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的好品质和坏品质

文化   2025-02-04 18:11   山西  

▲司马光像。图:视觉中国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故后人常称其为涑水先生。司马光是北宋最重要的史学家,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位最重要的史学家之一;他也是北宋最著名的政治家之一,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司马光在历史上最重要的成就是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或因《资治通鉴》的成就,对于后世来说,司马光是熙宁变法中最知名的反对派;但于当时而言,司马光作为熙宁变法的反对派旗手(王安石所谓“流俗之宗主”),完全因其自身的政见、才德与声望所成就。

无论时人还是后人,对于《资治通鉴》的评价极少有否定的,对司马光的史学成就因此几乎是一致的高度评价,但对其政治成就,则通常都因各自对熙宁变法的态度而不同。本书涉及司马光的也只是他与熙丰变法相关的政治事务,不及其他。

司马光与王安石在仁宗嘉祐年间即有很好的私谊交情,与韩维和吕公著一起被称为“嘉祐四友”。英宗治平年间,王安石在江宁丁母忧,而司马光则参与了濮议党争,成为反对派的旗手。治平四年初,英宗驾崩、神宗登基之初,宋神宗曾将改革大业寄托于司马光,任用其为侍读与翰林学士,让他负责专设的裁减国用局(熙宁元年六月二十七丁卯设)——显然是欲付之以宰执之位的前奏,但司马光只是教导神宗治国要“选贤举能、赏信罚严”这种抽象的政治理念,对于具体的改革,也只有意见,没有行动。

熙宁元年七月三日(1068),司马光上《辞免裁减国用札子》,一方面,提出因撰著《通鉴》无暇研究国事而坚辞高位;另一方面,认为国用不足是因为“用度太奢,赏赐不节,宗室繁多,官职冗滥,军旅不精。”并说“必须陛下与两府大臣及三司官吏,深思其患,力救其弊,积以岁月,庶几有效,固非愚臣一朝一夕所能裁减也。”札子的大意,就是陛下您将改革大业错付于我了,我没这个本事,也没这个兴趣,请把我调走吧。话说到这个份上,宋神宗也就不能再勉强了,在同时也咨询了富弼、韩琦等元老都碰壁之后,于是转向王安石,结果君臣一拍即合。

不久,延和殿廷辩中,司马光即与王安石发生了著名的理财开源节流之争……

本文未完,点击左下角"读原文"

获取完整内容


特别声明 财新mini由财新传媒出品。财新mini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欢迎在朋友圈分享,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财新mini+
财新mini+隶属于财新传媒,是“财新基础阅读产品”,内容涵盖人文艺术、实时资讯、定量深度阅读和更多服务,并可随时升级财新通和数据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