预售。该系统配备的直线悬架电机将比海鸥车型的驱动电机功率更大。它的反应时间将比传统主动悬架短得多,而且驶过颠簸路面产生的能量可抵消部分能耗。他们还强调了该系统的可扩展性,打算未来将其应用到更多车型上。
“没有他们,我们无法做到现在所做的事。”—— 蒂姆・库克
这句出自近期一篇文章中有关比亚迪的引述,以及标题中的那句引述(同样出自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之口),清楚地表明了比亚迪正在发挥的技术赋能作用。苹果公司在中国、越南和印度已越来越多地转向与比亚迪合作。比亚迪目前约有 10 万名员工和 1 万名工程师投身于苹果供应链 —— 大约占其员工总数的九分之一以及工程师总数的十二分之一。这不仅仅是组装工作,还涉及开发苹果设备内的诸多技术以及生产很大一部分零部件。如果你拥有一台近期的苹果设备,其很大一部分很可能就来自比亚迪。
比亚迪还与苹果公司合作开发其已取消的电动汽车项目。并且,比亚迪正合作开发苹果公司备受期待的下一代智能家居产品,作为 HomePod 的独家制造商。那些智能家居系统有望大幅降低住宅能耗。
但也许你不喜欢苹果公司?比亚迪也是三星(曾短暂持有比亚迪部分股份)的主要供应商。他们还为华为生产手机,并建立了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合作关系。比亚迪也生产小米手机,并为小米 SU7 提供技术支持。他们还与 OPPO 在设备及车辆集成方面开展合作。而且,他们正与英伟达合作开发具备人工智能功能的工业机器人……
还有什么是可能实现的呢?
任何人都能想出一个主意。通常,最接近需求或问题的人会受到启发。在解决本地需求和偏好方面,有直接经验的人往往更具优势。创造性的想象力有时可比正规教育更重要。但正如爱迪生曾经说过的:“天才是 1% 的灵感加 99% 的汗水。” 虽然最初的想法可能来自任何人,但要将其变为现实,需要一系列专业知识以及大量艰苦的工作。
当人们意识到中国现在培养出拥有学位的工程师数量在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里就相当于美国整个工程行业劳动力总数时,很多人会感到害怕。仅比亚迪的研发工程师队伍人数就轻易超过了美国所有汽车制造商的工程师人数总和。众多技术娴熟的技术人员及其他专业人员也在为此贡献力量。所有人都聚焦于颠覆性的清洁技术,而这也让很多人感到害怕。
然而,如果我们能摆脱恐惧以及 “非我即敌” 的心态,原本被视为威胁的事物也可以被看作是巨大的机遇。
中国,尤其是比亚迪,代表着一种前所未有的资源,能够付出那 “99% 的汗水”。我曾多次和别人交谈,他们都说某个想法不可能实现,结果却发现中国已经在大规模地付诸实践了。
那些搁置了几代人的想法实际上能够得以实现并开始产生影响。我们能够摆脱化石燃料,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我们可以凭借创意引领发展,并在合作中推动进步。通过共同努力,我们能够将想法从可能性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