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教学改革的整体把握与
学校实践路径
讲授人:徐教授
一、导入
谈谈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些话题,是大家研究关注的重要领域,我国的改革风起云涌,有很多新概念新名词等。
课程改革有各种名词,比如大概念、大单元、项目式、跨学科等。
我们有一点赶不上趟,怎么抓住内在关系,抓住核心观念,梳理底层逻辑,透过概念抓关键要义,透过形式抓关系,我希望今天的课能指导和帮助老师走出概念的迷雾。
二、目标
课标目标: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这是对学生的画像,有目标才能知道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个核心素养的定位是回应和解答的关键信息。
同时我们要思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
这些问题标签式口号式的存在一线,太高大太空,对于一些老师老说不重要。
第一个思考,为谁培养人?
答案无疑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因此,要把高大的问题落到中档,实现立德树人。
最核心最重要的,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我们天天在忙着上课,立了什么德树了什么人?
树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这是可感知可触碰的层次。
习主席提到的三个有,有政治导向的概念。
如何站在专业立场用教育的眼光和体系来理解。
有理想是价值取向,有本领是能力,有担当是品格。这样就能实现核心素养。
不明白为什么有这么多新概念时,我们要明白后面有一个关键驱动力,就是核心素养。
三、课程如何设置
三级课程:国家课程有效实施、地方课程规范开设、校本课程合理开发,都趋向于收紧。
当前国家政策在变化,现在不要一开口就是校本课程和特色课程,现在要保证国家课程有效实施,把这些内容说清楚搞明白。要高质量落实国家课程。各种课程都要落实国家课程的高质量落实。
国家课程的第一要义就是达到标准。
校本课程合理开发意味着不是越多越好,这么多人搞了这么多年,搞不好,说明不是几个人能搞好,要体现合理性,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补充和拓展。
怎么说明校本课程的合理性,补充了什么拓展了什么。政策语句的变化,校本课程背后就是学校特色化发展的过程。
以前我们可以谈,我们要注意的是,倡导的学校用校本课程提出的特色,其实是办学理念的窄化。
义务段的原则是最大化满足最多学生的发展需要。例如篮球特色学校各种与篮球相关。尽量少用内容做特色,要用理念和方式做特色。
教育部的文件,最重点的核心是优质和均衡,高中才谈特色。高中有选择权。我们的眼光要调整。
四、课程设置的变化
从义务段课程的设置变化来看,当前是科学教育的春天,现在大环境真的非常好。
从课程设置来看,独立了信息科技,名称发生了变化,以前叫信息技术,大科学教育的范畴包括了信息科技。现在信息学是重要领域,这个领域机会更多,会创造很多阶段。
劳动教育很重视,落地情况怎样?中央要求每周一节劳动课,但是,我们清醒的发现,劳动课不适合每周一节。
劳动强调真实性,劳动课无法真正实现。现在劳动课很多时候变成了小手工课,变成了无法出汗的劳动课。教育部文件中建议劳动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统筹实施。不要机械的认为一定要一周一节。
我们的课程改革走到今天不是理念和方式的变革,二十年前和现在在理念上没有根本差异。
项目式学习也没有根本区别,只是在外在方式上的区别。
例如,二十年前的文献,探究式学习等,其实理念和方式上没有多大区别,只要是配套落地办法的区别。长短课也是为了实施课程。
美术上一节课完成不了作品,质量打折扣,这也是课程改革要解决的问题。
没变的还有英语,网络上很多声音,英语却没有变,只要改革开放,国际竞争和交流就要学英语,英语就不会弱化。以后学生要读研究生,读文献,都要英语。人工智能只能读普通英语文献。
小学英语三年级开始太晚了,有条件的建议一年级开始。语言早学效果会好很多。数学晚一点学一点问题都没有。
语文占据五分之一的课程,我们语文有巨大的责任,我们的语文效果却值得反思。
我教高中,教小学,当教研员,再到高校,我现在的感受无比深刻。
毕业生的毕业论文不是怎么写好,而是基本的言从字顺都做不好,有逻辑有结构做不好,大量的标点符号错别字。
教育部论文抽测,不合格,撤销学位,后果严重。现在年轻老师板书很多错别字。
某省重本线百分之十八,中考分流一半,高考只有百分之二十不到,这些都是人中龙凤,怎么办?
研讨这个问题,写得不好,是师范院校练得不够,但是错别字多应该是小学语文的问题。
文化自信,语言能力是基础。
五、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综合化实施与跨学科学习
我们很多学校根据新政策要调整课表,课表装不下。如果一年级开英语,每天一节体育课,课表装不下。
现在建议学校整合,用框装其他,比如国学、中医药、足球等,用劳动、综合实践可以作为框来装。
我们要兼顾学科体系课程,就不能跨学科统整和融合。先把这些劳动、综合实践等整合起来。
国家文件说,跨学科主题学习,打破学科壁垒,加强学科联系,加强综合化实施。为什么要提跨学科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最早提出来遇冷,落地不好,为什么要谈其他项目,因为不够洋气,其实综合实践活动有国家地位的。
最早,老师觉得拉着自己的牛去耕别人的地,自己的地都没有耕好。
跨学科主题学习往往大多数项目有基本的学科背景,不是把各种学科拉一起,而是根据问题解决的实际需要拉到一起来,有实际需要。
整体来讲还是拉着自己的牛耕自己的地,只是顺便拉别人的牛或者把自己的牛拉出去帮别人。要有梯度去完成。
(二)教学评一致性
课程是否改得动,评价说了算。
但是现在的评价老生常谈,没有新概念,我们怎样把老评价落地和实施,这是我们的作用就是指挥棒,命题水平就是区域教学改革的趋势。
综合评价为什么没有体系?
太难,研究没有跟上,标准、工具、平台都没跟上。抓大放小,就是我们可以做到,依托技术性平台。学校的评价工具五花八门。
比如低段不能执笔测试,我们这边就采用闯关测试。各种离谱的测试都出来了。为了闯关浪费两节课时间。
小测试还是可以发现学生的基本情况。因为不能考试要用闯关,不能执笔测试,但是要研究哪些可以闯关,哪些不可以。引导学校,提高考试评价质量。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以前可以撒大网 ,可以月月考周周考,现在只能用少数考试评价,都要看近三年高考题。高阶思维学科思维挑战更大。
(三)学业质量:如何判断学生的学习结果?
学业核心素养的核心结果是学业质量,包含成绩,但是不是只有成绩。为什么要提学业成就,课程标准的修订和质量标准。
三个共识:第一高考必须考,没有找到更好的方式,怎么考?第一倒逼高中课程。
第二,服务选材。考试研究没有跟上课程改革,高校懂学科不懂考试,一线教师懂考试不懂学科。
例如某省中考,考试一是该送的分一定要送,情境化是拉开差距。以前考技巧,现在考情境,我们要培养情境化解决问题能力的能力。我们以前的标准是内容标准,现在是水平标准。
现在考素养,专家认为素养产生在真实情境中,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大单元项目式等都是真实情境复杂问题。
孩子们为什么读不懂题?培养阅读能力,但不是只有语文老师的问题。语文学科过份依托文学作品,要加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等。
现在数学为什么要加强计算,因为情境问题之下,计算能力,速度跟不上也要吃大亏。
驱动力都是核心素养,关键是素养在真实情境和解决复杂问题中。
多少人能说清楚核心素养?专家也没有说清楚。
六、核心素养解读
官方只有一句话,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高中用的学科核心素养,义务段只有核心素养。专家们有争议。
(一)为什么要导向素养?
老师们要给他们说清楚。
时代所需,国际上都在谈,三维目标是工业时代的需求,我们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目标发生变化,社会在去中心化,导致事物发展的不确定性,经验在失效,复杂性在提高。
创新应对不确定性,结构化应对复杂性。
抖音直播,增肥减肥的小伙子,半夜十二点抠黄鳝,十万粉丝在看,火得很。事物在发生变化,面对这种变化唯有创新才能应对不确定性,经验失效,魔法才能打败魔法。这是中国教育面临的问题。
(二)复杂性的问题需要系统性的思考,系统性的思考需要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教学内容结构化就是大单元的原因。
不必纠结核心素养搞多久,引导老师认识她理解他和落地。
七、什么是核心素养?
(一)崔允漷教授说学习就是学开车考驾照。
交规是知识,移库坡起倒车是技能,路考是真实情境。素养是真实情境下长期稳定整体表征的品质。
开车时路上遇到一条狗,怎么做意味着你有没有关键能力。路上遇红灯走不走是礼貌行车,具备必备品格,尊重生命是价值观念。
专业司机才是长期稳定整体表征的品质。
哪些人最能具备素养?我们怎样引导老师理解核心素养?具有德行的专家思维就是具有核心素养。
(二)我们要带着学生学习专家是如何思维和思考的,如何用理性的思维认知世界改造世界。
语文谈语言运用与建构,数学谈建模,历史谈史料与实证等等。这些恰恰是当前改革中被忽略,高阶维是关键,深度学习是什么,专家思维不够是浅的关键。
例如语文老师为了跨学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树观察,给学生科学量表的观察,小组汇报观察结果,再以观察的树为对象创造诗歌。问题是前置学习用的是科学量表,科学要求客观真实,现代诗要讲感觉和感受,而这棵树要写诗,不能用科学客观思维,这是错误的前置学习,这是没有专家思维。
音乐老师上课,一个老师教学生上青音,另一个老师套要老师唱高音,这些都是缺专家思维。
数学老师上面积,让学生摸一摸,学生的问题得不到答案,如果要老师用小手覆盖这个面,面积是面积单位的累加,小手覆盖就是累加,这是专家思维。
初中数学,图形是点的集合,我们要养成培养学生用点的视角看图形的变化,后来学到三角形相似,要构建起类型,各种类型怎么处理,套路都是这样讲,要找到关键点,位置变化找到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出现这样的问题,你给学生灌输的是几种类型的相似,然后才知道辅助怎么做,悖论就出来了,不做辅助线就不知道类型,只给学生讲类型就是死知识,告诉学生点,就是专家思维。
(三)“专家思维”的关键表征:对复杂问题的灵活应对。
有意识有能力去找新路就是具备专家思维能力的人。那种对整个区域地形地貌关系性把握越强的人越容易找到一条新路。要形成整体性关系性认识就需要站的高,专家就是站位高,用俯瞰的视角,这在生活中显现出来。
导航平面视角,地图是上位视角,导航能到目的地,但是没有导航回不来家,老师教学生也是这样。
(四)学科的上位认知和思想方法来源哪里?
源于深度理解,成于迁移运用。
我们的学校有去学科化的倾向,学科拓展学科融合等流行,但大部分跨学科学习比较肤浅,去学科化的时候专家思维不够,专家思维从哪里来?
我们听到的声音很多,没有解读清晰的。世界是综合的,站不住脚。
世界是综合的,但是人类解决问题的是学科的,未来是分工和合作的,分工就要谈学科。
有人说学科没有用,学科远离生活。
学科是对生活进行抽象和概括,把个人经验进行抽象概括才能成为大家的智慧,才能脱离个人经验主义,应对各种挑战。
问题是抽象和概念的东西学生不懂,怎么办?老师和学校的价值就是把这些知识带着学生经历探究和继承的过程,这是学科的重要特征和价值。
不是学科没有用,关键是把学科中有用的东西给学生。
学科是前人不断试错和累积的知识,人类付出了多少代价累积下来的,我们的历史和文明是各种层次的人累积下来的。
没有高质量的学科学习就没有高质量跨学科学习,学科要给学生提供专家思维,有学科深刻理解,才有上位认识和方法。
学校学习有限,做不到不可能。把人类所有知识教给学生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我们要把已有经验给学生让他们站在巨人肩膀上才是学校作用。对复杂问题灵活应对就要让学生站得高。
八、关键深度理解和迁移运用
对所学知识深度理解,运用知识迁移。
1.深度理解靠观念,就是概念
观念或者概念,翻译的问题。概念说得复杂,是一个词,词组等。观念概念没有达成一致。
观念代表认识。观念越深刻理解越深刻。帮助老师找到上位认识与思想方法。
比如打球,有效防守的作用,不仅是打球,看电视就是更深刻。
三打白骨精,三代表重复,强化什么?唐僧糊涂,强化人物形象,学神话单元,强化站在古人立场天地如何产生的。认识到图形,是点的集合等。
2.越上位的观念越有统摄性,迁移性。
例如,体育课,我学有效防守,就能防守疫情病毒。
学神话,神话是对创世问题的集体思考。三星堆是古蜀人对创世问题的集体意识
数字三,就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不是学科没有用,而是有没有迁移和运用。
3.迁移运用靠联系—关联
未来的人是要知晓领域之间有没有关系,我不懂没关系,知道寻求谁的帮助。
有联系是前提和基础,让学生建立联系,学科内部是联系的,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生活都是联系的。
关联性发生得越多,理解越深刻。
知识在体系中关联性越深刻。
深度理解就要广泛建立联系。
怎么让学生理解《示儿》,只有把南宋联系在一起,学生才能理解诗人为什么那么强烈。
观念产生在关联中,观念怎么形成,不是一节课一段时间中,观念是涌现出来。
读三打白骨精,三顾茅庐等就会涌现出来。
当大脑大量输入信息,广泛建立联系,有外力驱动,大脑会爆发意义,醍醐灌顶就产生。
关键不是一节课一个活动,更像一个北极星,慢慢积累起来的,靠一节节基本的问题慢慢建立起来的。
4.关联常常发生在观念处,观念产生于关联中
透过形式看本质,无非就是实现迁移运用,讲透讲深讲明白,把事物之间的关系讲清楚才能迁移。
九、核心素养如何才能落地:培养“专家”思维
不是做就行,老师要抓住三个关键:
首先复杂的问题情境,综合性;
其次在复杂的问题情境中做事,实践性,深度理解代表着学科性,用学科来育人,主流专家谈的都是运用学科激发育人价值。
老师干什么?
知识情境化,带着学生简要经历。情境实践化、实践专家化、发展素养化。
老师怎么做?
内容结构化,解决知识浅的问题。
首先抓观念,老师把学科最上位的知识搞清楚,凝聚点,强关联,学科内大单元,学科外跨学科,前面难,有标准没有教材,单元一来,老师用什么眼光看。
方式实践化,学科实践,倡导主题、项目、任务。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
不是简单学,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像专家一样学习和思考,务必意识到新一轮教学改革没有把自主合作探究做普世要求,因为太多假自主探究合作,没有放诸四海而皆准方式和手段,都要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强调学科实践。用学科的思维学学科。
小结:
什么是推动的关键,核心素养产生在真实情境中,核心素养表征是专家思维。
核心素养的关键表征是“专家”思维,“专家”思维的关键表征是对复杂问题的反应,对复杂问题的灵活应用靠学科的上位认识与思想方法,这源于深度理解,成于迁移运用。
深度理解与迁移运用靠“观念”和“关联”,“观念”是上位认识与思想方法,“关联”是整体结构与复杂交互。结合综合育人、实践育人、学科育人的原则,就有了学科学习、跨学科学,生成了内容结构化、方式结构化,就有了学科实践项目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