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任务实践过程
这一次谷里书院长沙线下培训除了导师们的讲授的课程,还有一个部分就是参与实践,我选择的是整本书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
01 线上情缘
在线上分组和报名之后,我被分到了A6班1组。班长说要选组长,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建立小组群。
我们组十二个人,开始两天我转发班级任务,群里很安静,于是我接龙调查阅读情况,离线下学习只有一天了,大家都没有读完整本书,包括我自己。当时我还在成都培训,坐高铁回湖南的路上,我终于看完了。
群里还是静悄悄,班主任叶老师建议和队友单独连线,我首先加唐隆斌老师的微信,他很热心地说也许是我们小组内还没建立关系,也许先破冰更好。我和唐老师约定先开始,我们自我介绍以后,其他老师也纷纷呼应,看完大家的介绍以后,小组内有了初步印象,天南地北,经历丰富。
班级第一个任务是做文本解读,我把我最有感触的“姨妈”进行了细读和研究,用三个小时写下了《爱在左右,心在其中》的解读文章,发小组群想大家提建议,大家还是沉默,发班级群,算是交第一个作业。
02 线下合作
奔赴谷里线下营,第二个晚上开始进入分班学习和小组研讨阶段。
分班教室没有空调,很热,叶老师把自己的教学案例进行了介绍,祖庆老师走进来,说因为教室条件有限,可以选择明天中午再做海报。我一看是海报,我就想呀,不就是做小组展示吗,那些与小组有关的文化建设容易,明天搞吧,今天先撤,边上两个小组却热烈讨论起来了,我挺佩服她们的精神。
第二天中午一点钟,小组成员大部分都到了约定地点——培训大教室外走廊,虽然前面有过粗浅的印象,大家还是不熟悉,再来一波自我介绍。
从确定主题到选择范围,进行了激烈的探讨,分析“姨妈”形象的落脚点,拓展的方向,设计的课型等等,不知不觉,中午的休息时间就过去,可是最重要的主讲人员还没选出来,我最初想随机抽一个老师上。
微信小组群的讨论还在继续,唐隆斌老师的发言很积极,我觉得他适合当主讲人,课间休息,碰头,他觉得心里没底。他推荐宋妮老师、焦玲玉老师……一个个对接,都觉得准备不够,好吧,我自己上,一次锻炼的机会。
晚餐迅速搞定,再发通知到老地方集合,培训大厅舞台边有一块地方,小组分任务,两个老师画情节图,大家都热心地出谋划策,有一起探讨文本细节的,有网上找框架的……大框架基本出来了。那一刻,真的感受了小组的团结,时间紧,大家都尽自己所能,发表看法。
课件还没改好,不管了,先搬东西去比赛教室。
03 激烈比赛
我们组领的推进课,排在导读课后面,唐姿老师激情澎湃的说课让全场掌声雷动,我一听跟我最早理解的任务不同呀,似乎是无生试讲,我问叶老师,他说都可以。
轮到我,按照准备的内容走上台,两位老师举海报。导入课题之后介绍情节,介绍阅读推进情况,收集学生阅读疑惑,剖析姨妈形象,分析情感共鸣,提出思辨阅读问题。一气呵成,脱稿,生成。一切都很顺利,台下仍然掌声雷动。
第三组主讲人是卢清泉老师,他们组是分享课,说课形式,从文本解读开始,把汤姆的形象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然后讲阅读规划,交流课设计的流程,海报精美。台下掌声雷动。
我跟唐隆斌老师说,咱们组似乎对课型理解出现了偏差。祖庆老师恰好出现,我再次确认,祖庆老师说应该是说课,这样才能充分展示教学目标。
每人投两个组的票,没等投票结果,我已经知道很难胜出。果然,除了自己组内,其他两组只有两票投给了我们。趁着全组都在,我们约着明天去吃小龙虾。
A6班三个小组选出一个组以后,继续和A7班和A8班比赛,换另一个大教室,三个组正好是导读课、推进课、分享课。
A8班周逸灵老师和蒋劲松老师让人印象深刻,他们组展示交流课。首先充分解读了小汤姆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然后分析阅读规划,最后由另一位老师讲授上课设计。
04赛后总结
收获:
1.线下的合作让陌生的小组成员之间破除了隔阂,拉近了距离,有了温度。这是最大的收获。
2.观看了几组的设计,对整本书阅读有了一定的理解。
3.自己对整本书阅读有了初步尝试,虽然是不成熟的设计,但是迈出了第一步就会继续迈下去,相信终会抵达彼岸。
反思:
1.准备不充分是最大的问题。
2.对任务理解不到位,没有认真研究要求,没有及时调整方案,出题人意图没有分辨清楚。课型没有把握好,以后记住这个教训。
培训课程
自由灵动:整本书读写教学之魂
讲授人:张祖庆
开场:我一直删PPT,但是还有很多,里面有很多案例,我讲与这个设计相关的内容。
经常有人问我,方法有没有,我觉得尽量不要从技巧入手,整本书阅读会让孩子讨厌,朴素简单的想法,老师认真读一百本高品位童书,你就无师自通,教条式的,会中毒。
我的主题:自由灵动
一、有板有眼,无拘无束
流程清晰,过程实施到位。无拘无束因书而不同,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一是设计路径,根据语文要素,老实带孩子一个月读一本书,所谓的语文要素有那么多吗?我们适当挂边。
二是基于大单元的学习,比如“爱之舟”大单元学习,提出任务 ,学习文本,尝试实践,完成任务。
三是沉浸式整本书,诵读,是跨越一个学期的,老干诵读四阶。
我反对一年级读论语,大学中庸之类。
相当于母语的“奶蜜盐”。
一年级到六年级每年深度阅读两本书,这是整本书阅读。
例如,研究中外狐狸有什么区别。
选择各国十五个狐狸。为什么中国的狐狸,日本的有心性的……
例如,
画情节地图,了解框架,情节曲线,了解构思。
读《大卫之星》了解战争背景。
读《安妮日记》,写感受,从年龄地点等深入式阅读。
读《忠犬八公》和《莱西》有什么区别。
二、整本书阅读如何做扎实
教师要做的事
选书,通读(确定价值,不一样的地方,不可取代性,不能教成千篇一律,每次猜读,孩子会反感,不要模式化),定标(去哪里),计划
从知识积累,能力提升,策略建构,精神成长从个方面确立价值。
你认为这本书,核心是什么?
能力点,第一人称也是重要的,图像化策略也可以。
《战马》这本书,主人公换了很多个,鸟瞰式的阅读,盘点一下,主人的脾性写下来。
结合电影,借用相关的纲要符号,梳理情节。
典型的圆形结构,把类似的结构告诉孩子,还有糖葫芦结构,比如草房子,还有电影图片。
战马始终是战马吗?有时候是农用马,如何要孩子们用一个词聊,敞开来聊,开放性问题来发现。
书中说是英雄,你认为你英雄吗,找到支撑的理由。分享哪些内容配得上英雄的称号。然后去认识残酷战争中的人性之美。
问题,这明明是一场残酷的战争,作者为什么把里面的人物写得那么美好?
这是孩子提出来的问题。交战中双方依然敬畏生命。还有精彩的问题,视角问题。战马就是战士,环境人马融为一体。
继续探究,还有问题
开放性的问题
思考思辨就是整本书阅读,没有思考思辨就是灾难,老师不要设计问题,给孩子提问的平台。
通读,不要把自己理解的深度当做孩子必须抵达的地方,你的阅历影响孩子,就会拔苗助长,不要追求你理解的高度和深度。
定目标,可以是内容,习惯,方法,策略。
诸多方法优选的是策略,一千元优先选择去北京的方法就是策略。
启动阶段,选书,营造氛围,组织,热身设计海报或者看电影。
导读阶段,不要上得很满,常态课可以很简单,吊起胃口,愿意性质勃勃的翻书就可以了。太满就装不下书了。高潮处戛然而止,把反对的声音放出来,草房子有人反对有人表扬,你相信谁的评论,你自己去读吧,形成结论自己辩论。
兴趣至上,适当留白。
《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上导读课,这本书仅次于《小王子》,外国的西游记。
关注目录附录,前言后记了解梗概,你最想知道故事中的什么?
给支架,情节地图,梳理情节。
构成圆环,一个普通男孩的英雄之旅。
根据人名去追问,让孩子去读更多的细节。
开头很重要,妈妈走了,爸爸不理他,同学不理他,他是一个缺爱的孩子。
开头捕捉了什么信息,模样和境况?
这个男孩经历了怎样的故事?真实世界和幻想世界交替出现,这两个幻想通道是什么?
从没项,兔子洞,衣柜门,都是通道,找规律,经历了穿越以后,生命发生了怎样的通道。
幻想帝国情势危机。
看电影,更多的神奇还在后面
佩尔琳,大森林,太精彩了。
行你所愿到底是什么。
坎贝尔英雄之旅和永远讲不完的故事情节对比阅读。
还可以深读探究
耐人寻味的句子,推进课要用到,不用上,陪伴,随时回答问题和讨论。
最值得你摘录和质疑的句子。
汤姆索亚历险记,在家离家回家
第二类,无法抵达的世界第三类现实世界的魔法
核心价值
三、适当设计阅读单,既是梯子又是枷锁,少而精,不需要太多。
阅读单
阅读方式2,便利贴式阅读单,怎么贴,可以关注什么?
初步接触先给一些方向。
不要让他查字典,保持阅读流畅性和完整性。
推荐《整本书阅读如何做》
阅读单三类
一是文本中的
二是孩子提出来的
三是孩子批判的
十张便利贴归纳
例如《灵犬莱西》
推理性感想
原创性感想
自由批注——小组分享——上台黏贴——讨论归类。
梳理若干值得讨论的主问题
余平辉老师的课例《绿野仙踪》
板块一,沿着大大小小的“发现” 走进故事深处的密林。
板块二,由一个问题,引发的王位争夺之战,便利贴投票,说出选国王的理由。
可以适当融合,第一阶段,表达真实感想,是直觉的反应,轮流发言,都要轮流,民主表现。基于证据得出结论,跳出故事。
四、分享课
自主分享课,教师精心设计下的主题分享课
自主分享和精心设计组合。
创意和写作可以结合起来。可以聚焦文学元素,放大镜,对场景的描述。
对话,人称,倒叙,意识流等,找最亮的点,夸张描写,幽默语言,前后对比等
创意表达,仿写等。与主人公做笔友,主人公心情日志等。
例如,《罗伯特的三次报复》写作设计
学写心情日记,等多种创意表达方式,基于表达的阅读,是驱动阅读的抓手,多思辨,是探索的空间。